硬碟是電腦的一部分,估計很多懂電腦的小夥伴是再熟悉不過的了,硬碟是電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沒有了它,電腦也就不能使用了,它不僅僅是電腦上重要的硬體,更是大家平時儲存文件的必備品,那麼對於一塊硬碟來說,它的壽命到底有多長時間呢?下面就和筆者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首先我們要知道,硬碟分為兩大類,一個是機械硬碟另一個就是固態硬碟了。那麼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硬碟到底是怎麼工作的,只有了解它們的工作原理才能知道它們之間的區別。
先來看看機械硬碟吧,在每一個機械硬碟的中心,都有大量高速旋轉的磁碟,每一個磁碟的表面都有高速掃過的記錄磁頭,磁碟上面覆蓋著一層又小又薄的磁化金屬顆粒,數據以一種肉眼無法分辨的形式存在,很多組微小的顆粒形成的磁化圖案記錄形成了數據。每一組數據又稱之為比特(bit),所有的微粒都按照自身的磁性排列。這個工作原理和我們平常使用的光碟差不多,它的優點就在於可以儲存的東西更多(和相同價格的固態盤比較)。
再來看看固態硬碟,固態硬碟的內部結構就沒有那麼複雜了,固態盤在構造上面有很多和機械硬碟相似的地方,比如模擬扇區、模擬磁軌等等。在固態硬碟的內部,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控制器了,它是整個固態硬碟的心臟,裡面包括很多構架,比如讀寫算法、接口定義等等。
固態盤和機械盤的壽命比較
固態硬碟的壽命就是讀寫的次數,在固態硬碟的算法定義中,修改一次才算是真正的讀寫,由於固態盤具有讀寫次數限制的問題,這也是許多人說它壽命短的原因所在,當然,任何硬體產品都有自己的壽命,只是壽命的長短而已。舉個例子,120G的固態硬碟,需要寫入120G的文件,才能算讀寫一次,這只是針對新款的固態硬碟,普通用戶即使每天都要寫入50G的文件,也需要十幾年才能到達它的壽命極限,所以說,你先把固態硬碟用到十年在考慮它的壽命問題吧。
再來看看機械硬碟,按照道理來說機械盤的壽命要比固態盤用的時間長,因為固態盤是做高速讀取使用的,即便是固態盤達到了數據讀寫的次數上限,機械盤也依然可以工作,不過事實卻不是這樣的,在實際的使用中,機械硬碟其實更容易壞。機械硬碟的最怕的就是在工作的途中遭受震動,或者在使用的時候移動電腦,這些都會導致機械硬碟瞬間報廢,別以為這是危言聳聽,雖然現在的硬碟質量有所提升,但這種事情也不是不會發生。
筆者就親身經歷過,在玩電腦的時候,那個時候用的是筆記本電腦,筆者只是拍了一下桌子,電腦屏幕立馬就不動了,其實就是硬碟報廢了,當硬碟震動的時候,磁頭很容易打到磁碟上,磁頭和磁碟的距離估計連一毫米都不到,一旦接觸,基本就是報廢。
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的速度比較
在讀寫速度上面,固態硬碟肯定是完勝機械硬碟,不接受任何反駁。如果把系統裝在固態盤和機械盤作比較的話,開機的速度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而且,除了開機速度之外,在遊戲的加載上也有很多不同點,就拿英雄聯盟作比較吧,相信很多人都遇到開局加載速度奇慢無比的人,這就是硬碟所決定的,同樣的機器,在配置完全夠用的情況下,機械盤的加載用時平均為90秒,也就是一分半,而固態盤的加載速度平均是20秒,都是在沒有任何人拖後腿的情況下,才算一次測試。
這就是速度上的差距,不過固態盤雖然很快,但是價格也很貴,一塊120G的固態盤價格,可以購買一個500G的機械硬碟,這還是現在的價格,幾年前固態盤的價格更貴,一般都是機械硬碟價格的十倍左右,所以當時很多人都是選擇了機械硬碟,其實很多人的電腦其他方面的硬體都不錯,就是缺少一塊固態硬碟,最終選擇了更換新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