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仔王海庭返鄉創業 成了食用菌機械「發明家」

2020-12-23 中國網新聞中心

  他天生愛思考,從小就喜歡搗鼓機械,憑藉著對機械製造的熱愛,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試驗,發明了食用菌自走式拌料機等實用型食用菌生產機械設備,改變了食用菌生產作業方式、提高了食用菌的生產效率,他就是駐馬店市泌陽縣馬谷田鎮肖嶺村熊莊組村民王海庭。

  王海庭出生在一戶普通農民家庭,初中畢業後外出打拼,2006年回到家鄉種植香菇。由於勤學苦練,他很快掌握了香菇種植技術,成為當地屈指可數的技術能人。在實踐中,他深知食用菌是泌陽農民脫貧致富的好門路。

  可是長期以來當地農民都是手工種植,加之一家一戶勞力少,種植面積小、收益低。要想上規模、多收益,必須實行機械化作業,食用菌種植機械化至關重要。但是對於一個農民來說,沒有專業知識、沒有圖紙,怎樣才能發明出自動機械呢?

  認準了就幹,沒有資金自籌,缺少工具自己買,在家裡小打小鬧幹起來。切、割、焊、噴……他不停地反覆試驗。一開始由於不懂技術,在焊接時眼睛被刺得淚水直流,一連兩天睜不開眼,手上也被燙得傷痕累累。

  創造是一個辛苦的過程。有時候,他半夜醒來,有了一點思路,馬上翻身下床,連夜試驗;有時候,正吃飯時,他會忽然放下飯碗,投入到自己的發明中。他對發明近乎痴狂的態度,讓家人非常不解,但又無可奈何。

  有志者事竟成。經過幾個月的煎熬,王海庭的第一臺自走式拌料機終於誕生了。以前一天需要10多人拌料,現在1個人就可以完成。看到自己發明的機器幫農民省了不少工,王海庭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有了良好的開端後,王海庭的發明創造一發不可收拾。近年來,他又先後發明製造了食用菌智能裝袋機、食用菌自動刺孔機、食用菌專用升降機等實用型食用菌生產機械設備。

  「種香菇過去人工拌料,8至10個人幹1天才拌萬把袋,如今用拌料機一天至少拌5萬袋,省工、省時、拌料均勻。我家原先一年只種幾千袋香菇,現在每年種植幾萬袋。廣大食用菌種植戶無不交口稱讚,說海庭有能耐。」熊莊組組長王本友說。

  王海庭,一個回鄉創業的打工仔,十幾年來,他憑著聰明智慧和拼搏精神,成就了食用菌種植機械化的夢想。

  「海庭發明的食用菌機械設備推動了泌陽食用菌發展,使一大批貧困戶由此摘掉了貧困帽。」泌陽縣農藝師趙雲立誇讚說,「目前,他發明的食用菌機械設備供不應求,逐漸從縣內銷售到縣外、省外乃至大江南北,受到食用菌種植戶的一致好評。

  食用菌機械化帶動了不少農民加入食用菌加工服務行業。花園街道辦事處禹莊居委禹莊66歲的蘇保法說:「2016年以來,我從海庭那裡先後購買2臺小型和2臺大型自動行走翻料機,我走村串戶專業拌料,幹不完的話,掙大把的票子。」(王有震王春雷)

相關焦點

  • 河南省2020年農民工返鄉創業示範園區、示範項目和返鄉下鄉創業...
    根據《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實施意見》(豫政辦〔2016〕135號)和《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農民工返鄉創業示範縣評審認定辦法(試行)等三個辦法的通知》(豫政辦〔2017〕25號)規定,省推進農民工返鄉創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審定,現將2020年河南省農民工返鄉創業示範園區
  • 巴中表彰「返鄉創業之星」(圖)
    10人獲「返鄉創業之星」表彰,5人獲提名  華西城市讀本訊(王興元記者謝穎)4月28日,巴中市第二屆「返鄉創業之星」揭曉,巴中市通江縣巴山生態牧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育賢等10人獲「返鄉創業之星」表彰,巴中市恩陽區漁溪鎮中藥材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廖繼榮等5人獲「返鄉創業之星」提名獎。
  • 張小聰:從打工仔到創業者 一個廢棄捲紙筒探索出的創業創新路
    2003年,16歲的張小聰隻身一人從家鄉福建漳浦到泉州打工;2006年,看準民企擴充專賣店的商機,張小聰為品牌專賣店做裝潢服務;2011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張小聰接觸到「紙家具」,將其產業化的想法油然而生。  「國內做紙家具的不多,當時正好碰到泉州在鼓勵二次創業的好時機。」
  • 返鄉創業農民工看過來!這180個示範園區項目與你有關
    【大河財立方消息】12月17日,河南省推進農民工返鄉創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文對河南省2020年農民工返鄉創業示範園區、示範項目和返鄉下鄉創業助力脫貧攻堅優秀項目擬定名單公示,180個主體入選。其中,農民工返鄉創業示範園區28個,農民工返鄉創業示範項目50個,返鄉下鄉創業助力脫貧攻堅優秀項目102個。
  • 專業食用菌機械
    專業食用菌機械,專業從事產品研究、開發的科研人員18人,一線各類技術職工40餘人。可是長期以來當地農民都是手工種植,加之一家一戶勞力少,種植面積小、收益低。要想上規模、多收益,必須實行機械化作業,食用菌種植機械化至關重要。但是對於一個農民來說,沒有專業知識、沒有圖紙,怎樣才能發明出自動機械呢?
  • 川籍打工仔在「中國鍛造之鄉」悉心鑽研獲23項國家專利
    29日,在嘉禾縣福順機械實業有限公司廠房內,陶聖恩正在向技術工人講解機械的革新之處。本月初,該企業因為他新近發明的《風扇花蘭的鑽孔固定裝置》獲得了廣東珠海一公司200多萬元的訂單。  今年37歲的陶聖恩是四川南充市人,來嘉禾之前他一直在廣州、東莞等地打工。2007年他來到嘉禾縣加入了成立不久的嘉禾縣福順機械實業有限公司,負責設備裝置檢修等工作。
  • 灌南百祿鎮譜寫新時代返鄉就業創業新篇章
    百祿鎮緊扣行動主線,重抓返鄉就業創業,三年來,鎮工業集中區廠房由4幢擴大到22幢、12萬平米,企業達16家,其中13家為返鄉人員創辦;全鎮返鄉就業創業達4150人,帶動「家門口」就業1860人;創成省級創業型示範鄉鎮,工業集中區創成省級創業孵化示範基地。一是圍繞主題行動,打好「鄉情牌」,掀起返鄉就業創業熱潮。「世界再大,終點是家,走得再遠,總有牽掛」。
  • 一返鄉農民工獲得「創業之星」榮譽稱號
    近日,貴州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授予鐘山區童夢幼兒園負責人楊興菊「貴州省第四屆返鄉農民工創業之星榮譽稱號」。2006年5月,在外打工多年的楊興菊返鄉回家,看到整個德塢片區沒有幾家幼兒園,孩子上幼兒園成了居民苦惱的事情,於是她萌發了創辦幼兒園的想法,自籌資金10萬元,利用自己家的90平方米的平房開辦了鐘山區童夢幼兒園,當時入園幼兒僅有7名,楊興菊自己又當教師又當保育員。
  • 廣西退伍軍人用甘蔗渣種植食用菌 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脫貧故事】廣西退伍軍人用甘蔗渣種植食用菌 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解說】在廣西柳州市柳城縣社衝鄉一片翠綠的甘蔗林中,一座藍色彩鋼瓦搭建的食用菌種植基地格外顯眼,這是廣西退役武警洪龍金和幾個退役戰友合辦的食用菌種植基地。
  • 廣西退伍軍人用甘蔗渣種植食用菌 帶動百餘人脫貧致富
    「柳城縣有多家糖廠和木材加工廠,它們產生的甘蔗渣和木屑等廢料就是種植杏鮑菇的養料,培養基的綜合成本較市場價便宜20%。」廣西綠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洪龍金說道。 王以照 攝 今年32歲的洪龍金2018年在廣西柳州市的部隊退役,經過產業考察和市場調研後,他發現家鄉福建漳州的食用菌種植產業技術成熟銷路穩定,便決定引進食用菌產業到柳城縣發展,成立了廣西綠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簡稱「綠星農業」)。
  • 洋縣這個小夥在外打工5年,回家創辦了電子廠!
    張雄斌,漢族,男,1985年3月生,中共黨員,2003年他高中畢業,背井離鄉出門南下打工,在外打工5年,他學到一手過硬的電子製造技術及企業管理技巧,儘管後來外面收入可觀,但他依然懷揣夢想返鄉,在自己的家鄉創辦了漢中勝達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企業運行短短7年時間,在洋縣已經設立了4家社區工廠
  • 廣州打工仔30歲了未婚,月薪6000存款8萬多,該不該辭職創業?
    ,已經接近30了尚未結婚,存款也有8萬多塊錢,因為打工不可能打一輩子,所以目前就考慮辭職創業。阿勇說打工也賺不了多少錢,創業如果成功了,買車買房不是問題,就算不怎麼賺到錢,起碼也是一個小老闆,談起對象來可能也容易一些,畢竟是自己做生意的,確實說得也有道理,之前阿勇就在老家相親過對象,因為家裡還沒建有樓房,加自己又是一個打工仔,所以談了好幾個女孩子都沒有成,所以他現在就打算辭職創業了,你們覺得30歲了,月收入6000
  • 95後小夥返鄉創辦加工廠,帶領當地留守婦女、貧困戶共同創業
    4月13日上午,高辛鎮南街村雨航雨衣扶貧車間不時傳來「嗒嗒嗒」的機械聲,車間負責人王政正在為工人們示範講解雨衣的製作方法。今年24歲的返鄉青年王政,是高辛鎮南街村的貧困人員,原在天津一家雨衣廠打工。在高辛鎮對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的積極號召下,2019年,他毅然辭掉工作回到家鄉,創辦了高辛鎮雨航雨衣扶貧車間,帶領當地留守婦女、貧困戶等共同創業,成為村裡第一個返鄉帶頭創業的95後。俗話說,萬事開頭難。王政返鄉之初,不僅沒有啟動資金,而且沒有家人支持,創業一度停滯不前。
  • 湖北小夥闖越南:從打工仔走向小老闆
    湖北小夥闖越南:從打工仔走向小老闆 2016-02-21 21:26:36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網武漢2月21日電 題:湖北小夥闖越南:從打工仔走向小老闆
  • 從打工仔到創業者,騰衝八零後夫妻把電子廠開到了家門口
    本網訊 一對八零後夫妻出門打工幾年,去年返鄉後幹了一件新鮮事——在蒲川鄉漢壩寨創建了騰衝市蒲川鄉佳悅電子元件加工廠。夫妻倆各展所長,懂技術的主管生產,懂市場的負責跑業務,珠聯璧合,使電子加工廠快速步入正軌,為當地剩餘勞動力提供了就近就業的新渠道。
  • 河南鹿邑:返鄉創業農民工王巧帶領婦女在家門口勞動致富
    王巧是土生土長的鹿邑人,她家在離曹操封地武平城不遠3公裡的夏莊行政村。每天早上5:30,王巧都會準時起床,打開工廠大門,清掃院子和車間,為每個工位準備一天的羊絨衫半成品。然後把需要送到各家分散製作的羊絨衫裝到三輪車上,挨村轉送到各家。一道道工序,井然有序地完成。
  • 從打工妹到「蘑菇王」:十年打拼,致富不忘家鄉人
    十餘年前,在外打工的劉唐莉毅然辭掉工廠工作,結束漂泊生涯回到位於隆昌市金鵝街道永星村的家中,苦練技術,發展蘑菇種植。創業路,並非一帆風順。在歷經了汗水和淚水的洗禮後,秉承著品質至上的理念,憑藉穩紮穩打的實幹精神,曾經的打工妹一躍成為村裡的致富帶頭人。
  • 打工返鄉又外出,臨近年底為啥還有農民選擇外出打工?聽他們咋說
    導語:打工返鄉又外出,臨近年底為啥還有農民選擇外出打工?聽他們咋說。 時下已經進入到了2021年,正處在三九嚴寒的時間階段,並且距離農曆春節也僅剩下一個多月的時間了,按照往年的慣例,這時候外出打工的農民就會陸陸續續的返鄉了,畢竟不少地方天寒地凍的也沒法再進行室外作業了。
  • 縣之使命淮陽│學會「做帽子」摘掉「窮帽子」能人紛紛返鄉創業
    近年來,該縣積極推動「雁歸鳳還」,掀起返鄉創業熱潮,不少外出務工的「能人」紛紛告別北上廣等一線城市,返鄉創業帶動村民致富,充分彰顯了一個勞務輸出大縣在發展層次上的悄然嬗變。「返鄉創業一人,帶動致富一方。返鄉創業已成為脫貧攻堅的有力抓手,促進『人才回歸、資金回流、企業回遷』,進而加快全縣脫貧奔小康進程。」淮陽縣縣長王毅說。
  • 銅梁高樓鎮:農民工返鄉創業把荒山坡變成「聚財坡」
    「前年我回家,鎮村幹部就動員我返鄉創業,我想,葉落歸根,外出打工不是長久之計,就打算在家鄉幹上一場。鎮村幫助我協調落實了土地返租、辦理各種手續等問題。」李志軍說,今年1月13號,村幹部還帶他一起參加了在江津區舉辦的西南片區第三屆青花椒產業研討會,更開闊了他的眼界,大大增強了發展花椒產業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