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數學」意在讓學生的思維過程由內隱到外化,藉助思維可視化發展學生高階思維,從知識建構、解題分析和學習體驗的角度畫出數學的思維軌跡。
畫圖能使抽象的語言信息變得形象生動,這一形式是思維外顯的腳手架。然而,現有教材在培養學生畫圖能力方面存在斷層現象,如線段圖在中、低年級並未紮實教學,六年級卻要作為難題解答的主要支架,導致學生無法駕馭,而且已有的畫圖教學基本是「教師講解」的手段,而不是學生學習的方法。
基於這樣的背景,從2012年開始,我們開展了「畫數學」教學的研究與實踐,著力於破解以下問題:
思考如何從「我會畫」的視角強化教材已有畫圖內容的教學?如何尋找數學思維發展的生長點,探索畫圖教學斷層填補的有效方法與策略?
如何有效訓練學生的畫圖技能,讓學生的數學思維看得見,進而在大腦中形成「畫像」,達到「腳手架收放自如」甚至「不需要畫」的程度,促進學生數學核心能力的發展?
如何通過全程化、系列化的小學「畫數學」課堂教學設計,豐富數學教學的內容與形式,推進數學畫圖教學的變革?
掃描斷層,探尋學生「畫力」的生長點
人教版教材呈現了大量示意圖,意在藉助直觀幫助學生習得新知,對比「畫數學」的畫圖能力目標,人教版各年級教材內容在圖示編排和利用上出現了斷層。以線段圖為例,線段圖作為分析數量關係的重要載體,發現有兩大問題:一是圖示基本用來當作教師分析題意的抓手,在課堂上「出現」過,並沒有後續課時讓每個學生嘗試並學會繪製;二是縱使「出現」也是薄弱的散點,如五年級兩個學期就沒有出現過線段圖,畫圖能力的培養沒有形成一條線展開進階式練習。
因此,通過對各年級「畫力」的斷層掃描,分析存在的問題,並尋找填補與生長的策略,這是建構「畫數學」新課堂的基點。
在實踐中我們探索應用了以下策略:
一是運用「補點成線」的層級式填補策略,畫出「解題分析」。通過掃描「畫力」斷層,抓住畫圖能力培養的幾條主線,進行「補點成線」。僅以線段圖為例,就能發現不少斷層需要填補(見圖)。
二是運用「畫圖成鏈」的支架式填補策略,畫出「知識建構」。在教學中藉助知識樹、概念圖、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把零散的知識有層次、有條理地連結在一起,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達到自主學習、獲得可持續發展的教學目的。但是,教材欠缺這方面的內容設計,需要填補。
在知識建構方面,各年級「畫力」斷層與生長的填補點分析如下:一二年級沒有知識整理的圖示,低年級學生需要有所感知,在完成單元學習的時候,需要學畫知識樹的作業;三四年級缺少複習整理的圖示學習,缺少概念分析整理體現進階的圖示學習,需要補學簡單的概念圖,簡單的思維導圖及作業;五六年級缺少單元複習、知識塊複習整理的圖式學習,需要繼續補學概念圖、思維導圖及作業。
三是運用「以畫入境」的具身式填補策略,畫出「學習體驗」。引導學生創作數學繪本,是以更柔和、更多元的方式呈現數學,尋找數學與學生實際經歷的重合點。創作數學繪本可以從簡單的數學四格漫畫、數學連環畫起步,掌握基本的以故事情境表達數學知識的方法。
進階剖析,分解「畫數學」的操作要點
在「畫數學」教學中,必須根據年級差異進行操作指導:
一年級重點是畫出原生態。如畫出數學故事場景,理解特定符號意義所在。通過創設問題,讓學生從表達生活故事起步。比如,在回答「我們學過的解決問題中,哪些可以用加法計算,哪些可以用減法計算」這一問題時,無論是畫出簡單的關係,表徵「兩部分合起來」或「總數裡面去掉一部分」,還是畫出問題的基本結構,從信息和問題的角度用上大括號、問號表示兩個數學信息和一個數學問題,或者是較為老練地畫出圖文結合故事,都有一個從模仿到得心應手的過程。
到了二年級則要畫出辨析味。二年級學生會在「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的問題」中見到類線段圖——直條圖。這類題的出錯率較高,甚至到了高年級仍有學生會被「略有變化的表述方式」困擾,所以在起始階段學會畫圖分析就顯得極為重要。而辨析則是二年級學生學會畫圖、提升畫力並發展思維的重要手段。
三四年級重點畫好線段圖。線段圖從三年級開始呈現,成為學生後續解題的重要支架。在學「畫」線段圖之前,學生首先要學會「看」線段圖。一幅完整的線段圖包括信息、數量關係和問題,除此之外,還要讓學生知道線段圖通過線段的長短來表徵數量之間的關係。
到了五六年級要求學生畫出建構力。五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推理能力和建構能力,面對問題鼓勵學生選擇與設計合理的圖示幫助解題。
著眼素養,優化「畫數學」的教學設計
教師要具備「畫數學」的技能,只有在「畫圖」中才能學會畫圖。在簡單的問題中學會「畫圖」,將來才能用「畫圖」來解決較為複雜的問題,「畫圖」才會成為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
瞄準思維品質,進行「畫數學」教學的問題探究設計。高階思維的一大特點是能反省外顯化,要評估思維能力,需要一直介入思維,以思維質量標準為參考來考查思維。就數學思維而言,需要關注思維的清晰性、準確性、關聯性以及深度、廣度和邏輯性。
我們在設計中特別注意以下要素:具體化,畫出思維的「清晰性」;重細節,畫出思維的「準確性」;重推導,畫出思維的「邏輯性」;思聯繫,畫出思維的「廣度」;破難點,畫出思維的「深度」等。
比如學完工程問題,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工程問題難在哪裡?解決工程問題的關鍵是什麼?請舉例說明,畫圖分析。
學生從已知「路長20米」有具體數據的工作總量入手,用舊知解決工程問題→自己假設工作總量為「1」解決問題→對比溝通,用線段圖將假設「1」解決的分數問題與原來的整數問題進行方法上的溝通並驗證,歸納出解決工程問題的關鍵方法→拓展到更難的問題,變形題,分步解決。
呈現這樣的思考過程,學生思維的深度可見一斑。在教學中,要多問「難點」在哪裡?解答的「關鍵」是什麼?
強化技能訓練,形成「畫數學」教學的具體方法設計。「畫數學」教學的根本目標是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能力。以七大數學核心能力為出發點,進行具體方法的設計、訓練技能,是「畫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實踐中我們通過以下舉措進行設計:一是塗塗畫畫,培養數感和符號意識;二是圈圈連連,突破難點,形成運算力;三是藉助草圖,形成表象,發展空間觀念;四是「線」「條」變化,增強數據分析能力;五是畫思結合,發現規律,提升推理能力;六是圖式歸納,解剖問題,發展模型意識。
從「畫數學」到「數學化」,目的是更好地讓兒童形成符號意識,促進其數學思考,使他們學會數學建模,完善知識結構,從「具象——表象——抽象」的過程中創造世界。
雙線並進,「畫數學」教學的實施路徑
「畫數學」教學的實施有兩條路徑:課堂教學與課後作業。從教材已有內容的授課到原創填補的練習、複習整合課,再到畫圖作業,落腳點非常明確。新授課重在直觀感知,分析理解;整合課重在填補斷層,整合練習課和複習課時間發展畫力;畫圖作業是學生獨立畫圖表達思考的結果呈現,既助力技能鞏固,也促進學法提升。
有畫圖能力發展點的教材新授課,可以從新授課例題示意圖的呈現方式和功能出發,基於「畫圖」視角重新設計,改進教法,藉助思維可視化發展思維能力。課題組積極開發原創填補課,關注畫力「斷層」補充畫圖素材,設計發展畫力的原創課例,利用和整合練習課、複習課進行教學,提升「畫」的技能,發展思維。如作圖技能類,強化作圖的規範性和創造性。此外,還關注畫圖作業,以作業為載體鞏固畫圖技能,展現思考過程,有畫圖分析作業,讓思考過程可視化;有畫圖說題作業,讓畫圖分析方法共享化;有畫圖繪本作業,讓思維個性表達平臺化。
「畫數學」使兒童長期積累下積極的情感體驗,對數學所承載的意義也有更豐富多元的理解,同時,學生通過訓練養成了善於運用圖形來表徵數學問題的良好習慣。之前,學生一旦遇到不會解答的問題,往往就會自動「舉手投降」;現在,學生即使碰到「攔路虎」,也會不自覺地嘗試用「畫」來解決。
通過系統的「畫數學」訓練,還讓學生掌握了「學習策略」這種程序性知識。如通過「畫數據」解讀隱含的有用信息,通過「畫推理」提供清晰的思維路徑,通過「畫對比」辨析直觀的通聯差異,通過「畫驗證」培養可視的逆向思維等,最終形成「畫像」,達到「不需要畫」的境界。
從8年前的試點研究,到今天面向區域內外的立體式推廣,研究從課堂走向作業——以作業變革推動學習方式變革的經驗,正在不斷推廣到其他學科,有效推動了畫圖教學的變革,課題的學術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專著《把數學畫出來——小學畫數學教學實踐手冊》已由教育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
(作者係數學特級教師、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實驗小學教師。本文為教育部全國十三五規劃課題《發展高階思維的小學數學探究性作業的設計與應用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立項編號:FHB180591。)
專家點評 | 唐彩斌
畫數學,讓思維可見
從課堂變革的視角而言,劉善娜提出「把數學畫出來」,就是要找到一種適合兒童學習數學的「教與學」的方式。
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們一直致力於學習方式的改變。但事實上,在日常課堂中依然存在著「講講練練」「機械記憶」等狀況。讓學生動手畫出數學,就是改變傳統意義的學習方式,讓學習真實發生,讓思維流淌。
在關注學科核心素養的當下,「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已成為基本共識。那麼,什麼是數學的語言呢?是文字、是算式、是符號,是學生的「畫」。在學生的「畫」裡,融入了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對數量關係的分析、對空間幾何的表象、對數學方法的創意。也許有時學生列不出算式,解不出答案,卻能看懂「畫」,能「畫」出正確的結果。「畫」常常是學生個性化解決問題的方式。「畫」讓每一個孩子的思考變得與眾不同,讓每一個孩子的思考躍然紙上、呈現畫中,讓思維可見。
「畫數學」拓展了作者的研究視域。劉善娜曾帶領各地一線教師一起踐行「探究性作業」,如今又有了系列研究「畫數學」,從課堂的後端開始延伸到了前端,從知識技能的鞏固期延伸到了學生概念生發的關鍵期,為素養本位的數學學習提供了整體解決的參考方案。
(作者系特級教師、浙江省杭州市時代小學校長)
《中國教師報》2020年05月13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