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品的發展和其他事物一樣,都經歷了從低級到高級,乃至於從高級走向沒落的過程。
單品香是人類早期的產物,是指單用某一種香藥,添加粘合劑製成的香,通常稱為單品香。如:單用檀香粉,或是沉香粉加填充料及粘合劑製成的香品。現在市面上大部分的香品都屬於單方香,大部分都是沒有經過炮製的單方香。
在古代,可能是在實踐的過程中,人們發現單品香雖然也可以為人們提供美妙的香味,但卻無法達到對人體的全面養護,甚至不同的香藥都是有一定的藥性,不同的香藥會作用於不同的臟腑,長期使用不僅對身體無益,反而會造成五臟、氣血失和,本性不安,更談不上道德的修養。
因為道德的質量落實在人體之中,就是一個和合的程度。五臟和、氣血和、性命和、人天和,才是人類修養道德的根本目的。所以人們最晚在戰國時期就進入了和香的研究和應用,四穴燻爐的出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經過先人們不懈的探究,入漢以來,特別是在漢武帝的推動下,像中醫形成中藥組方治病規律一樣,和香方面也形成了嚴格的規制和完備的理法。從此和香理法不斷地完善與發展,使用和香一直是人們用香的主流。不僅焚燒的香、燻衣的香是和香,佩戴的香包、香囊、香枕、各種燻衣香牌,服食的香羹、香食,沐浴的香湯是和香,甚至佛道修行之人經常佩戴的佛珠、手串等也多用和香。
因此,上到漢武帝、李世民、武則天、宋徽宗、南蜀貴妃花蕊夫人、徐鉉、蔡京、蘇東坡、黃庭堅、文徴明等無數帝王、宮妃、達官、文人的日常用香,也都是親自配伍和合。歷史上有名的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襄與其被稱為秦淮八豔之一的愛姫董小宛也酷愛搜羅香藥香方,一起做香,「手制百丸,誠閨中異品」。
董小宛去世後,這段生活尤令冒襄懷戀,「憶年來共戀此味此境,恆打曉鍾尚未著枕,與姬細想閨怨,有斜倚燻籃,撥盡寒爐之苦,我兩人如在蕊珠眾香深處。今人與香氣俱散矣,安得返魂一粒,起於幽房扃室中也」。由此可見和香在這一時期仍居於主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