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明州五百羅漢圖|林庭珪|日本|五百羅漢圖|周季常|羅漢

2021-01-07 騰訊網

去年七月,中國文物海外遺珍回歸項目———宋·明州周季常、林庭珪繪《五百羅漢圖》複製工程成果展在月湖美術館舉行。作為目前世界上發現現存數量最多、陣容最大、製作最精美的宋代寧波地區佛教題材作品,《五百羅漢圖》一共100幅作品是由南宋明州車轎街的佛像畫師周季常、林庭珪用10年時間繪製的,最初被供奉在東錢湖惠安院內。

800年後,車轎街的位置和地名沒有改變,而這些作品的完整複製品又有幸回到了原地———展出地月湖美術館與當年盛極一時的畫院所在地車轎街,直線距離不過幾百米。

原作早在南宋時便贈予日本求法僧

《五百羅漢圖》均為絹本,均通長約110釐米、寬約53釐米。百幅作品分別講述了羅漢的種種故事,如丘壑聚義、僧俗供養、布施貧飢、觀舍利光、洞中入定、應身觀音等,包含了佛教諸多教義和僧人生活情境,當中還有很多傳統經典故事,如虎口拔牙、鯉魚跳龍門等,人物眾多,情節複雜。人物線條頗有唐代吳道子的風骨,而山水畫又有北宋範寬的氣勢,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

月湖美術館的館長徐偉介紹說,這些作品已有將人物畫和山水畫進行融合的趨向,而人物畫又從單純的人物塑造向故事情節描述發展。後來明清歷史故事題材畫的布景、選題,明顯受到此類南宋畫風的強大影響,尤其是浙派和吳門畫派的山水人物畫題材。

據悉,南宋年間,寧波與日本、韓國等建立了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往來,因日本僧人在天童禪寺求法真誠之心感動了明州惠安院住持義紹,住持以「大千世界佛日同輝」為旨,將《五百羅漢圖》施贈給日本求法僧。

據歷史記載:100幅《五百羅漢圖》先是保藏在日本鎌倉壽福寺,後轉藏箱根早雲寺,於公元1590年移藏京都豐國寺,再轉藏京都大德寺。途中有6幅遺失,日本僧人木村德應在1638年補齊作品。公元1895年,日本明治政府特許大德寺為修繕寺院,轉讓其中10幅給美國波士頓美術館,2幅給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成為這兩館入藏的兩宋繪畫珍品。

記者 陳曉旻

以上圖片由於收集自不同的網頁,所以有各種色差。

希望下面一組細節大圖能給大家一點補償。

此人應為居士 恍如你我身邊人

捲髮夷人

燃臂供佛的行者

鬢髮蒼蒼的老畫師手執畫筆凝神靜思 或許正是畫家的自我寫照

日美所藏南宋《五百羅漢圖》賞析趙啟斌

日本大德寺和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弗利爾美術館分別藏有南宋周季常、林庭珪的《五百羅漢圖》,此圖原有百幅,六幅早佚。輾轉流傳,已近800餘年,成為我們研究南宋道釋人物畫的第一手資料。

一、 流傳經過

周季常、林庭珪本為寧波地區的民間佛像畫家,生卒年不詳,約活動於1178至1200年間(大致在孝宗、光宗、寧宗年間),此時處於南北對峙的相對穩定時期,宋金大規模的軍事對抗已經結束,南宋社會、經濟、文化處於相對的穩定狀態,並逐漸繁榮起來,繪畫也在這一時期有了巨大發展,除宮廷畫院外,民間亦有相當數量的畫家群體存在。為適應社會的需求,專門的畫鋪亦開始出現,除作寺觀壁畫外,多流行掛軸畫,以滿足於寺觀和百姓家做功德時使用。同時由於日本與我國交往日益頻繁,大批僧人、貿易使團來華,也刺激了掛軸畫的繁榮,到現在尚有許多南宋的佛像掛軸畫收藏於日本公私收藏機構,顯然是當初日本僧人或外貿使團帶回日本國內的。當時的明州港(今寧波)與日本最近,而日本發現明州佛畫最多,由之可見,外貿需求刺激了民間佛畫的發展,明州成為著名的對外貿易中心,對日文化輸出亦以此為中心。周季常、林庭珪的《五百羅漢圖》也便是在這種情形下輾轉流往日本。

此《五百羅漢圖》,原是周季常、林庭珪應明州惠安院僧人羲紹之約歷時十餘年為該院繪製而成的一件佛畫作品。據幾幅作品上的金泥銘文所知,唐天祐元年(904年)惠安院青山頂有十六羅漢靈異顯現,故稱羅漢院,羅漢信仰在此地興起,迨至南宋紹羲住持惠安院時,約請周季常、林庭珪作百幅羅漢以作供養,其中亦繪有供養人像及紹羲、周、林二人肖像(《應身觀音》中持筆、紙欲作像者為周、林二人,而拱手合十之正面皂衣僧人則為僧紹羲),因而此畫又具有風俗畫與肖像畫的性質。

此百幅作品如何流入日本,由於史料闕如,需待考證。在日本,據日本原有寺傳記載,開始收藏在鎌倉壽福寺,後相繼為北條氏、豐臣秀吉所得,最後進入大德寺,另有十二幅在日本明治年間流入美國,先後為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和波士頓美術館所得,成為這兩館入藏的兩宋繪畫珍品。

二、繪畫內容

此畫畫五百羅漢種種故事,如丘壑聚義、升騰顯瑞、僧俗供養、維補衲衣、雲中顯現、布施貧飢、受胡輪贐、竹林致琛、觀舍利光、洞中入定、應身觀音、經典奇瑞、渡海羅漢、施飯餓鬼、臨流滌衣、樹下觀畫、風雨涉水等等,包含了佛教諸多教義和僧人生活情境,有羅漢結集論事的故事,有佛、道鬥法的情境,有寺觀僧人日常生活狀貌,也有長途跋涉稍作休憩的遊行僧形象。內容或涉水渡海,或行走空中,或觀舍利光,或現觀世音等,不一而足,體現了南宋時期佛教信仰的一般情況,人物眾多,情節複雜,完全是當時世俗世界的變相概括。僧人或胡貌梵相,或漢僧蕃貌,或老、或少、或肥、或瘦、或觀畫或入定、或洗衣或論辯,雖動態不一,但面容多作安詳之狀。供養人則完全是南宋在家信佛居士的真實寫照,人物刻劃生動、傳神,不啻是眾多精美的肖像畫結集,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

羅漢信仰早在唐、五代時就已普遍流行。按照佛典的說法,羅漢是小乘極悟之位名,是永破煩惱、一切漏盡、永入涅槃、不入生死果報的小乘修行的最高品位。其中以賓頭盧尊者為始,受佛教敕,永住此位,濟度眾生,這就是一般所稱的十六羅漢。再加上慶友和迦葉,便是流行的十八羅漢說法的由來。而五百羅漢信仰,雖然早在六朝即已有五百羅漢祭祀,但未見廣泛流行,直至唐、宋,尤其北宋王朝加以推廣,才開始流通,至南宋開始進一步增強。但五百羅漢信仰不見經典,《象器箋十四》說:

「五百羅漢名莫聞藏乘說,近有南宋江陰軍乾明院羅漢尊號碑一卷刊布,亦不載體據」。

在佛經中並無五百羅漢本事的記載,而是佛教在漢地流傳日久本土化的產物。倘上溯其淵源的話,大抵是指佛滅後第一次結集之五百羅漢,或婆沙論之五百羅漢而私舉其名,逐漸嬗變,直至南宋,才有五百羅漢之說的盛起,造像流布,也便成為道釋人物畫發展的必然,周季常、林庭珪作百幅五百羅漢,也正是有此文化背景,才得以完成。

三、繪畫風格

從周季常、林庭珪所作可以看出,道釋人物畫發展到南宋,技巧已經相當嫻熟。人物衣紋處理,已有將諸家筆法加以融合的傾向,既有細如絲髮的高古遊古描,也有硬挺勁拔的鐵線描,既有吳道子的蓴萊描筆法,也有五代的戰筆水紋描;或是緊勁連綿的密體筆法,或是雄渾奔放的疏體筆法,顯然是唐、五代以來線描長期演化綜合而成的表現方法的綜合,在表現衣服的質感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棉布的柔和多皺,絲綢的轉折分明,以及葛布的挺直堅實等,無不隨其類而施以不同的描法。多種描法運用自如,尤其某些細節,更不乏神來之筆,如《洞中入定》中入定羅漢的衣紋線,與水波紋迴環照應,以橫行線為主,與上面空中行走的一群羅漢下垂的衣紋形式明顯的對比,一橫一豎,在空間分割上給人非常舒適的感受,不顯突兀。又如《升騰顯瑞》下半部分四位羅漢,衣紋線疏密相映,最前面羅漢穿緊貼身體的棉布衣料,以密體表之,而他對面的羅漢則穿葛布僧袍,以疏體筆法草草概括而成,形成一疏一密的呼應,既瀟灑流利又有勁峭之感,的確是得意之筆。其身後兩羅漢亦是簡筆勾勒,亦見堅挺、凝拔的氣象。

從線描的多變上看,顯然不是經一人之手在極短時間內完成的,大約經過十幾年的時間,周季常、林庭珪二人緊密合作才完成了百餘幅作品的描繪。由於作者本人十幾年間畫風不斷變化,風格的逐步發展和技法的日益趨向成熟,必然有前後不一致的地方,更何況是周、林二人合作完成,其間不一致更是顯而易見,有些地方顯得相對薄弱,概括不甚精煉,或是早期的創作,而有許多地方,線條質量極高,當是接近晚期的佳構。

此絹畫作品著色亦頗有特點,每一幅均以青、綠等冷色為主調敷設,不作過分渲染,以突出線條為主,同時在每一幅作品中均有醒目的紅色,或硃砂,或朱紅等。在不違備薄施粉彩的原則下施以少許的礦物顏料,使畫面既顯厚重又虛靈飄忽。在偏重於冷基調的前提下有如此醒目的紅暖色出現,使每幅作品頓見精神,顯然是周季常、林庭珪有意為之。

作品的背景部分,如《布施飢貪》中的坡岸、《升騰顯瑞》的枯木,有北宋李成、郭熙派的風格特色,山石峰巒的塑造,又有南宋李唐的影響,多作小斧劈皴,堅硬、凝重,其中也有馬遠等人大斧劈皴的痕跡,尤顯水墨蒼勁、筆墨淋漓。

從此作品中可以看出,南宋已有試圖將人物畫和山水畫進行融合的趨向,道釋人物畫的描述從單純的人物塑造向情節性描述發展,這同北宋末年山水畫向抒情性方向發展的脈絡是相一致的。道釋人物畫也開始從對肅穆凝重氣氛的刻劃轉向對人物精神狀態的描述上來,尤其對故事情節的關注,成為繪畫的焦點。這一點對後人影響極大,明清歷史故事題材畫的布景、選題,明顯受到南宋畫風的強大影響,尤其浙派和吳門畫派的山水人物畫題材,無論構圖、用色和配景,均能從此件作品中找到痕跡。

道釋人物畫在向世俗化過渡中,由於融入了日常氣息,使人物形象更加感人,從而創造出諸多膾炙人口的光輝藝術典範,南宋在中國道釋人物日益趨向衰落的過程中,最終閃現出一道亮麗的光芒,成為接續唐宋道釋畫偉大的光輝和向元明清山川人物畫過渡的一塊基石,我們在此件《五百羅漢圖》作品中也許能讀到更加深遠的蘊藉歷史深處的豐富信息,它畢竟是那個時代和觀念最為直接的載體。

結 論

此件作品對於考察南宋道釋人物畫的演變狀況和後世五百羅漢圖題材的流變有著更為特殊的意義。

相關焦點

  • 每天古書畫:南宋 周季常、林庭珪 《五百羅漢圖》
    南宋明州車轎街(現寧波市海曙區車轎街)的兩位佛像畫師周季常、林庭珪用10年時間繪製了100幅《五百羅漢圖》,栩栩如生地記錄了當時明州佛教文化的盛況。
  • 宋·明州《五百羅漢圖》佛畫展開展
    ·明州周季常、林庭珪所繪的100幅《五百羅漢圖》。  「四明佛畫」早在南宋時期就十分興盛,宋元時期的寧波(明州)是全國著名的佛畫繪製中心,曾出現周季常、林庭珪等許多著名的民間佛畫大師。「四明佛畫」寫意與寫實高度融合,重點突出人文氣息,其繪製從查閱資料、臨摹,到最後形成「三礬九染」,有著一套嚴格的程序,目前國內存世稀少。
  • 來自寧波的南宋 《五百羅漢圖》 奠定了波士頓美術博物館中國藏品...
    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寧波的南宋《五百羅漢圖》 奠定其中國藏品基礎波士頓美術博物館以收藏東方藝術品著稱於世,現藏有中國和日本繪畫5000餘幅,其中有相當數量的宋元時期名畫,包括宋徽宗《摹張萱搗練圖》和《五色鸚鵡圖》、 南宋《五百羅漢圖》等,這幅《五百羅漢圖》正是由寧波人周季常、林庭珪等所畫。
  • 1000年前的《五百羅漢圖》,放大十倍後,竟出現一雙紅色人字拖
    這套作品是南宋時期,非常著名的丹青妙手周季常和林庭珪聯手打造而成的。歷史上以佛家為題材的畫家非常多,流傳下來的經典作品也不少。而這幅《 五百羅漢圖》更是諸多佛家題材畫中的經典。 這幅作品的成畫時間是在南宋時期,距今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這幅作品也是距今存量最多,陣容最大的佛家題材作品。《五百羅漢圖》描述的是隋唐時期的一些佛家大師、有德高僧的故事,以及當時的僧人日常。畫作的構圖非常嚴謹,筆法也十分細膩,製作也非常精美,是難得的大作。
  • 一幅1000多年前的羅漢圖,看到僧人的鞋子後,網友:穿越了?
    遺憾的是,這組五百羅漢圖,有許多流落到海外,儘管有一些還被收藏於各地博物館,但也有一部分因為保存不合理的緣故,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這幅以佛家500羅漢為題材的彩色畫作,是由南宋時期的著名畫家周季常和林庭珪聯手完成的。這幅作品創作於南宋,但畫中的人物,卻大多是隋唐時期的佛門大師。整幅畫的布局十分宏大,結構也非常嚴謹。畫家記錄的是這些大師的日常,因此非常貼近生活,更具有其歷史和藝術價值。
  • 羅漢圖掠影|清修梵行,睿智安詳
    南宋 金大受 羅漢圖 日本 京都國立博物館藏 南宋 金大受 羅漢圖 日本 京都國立博物館藏
  • 因為愛、所以愛——記畫家唐道一與他的五百羅漢圖
    說到佛,從道一完成的長卷、一幅長達108米的五百羅漢圖中不難看出……道一畫的五百羅漢圖,是源於明朝大畫家吳彬之手的《五百羅漢人物圖》。不知是緣分還是冥冥之中早已有了安排,明代畫家吳彬字文中,畫家唐道一名文忠,兩個文中(忠)雖說吳彬是中國的中,道一是忠於的忠,但二人對藝術的追求可謂是一致的。
  • 降龍歸瓶:石濤《十六羅漢圖》卷的核心與寄託
    畫跡似乎出現較晚,南宋周季常或林庭珪於淳熙五年(1178)繪製的《五百羅漢圖》百軸中存於日本京都大德寺的第20號〔圖六〕和大德寺龍光院所藏有一山一寧(1247-1317)題識的《十六羅漢像》十六軸中的第八尊者, 應為傳世的早期範例。煙霞洞和飛來峰的石雕及大德寺《五百羅漢圖》第27號和龍光院《十六羅漢像》中 第三尊者都可見伏虎羅漢。則五代、宋代時,持缽降龍和伏虎已成雙出現於各種羅漢群像。
  • 歷代名家筆下的《羅漢圖》,端莊妙麗!
    在中國,羅漢信仰普遍,在民間羅漢往往被認為是神通廣大、古道熱腸的代表。 同時,以羅漢為題材的繪畫作品也隨處可見。畫中的羅漢像多是耳戴金環,豐頤懸額,隆鼻深目,長眉密髯,服裝與配飾具有異域色彩。五代之後,中國畫家吸取我國傳統人物畫風格來畫羅漢像,使具有宗教色彩的羅漢中國化。
  • 16幅明代羅漢圖現身長沙
    昨日,一組由明代著名畫家尤子求粗絹重彩工筆羅漢畫像驚現長沙。「特別珍貴,對於研究明代粗絹重彩工筆人物畫的藝術成就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省收藏協會專家鑑定委員會委員、湖南紅色收藏委員會副主任廖文偉看著這16幅羅漢圖嘖嘖稱讚。這組羅漢畫像的持有人廖先生打算把羅漢像捐給南嶽大廟,讓更多的人來欣賞它。   「十八羅漢」缺失了兩幅    這組羅漢像是一廖姓先生高價購得,昨日特意請廖文偉來鑑定。記者在鑑定現場看到,畫像是舊時廂房隔扇窗腰花板的格心裝飾畫。
  • 古人愛做羅漢畫,原來是為了表達這些意思
    其中,張玄曾作《十八羅漢圖》,王齊翰曾作《應運羅漢》十六幅,林庭珪、周季常作《五百羅漢洞中入定圖》(現藏於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五代以後,由於人物造型和筆法特點方面的差異,羅漢繪畫逐漸形成兩大類別,即以張玄為代表的「世態樣」和以貫休為代表的「野逸體」。關於兩人的藝術風格,《宣和畫譜》中提到:世之畫羅漢者,多取奇怪,至貫休則脫離世間骨相,奇怪益甚。
  • 看展覽|曾為LV設計的村上隆,這次畫了羅漢禪宗
    其代表人物村上隆(1962年出生於東京)在日本東京森美術館(Mori Art Museum)舉行的大型個展「村上隆的五百羅漢圖」(村上隆の五百羅漢図展)恰恰凸顯了日本在「非西方」的尷尬處境下,對東方傳統的回溯。
  • 少見的明代十六羅漢圖,而不是十八羅漢
    羅漢(阿羅漢、應真)是梵文Arhat的音譯。 此《十六羅漢圖》卷為明代畫家吳彬繪。畫卷為佛教人物題材,描繪釋迦牟尼的得道弟子十六羅漢,卷首為明代書畫家米萬鍾題引首:應真變現,卷末有湯賓尹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此卷現藏於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 「七朱八白」在日本大德寺藏畫中也有,大殿所用黃檜木在日本廣泛被...
    藏於日本大德寺的南宋明州佛畫《五百羅漢圖》,所繪建築中有「七朱八白」的特徵。通過比對,研究者發現,一套日藏南宋明州佛畫繪有保國寺建築特徵。    現存保國寺大殿重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大殿的木作工藝手法與中國第一部建築典籍、宋代的《營造法式》有諸多相似之處。據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郭黛姮教授研究,保國寺有12處特徵可對應《營造法式》,或可稱為孤例。其中,有一種彩畫形制叫「七朱八白」,是《營造法式》中用丹粉刷飾屋舍的方法之一。
  • 莫高窟《十六羅漢圖》:中國人物畫新格局的必然之源
    97窟北壁第一幅羅漢圖(西夏) 在莫高窟繪製《十六羅漢圖》的是第95窟和第97窟,只有第97窟《十六羅漢圖》保存完好。 第97窟原為唐代開鑿的洞窟,窟內壁畫是西夏時重繪的。東璧和南北兩壁畫十六羅漢圖保存完好。此窟中的十六羅漢圖是依據唐玄奘所譯《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而繪製的。東壁和南北二壁分上下兩排繪羅漢畫像16幅。每幅羅漢畫像上方都有一塊很大的榜題。榜題中題名羅漢的尊號和住處,和讚頌該羅漢功德的一首八句七言頌詞。所書羅漢名稱尊號和住處,都與經文相符。
  • 中國最大白描長卷「五百羅漢圖」首次公開展出
    圖為一名參觀者正指著《五百羅漢朝南海》長卷向同伴介紹。劉佔昆 攝中新網南昌4月21日(記者 劉佔昆) 4月21日,當代著名陶瓷藝術家朱雪鶴「大青花陶瓷藝術作品展」在南昌美術館正式開展,其創作的中國最大白描巨作《五百羅漢朝南海》首次在此公開展出。當天上午,在朱雪鶴大青花陶瓷藝術作品展內,記者看到這些展出近兩百件作品,造型美觀大方,工藝豐富多彩,畫面生動有趣,包括山水花鳥、人物走獸,題材十分廣泛。
  • 元代刺繡十八羅漢圖,只因三個原因,讓它無法被模仿,無法被超越
    在2003年北京翰海拍賣會徵集過程中,一件非同尋常的珍寶,展現在世人的面前,它便是元代才女所繡的「十八羅漢圖」。在場的專家們看到它時,都表現出了錯愕驚訝的神態,並對其連連稱讚。「十八羅漢圖」因何會如此驚豔?著名的「四絕」又從何談起?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