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創作特點與演奏思考

2021-01-17 騰訊網

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數量非常龐大,又非常複雜,匯集了很多高難度的演奏技巧,蘊藏了非常豐富的精神和哲理。因此,要想準確地演繹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必須要從情感、踏板、力度和觸鍵等方面出發進行思考和研究,本文就簡要分析了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的創作特點和演奏技巧。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創作特點與演奏思考

貝多芬一生中,一共創作了32首奏鳴曲,可以算作是鋼琴文獻中數量最龐大的曲集之一,在西方的音樂史上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不僅包含了豐富、複雜的演奏技巧,也蘊藏了深刻的哲理和思想。因此,演奏者必須要勤於練習、認真分析,從多個角度來把握作品的內涵。

一、貝多芬第二時期的奏鳴曲創作

貝多芬的一生非常坎坷,發生了許多故事,但是他的創作卻從來都沒有停止過。他的創作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從貝多芬出生到他22歲,他一直在自己的故鄉波恩生活,因此這個時期也可以被稱作為波恩時期。這一階段,貝多芬的創作依然處於萌芽時期、啟蒙的狀態。在這個階段,雖然貝多芬也創作出了一些不錯的作品,但是這個階段並沒有創作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奏鳴曲。他的奏鳴曲都是在22歲之後才創作出來的。第二時期,是指貝多芬在維也納學習、生活的這一段時間。在這一期間,貝多芬創作出了他的前20首奏鳴曲,可以說這個時期是他發展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在這一階段他遵循了傳統的奏鳴曲創作方式,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出了自己的特點,一直在尋找突破和發展,這也能夠展示出他對於音樂作品的追求。例如,在第一樂章採用快板的曲式,第二樂章採用迴旋曲式或復三部曲式,第三樂章一般都會採取復三部曲式,第四樂章更多的是採用迴旋曲式。他在創作的過程中,開始嘗試使用一些不穩定的、不和諧的和聲伴奏,並且在一首樂曲中出現較為頻繁的節奏變化,變化的力度也是起伏非常明顯的。這種起伏形成了一個具有張力的、動感的不平衡感,具有非常顯著的感染力。例如,著名的《悲愴奏鳴曲》就是他在這一階段創作出來的,具有鮮明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至今都被譽為非常經典的奏鳴曲。這種突破是貝多芬在這一時期的最大的創作特點,並且也一直貫穿於他後續的創作周期,是貝多芬非常獨特的個人特點。

二、貝多芬第三時期的奏鳴曲創作

貝多芬創作的第三時期,是從1803年到之後的10年,這一時期可以說是貝多芬創作的成熟期。在這一階段,他不僅在感情方面有所建樹,還在交響曲、協奏曲等方面都有所涉獵,這也展現了貝多芬獨特的創作個性。貝多芬的第21首-26首奏鳴曲都創作於這個時期,他做到了不甘於傳統,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和探索,並且,他也真實地做到了打破傳統,不拘泥於傳統的那種奏鳴曲的排列順序,而是用一種富有個人特色的創作方式,在第三樂章中不再使用小步舞曲,而是使用諧謔曲。這種改變使得整首奏鳴曲都變得更加自由、新穎。例如,在這一階段創作的《月光奏鳴曲》,在旋律方面、力度方面、節奏方面都保留了原本就有的力度和特點,並且增加了大幅度的起伏,使得樂曲變得更具有感染力。在整個樂章中使用了不同的曲式,這也是一個創新,雖然在同一個時期,但是他創作的作品卻有著顯著的不同特色。《月光奏鳴曲》展現了皎潔的月光、對於未來的憧憬,整個樂曲非常柔美,而同在這一時期創作的《暴風雨奏鳴曲》卻更加激昂,描繪了暴風雨的壯闊,也描述了在暴風雨來臨之前自己的激動心情。在演奏過程中,要更加注重節奏和力度的掌握。這一段時期的優秀作品遠不止這兩首,他個人也是在這一時期達到了創作的巔峰。

三、貝多芬第四時期的奏鳴曲創作

第四時期,是貝多芬創作的晚期,在這一時期中,他的作品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一生創作的高峰,尤其是最後的幾首鋼琴奏鳴曲,開創了浪漫主義的潮流和先河,也因此,他被稱之為浪漫主義的先鋒人物。在這一階段,貝多芬開始嘗試在自己的音樂中融入一些浪漫主義的色彩,朝著浪漫主義的風格發展,這為後續的浪漫主義音樂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其實,在創作這幾首樂曲的過程中,貝多芬的雙耳已經完全失聰了,他憑藉的完全是腦海中的音樂和記憶中的音色,並且這些創作出來的作品並沒有受到他雙耳失聰的影響,反而更加優秀了。在同一個階段,創作的不同藝術作品有非常顯著的結構差異,還在部分奏鳴曲中融入了較為複雜的復調技巧,這是全新的嘗試和挑戰。在他後期創作的幾首作品中完全顯現出了他的情感變化,演繹得非常深刻,因此創作出的作品也是非常精緻、值得細細品味和探究的。在鋼琴曲的創作中,他的這種嘗試,為鋼琴創作提供了最深刻的情感、最微妙的解釋,作品101、111、110等的結構已經完全自由化、不受約束,完完全全地服從於他對於未來的幻想中了,這是一種境界的升華。

總之,貝多芬是一位非常偉大的藝術家,具有常人沒有的藝術表現力和意志力,是鋼琴藝術發展中一座非常重要的裡程碑。

相關焦點

  •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特點是什麼?這些實用演奏技巧教給你,宜收藏
    在世界著名的音樂家中,貝多芬是無法被取代和超越的音樂家之一,他以現實生活為北京,將自身情感的充分融入其中,創作了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這部曲集是巴赫四十八首平均律之後堆鋼琴文獻歷史具有最大貢獻的曲集,在演奏過程中,需要依據曲集本身具有的特點進行分析,注重手指、踏板等多角度的技巧使用,
  • 聆聽貝多芬鋼琴奏鳴曲
    c小調第八號奏鳴曲「悲愴」,是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創作的頂峰。 ▲齊默爾曼演奏 2 「月光」奏鳴曲1801年
  • 遇見貝多芬|十首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上篇)
    而他的鋼琴奏鳴曲則貫穿了從早期到晚期的整個創作過程。有一種說法是,貝多芬的創作早期,他熱衷於小提琴奏鳴曲,但畢竟他是當時有名的鋼琴家,而到了中期,他又沉迷於弦樂重奏的音響效果,而轉向創作四重奏。也許這就證明了為什麼他創作小提琴奏鳴曲的時間脈絡。
  • 巴倫博伊姆演奏貝多芬降B大調第29號鋼琴奏鳴曲(鋼琴)(1)
    貝多芬《第29號鋼琴奏鳴曲「槌子鍵琴奏鳴曲」》介紹  貝多芬的《降B大調第二十九鋼琴奏鳴曲「槌子鍵琴奏鳴曲」》Op. 106,作於1818~1819年,獻給魯道夫大公爵。這部作品規模大。無論從外型還是內容上看,這首鋼琴奏鳴曲都是屬於古今絕無僅有的大型鋼琴作品。當時倫敦的鋼琴製造商布洛德沃德送給貝多芬一架出色的鋼琴,當時英國製造鋼琴性能上舉世聞名,貝多芬因這一架鋼琴而產生了這部巨大的奏鳴曲,鋼琴在當時德文稱「槌子鍵琴」,以有別於「撥弦鍵琴」,因此,這部作品又稱《槌子鍵琴奏鳴曲》。
  • 貝多芬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的故事
    我一直是貝多芬作品的詮釋者,在我的演奏生涯中,曾在世界各地演奏了60次貝多芬的全套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書中對貝多芬每部鋼琴奏鳴曲的描述並不是為了進行科學分析,而是從詮釋者的角度,把每部奏鳴曲看作貝多芬人生路上的節點,從而演繹這些偉大的作品。
  • 貝多芬鋼琴音樂結構形式、創作主題與創作手段的特點
    貝多芬的創作特點貝多芬鋼琴音樂的創作特點與他的情感表達息息相關,他雖然依附於貴族,享受貴族提供的薪水,卻從不畏懼權勢,甚至蔑視他們的權威,創作也從來不受他們的影響,而是根據自己的感受和欲望進行創作,大大提高了音樂家的尊嚴。
  • 貝多芬《第一鋼琴奏鳴曲》賞析
    《第一鋼琴奏鳴曲》是貝多芬呈獻給他過去的老師海頓。這首奏鳴曲具有悲劇性情緒,明顯地暗示和顯露出貝多芬精力旺盛的寫作欲望及其深刻獨創性。這首奏鳴曲以精練的鋼琴寫法,澎湃著陰暗的熱情,可以窺見到貝多芬日後強烈的、自成一體的樂調作風。這首作品的節奏較為單調,小節間的區分也多少有點生硬,還留存著較為幼稚的作曲法。
  • 薦書|貝多芬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的故事
    我一直是貝多芬作品的詮釋者,在我的演奏生涯中,曾在世界各地演奏了60次貝多芬的全套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書中對貝多芬每部鋼琴奏鳴曲的描述並不是為了進行科學分析,而是從詮釋者的角度,把每部奏鳴曲看作貝多芬人生路上的節點,從而演繹這些偉大的作品。
  • 論《貝多芬第二十九鋼琴奏鳴曲》(Op.106)中的三度運用
    【摘要】正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不僅在他所有作品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也體現其一生風格轉變的過程。最後五首奏鳴曲結構宏大,技法艱深,集中體現了貝多芬晚期創作的一些主要特徵。  【關鍵詞】貝多芬 鋼琴奏鳴曲 作品 晚年創作 奏鳴曲式 運用 創作技法 主題 音樂 展開部  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不僅在他所有作品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也體現其一生風格轉變的過程。最後五首奏鳴曲結構宏大,技法艱深,集中體現了貝多芬晚期創作的一些主要特徵。
  • 向貝多芬致敬,鋼琴大師白建宇連續舉辦8天8場鋼琴奏鳴曲演奏會
    當今藝術造詣頂尖的亞洲鋼琴大師白建宇,在全臺樂迷引頸期盼下抵臺,今天起將在臺中國家歌劇院以連續8天8場演奏全套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與樂迷一起為 貝多芬誕辰250周年慶生,向「樂聖」致敬。白建宇昨天出席「NTT會客室」表示,「連續8天演奏貝多芬是很瘋狂的計畫,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很迷人的經驗」,他期待與樂迷共創「一個長達8天、 讓音樂縈繞在生活每個時刻」。
  • 貝多芬《降E大調第13號鋼琴奏鳴曲》賞析
    這兩首奏鳴曲逐漸脫離了古典形式,成長為真正的、新型的、戲劇性的鋼琴奏鳴曲,它反映了貝多芬在奏鳴曲形式完整性方面的探索。    這兩首奏鳴曲正如前一首Op.26那樣,是敲開中期時代新世界的重要作品。「幻想曲」在出版之初貝多芬就已親題了,其用意非常明顯,貝多芬曾指出:他是為了在奏鳴曲的傳統曲式中取得自由才用了這個標題。
  • 貝多芬十首小提琴奏鳴曲,藏著怎樣的故事?丨揭秘
    10月14日這場將演奏的曲目是《D大調第一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Op. 12 No. 1》、《G大調第十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Op. 96》和《F大調第五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Op.24- "春天" 》。此次在北京國際音樂節上演繹的貝多芬十套小提琴奏鳴曲全集,一直以來被譽為貝多芬為世人留下小提琴曲目文獻中的經典。
  • 寧峰聯袂黃秋寧,上演貝多芬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全集
    貝多芬的十首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與巴赫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被公認為「小提琴文獻中的三套經典作品」這一次,小提琴家寧峰聯袂鋼琴家黃秋寧在星海音樂廳精彩演繹剛剛過去的2020年是貝多芬250
  • 這部貝多芬最有名的小提琴奏鳴曲到底有怎樣的隱情?
    在作品出版時,貝多芬在封面寫道「本奏鳴曲是以協奏風格手法,為鋼琴和小提琴助奏而創作,幾乎是協奏曲」,但從實際情況看,小提琴遠不限於「助奏」,比重幾乎與鋼琴持平,兩者時而互動時而競奏,好生熱鬧華麗。按照貝多芬本人的說法,此曲是為小提琴名家和卓越的鋼琴家在音樂廳演奏給大眾欣賞而設計的,不是供貴族社交娛樂之用。
  • 貝多芬《c小調第五鋼琴奏鳴曲》賞析
    c小調第五鋼琴奏鳴曲Op.10,1,創作於1796—1798年夏之間,呈獻給布勞尼(Browne)伯爵夫人安娜.瑪格麗特 (Anna Margarete)。這首奏鳴曲相應短小,刪去小步舞曲或諧謔樂章,只有3個樂章。    貝多芬使鋼琴奏鳴曲具有大型交響曲形式。
  • 貝多芬《A大調第28鋼琴奏鳴曲作品101號》賞析
    貝多芬《A大調第28鋼琴奏鳴曲作品101號》作於1815—1816年間。    貝多芬晚期作品的特徵是從音樂的構思和表現需要出發,它不僅擴大了音響量,而且在音樂形式上也發生了必要的擴張,各樂章的連貫發展是統一的,把以往在管弦樂、室內樂所取得的創作經驗的技法運用於鋼琴音樂的創作,施用了色彩性的和聲與強弱的濃淡對照。
  • 舒伯特鋼琴音樂創作特點
    浪漫主義鋼琴音樂的發展除此之外,這一時期鍵盤樂器和演奏技術的發展為鋼琴作曲家的創作表現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力的支持。從19世紀開始,各國的鋼琴製作家對近代槌擊鋼琴作出了許多重要的改進:鍵盤音域也從五組八度擴大到七個半八度,張弦支架由木質換成了金屬鑄造的。
  • 貝多芬5首最好聽的鋼琴曲分析
    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與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相呼應,是鋼琴藝術中的經典樂章。 這首奏鳴曲包含著貝多芬最原始的構思。它那夢一般即興的性質,探索鋼琴音響共鳴的方式已預察到約一百年後德彪西的印象樂派。 貝多芬曾說過他的作品二十七號的兩首奏鳴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的樂章之間要緊接不要有停頓,這樣才能從開始樂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漸展開,進入到錯綜複雜的終樂章,而得以提供一種凝聚高潮的感覺。
  • 鋼琴家貝多芬5首最好聽的鋼琴曲分析
    一一德彪西貝多芬一共寫了32首鋼琴奏鳴曲,鋼琴這件樂器在貝多芬手上,施展出前所未有的威力,真正成為樂器之王。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與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相呼應,是鋼琴藝術中的經典樂章。
  • 貝多芬降E大調第二十六鋼琴奏鳴曲《告別》賞析
    降E大調第二十六號鋼琴奏鳴曲《告別》,作於1809至1810年。貝多芬的朋友、他最有力的支持者魯道夫大公爵,在1809年因法國軍隊侵佔維也納而憤然離去,一年之後才返回故土。正是以這段故事為背景,貝多芬創作了這首鋼琴奏鳴曲,在本曲中充分反映出他與魯道夫公爵這對摯友從「告別」到「重逢」期間的感觸,隱含著他們深深的友情和對法國侵略者的憎惡。   這首奏鳴曲屬於貝多芬中期的作品,強烈地散發著一種已日漸成熟的新風格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