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燕爾,新娘子為何要「三天回門」?古代家長的做法太智慧了!

2020-12-22 黃門左侍郎

新婚燕爾,新娘子為何要「三天回門」?古代家長的做法太智慧了!壓箱底的現代含義大家都懂,舊時的「壓箱底」,有多少人見過?

俗話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青年男女到了適婚年齡,組建自己的幸福小家庭,是人生之常。男婚女嫁是人生成長過程中的重大事件之一,所以,從古至今的婚禮都注重儀式感。其間,還流傳下許多約定俗成的婚姻習俗,比如,合巹酒、鬧洞房、三天回門,還有陪嫁的壓箱底,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碎事」,其實蘊藏著古人的大智慧的——他們給予新婚的,是一組生動形象的「新婚課」。

古婚俗,拜完天地後,一對新人得喝合巹酒。什麼是合巹酒呢?合巹酒,即古人的「交杯酒」。

古人的交杯酒為何叫合巹酒呢?這得要先弄清楚「巹」字是啥。巹,讀作jǐn,古代結婚時用作酒器的一種瓢。這種瓢的原材料為瓠瓜,俗稱苦葫蘆,味苦不可食,多用來做瓢。在古代,結婚時人們用它作盛酒器;合巹,始於周朝,為舊時夫妻結婚的一種儀式。古人結婚儀式上,會把一個匏瓜剖成兩個瓢,而又以線連柄,新郎新娘各拿一瓢飲酒,同飲一巹,象徵婚姻將兩人連為一體。喝了合巹酒就是一家人了,所以,古人成婚又稱合巹。

新人喝合巹酒的習俗,在有些地方又演變為喝「團圓酒」,時間一般在正式婚宴結束後,後廚再專門為新人準備一桌酒席,由族中能說會道的已婚女子來主持,每給新娘子夾道菜,還不忘送上一句美好的祝福。比如,在我們老家,就有這樣的喊頭:「吃個菜蔸,來個小禿(小禿,意指男孩兒。來個小禿,就是生個兒子)」「吃個菜杆,來個小嵬(小嵬,指的也是男孩兒)」這樣的「團圓酒」,是有著極強的暗示性的,那就是,既為人婦,接下來就是要承擔起為夫家延續香火的重任。

喝完團圓酒後,下一個環節就是鬧洞房了。老家有句俗話,叫「新人房中無老少」,說的是,鬧新房時,是不受傳統禮節約束的,無論長輩還是晚輩,都可以放開了給新人開玩笑。這樣,一是讓新娘子能對夫家的親人有個感性了解,增加感情互動,另外一個,就是鬧新房中的主題,與喝團圓酒時的內容是一樣的,仍是以夫妻生活相關的。這樣的鬧,目的是讓新娘慢慢適應新環境,在與眾人的調笑中,放下羞澀,為晚間的千金不換的「春宵一刻」作好準備。

眾人鬧完了,瘋累了,便陸續散去,新房才徹底屬於一對新人。那麼,新婚之夜的高潮就適時而至。

新婚過後,一般的地方都有三天回門的習俗。回門又稱歸寧,是新婚夫婦真正意義上第一次回娘家省親,夫婦二人雙雙對對,參拜女方父母,自然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禮節.這時的新郎見到嶽父嶽母,就應改口為爸爸、媽媽,為整個婚禮正式收尾。嶽家還要設宴款待新女婿,有的女方親戚還要鬧女婿。

古人之所以選擇小夫妻新婚三天回門,是因為,那時的新婚男女,在婚前是沒有交往的,積攢了很久的激情,在新婚之夜突然暴發,新娘子的身體有時會承受不了傷痛的,所以,這時得給她一個休息、緩衝的時間,回到娘家是最好的休息,因為,古代的婚俗中,出嫁女歸寧,在娘家是不能與夫君同房的,這樣,她就可以安安靜靜地睡個好覺了。

另外,三天回門,也是給新娘子與母親或娘家嫂子們一個私密交流的時間,主要話題,是新娘子這兩天的夫妻生活是否和諧,如果兩人的相處出了問題,娘家的已婚婦人給出建議與解決辦法。畢竟,那時的人都很封建,這種私密之事,在女子未出嫁前,是很難開口交流的。

為了彌補夫妻生活指南缺失的這一短板,古人還想了一個歪招,那就是在女子出嫁時,娘家會陪嫁一份「壓箱底」。所謂壓箱底,中國古代有一種為新婚夫妻進行啟蒙教育的實用工具。它或是一種瓷器,有的比拳頭還小一些,外形多作水果狀,有蓋,內藏一對呈交合狀的男女;也或是一些畫片,上面描繪的也是男女之事。平時,人們把它放在箱底以闢邪,等到女兒出嫁前,母親就會把「壓箱底」取出來,揭開蓋以示女,讓她體會「夫妻之道」。

《紅樓夢》中寫道,丫環傻大姐在大觀園假山上撿到「兩個妖精打架」的香囊就屬此類。因為古代傳統文化認為,閨閣之樂極其隱私,不足為外人道,否則便傷風敗俗,未出嫁的女子更不宜觀看。所以這些東西雖普遍流傳,卻總是秘不可宣,以至於丫環撿到一個繡春囊竟引發軒然大波,造成賈府主子抄檢大觀園的行動。

而現代人所說的「壓箱底」,一般是指看家的寶貝,或者壓在箱底的值得珍惜或珍藏的有一定意義的物件,又比喻把看家的本領都用上了。

在結婚這件事上,古人可謂是煞費苦心,從合巹酒、鬧洞房、三天回門,到陪嫁的壓箱底,無一不包含著巨大的愛心與善意。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觀念的更新,有些事情,人們在婚前就已經輕車熟路了,新婚就變得沒有那麼神秘與恐怖了,所以,作長輩的再不需要如此大費周折了,這些陳規舊習才逐漸被現代人所拋棄。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古人結婚後,新娘為何要「三天回門」?古人想得真周到,令人佩服
    婚俗禮儀也是其中一種,從電視劇和身邊的一些新婚夫妻中能看到,有一個習慣是新娘子在結婚的第三天會帶著丈夫 回一趟娘家,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來說說回門,回門也可以稱之為歸寧,指的是出嫁後首次回娘家。這是新婚夫妻第真正以一雙的第一次,一般來說是三天,但也有地區是兩天,比如說湖南的許多個地方。
  • 在農村結婚,婚後第3天新娘為何要帶著新郎回娘家,佩服古人智慧
    就拿男女結婚的事而言吧,便是年輕夫妻結婚後第三天要回門的習俗。寓意就是,新郎官新娘結婚後第3天,新娘要帶著新郎官一塊兒回門,換句話說的「三天回門」的辦喜事習俗。但是這種辦喜事習俗,為何新娘新郎官結婚後3天必回門呢,又有何深意呢?
  • 新娘子出門撐紅傘,為什麼父親卻往傘上潑酒,這個原因你想到了嗎
    在我們的印象裡,傳統婚禮中新娘子出嫁是必然要戴著紅蓋頭的,一方面是因為古時候的男女大防,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紅色在古代有著非同一般的吉祥意味。那麼新娘子出嫁撐紅傘是不是和戴紅蓋頭一樣有講究呢?一起來看一下吧。首先,為什麼要撐紅傘?第一,類「紅蓋頭」在古代婚俗的記載中,有很多關於紅蓋頭的說法。
  • 回門習俗禁忌大全(不能錯過的回門環節)快帶走吧~
    回門必知小貼士1、回門時間中國的傳統習俗中有「三朝回門」的說法,新娘在結婚後的第三日、第大日或七、八、九白回到娘家,也有滿月回門探親,不過現在的回門時間通常是婚後的第三天2、回門穿著回門穿的衣服也是有講究的,需要男方給新娘買,表示對新娘的尊重,但是也不能穿著太隨便,回門可以穿色彩比較喜慶的旗袍,或者比較莊重一點的小禮服都可以。
  • 結婚回門有哪些講究 結婚回門禁忌新人不可不知
    一、 回門時間 中國的傳統習俗中,就有三朝回門的說法。什麼是三朝回門呢?就是新娘在結婚後的三天   原標題:結婚回門有哪些講究 結婚回門禁忌新人不可不知   結婚回門有哪些講究?除了結婚當天有很多習俗以外,回門當天也是有很多講究的。這些習俗你都知道嗎?一起來看看吧!
  • 古代新娘出嫁後,第3天為何要帶著新郎回娘家?原因很科學
    從古至今在我國都擁有許多的習俗,一直流傳迄今,也有一些習俗伴隨著時間的變化,漸漸地被革除,就拿農村結婚習俗而言,有一個習俗一直持續迄今,那便是新娘結婚後第三天要回門,並且要帶著新郎官一起回門,那麼新娘結婚後第三天究竟為什麼要回門呢?有哪些講究呢?
  • 新婚燕爾,如膠似漆:新婚賀詞知多少
    在形容感情生活中很多詞常與「燕」有關,比如:新婚燕爾、鶯期燕約、勞燕分飛。而其中「新婚燕爾」常常被用來形容青年男女剛剛結婚後的日子,有時候也寫作「燕爾新婚」,但是,對於「燕爾」意味著什麼呢?很多人或許並沒有概念。
  • 古代洞房花燭夜,為什麼要安排一個通房丫鬟在一旁伺候?
    ——《和詠舞詩》庾信01引言洞房花燭夜本是人生一大喜事,但其實古代在這件事情上也存在許多不合理的習俗,比如說要安排一個同房丫鬟在一旁穿著睡衣候著在古代等級制度非常嚴格,下人是絕對不可以犯上,而且要對主子忠心才是,否則將會被視為有違禮節,在這種森嚴的等級制度之下,這些丫鬟其實就相當於一個商品。一般大戶人家嫁人,除了嫁妝這些實際的物品之外,還會帶上陪嫁丫鬟和通房丫鬟。陪嫁丫鬟最主要的作用是伺候小姐,通房丫鬟更重要的作用則是伺候老爺。
  • 山東舊時有趣的傳統婚俗(下):選日子、婚禮以及回門
    送日子,又稱「看日子」、「通日」、「送好」、「會話」、「下婆帖」,即古代的「請期」。這是婚嫁程序中緊接著傳大啟之後的一項重要內容。請期,原只是男方選定舉行婚禮的日期,請女方同意。在山東的一些地方,還要同時送聘禮。鄄城(菏澤鄄城縣)的請期,分為「要好」、「看好」和「送好」三個步驟,有相當的代表性。
  • 結婚新娘子為什麼要打傘,還有撐紅傘和黑傘的區別,你知道嗎
    現代社會,會在地上鋪紅毯或米袋給新娘子踏著,而大紅綢緞蓋頭則被紅傘取代。2、不與天爭大古時候的婚禮,新娘應由福高德劭女性長輩,紅傘護其走至花轎(禮車),因為新娘子在結婚當天的地位很大,但不得與天爭大。4、遮風避雨結婚為什麼要打傘在很多地方的婚禮習俗,通常是在新娘踏出門的第一步開始,就讓伴娘打開紅傘,然後一直護送著新娘上車,其寓意為新娘遮風擋雨,避免受邪氣的困擾。
  • 沒有豪車、婚紗禮服,淄博一男子騎共享單車迎娶新娘子
    眾親朋騎行了十分鐘後,終於到達了新娘家中,經過一番婚禮程序後,胡凱美滋滋地將新娘子王萍萍抱到迎親車隊中最豪華的頭車——1輛電動車。因為共享單車後面沒有座位,新郎胡凱只能用電動車把新娘子接回家了。接到到新娘後,天已經大亮了,這隻別出心裁的婚禮車隊吸引了大量的市民駐足觀看,一位60多歲的老人看到後忍不住拍照留念,想起了自己年輕的時候也會是用自行車把新娘子接回去的,「這麼多年了,還能再看到一次騎自行車娶媳婦啊」。
  • 古代沒有指紋技術,為何犯人還要畫押?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
    放在現代來說,人們辦手續都要按手印。可能有很多人有這樣的疑問:古代科技沒有像現代這麼發達,那個時候也沒有指紋識別技術,為何還用犯人按手印?有什麼說道嗎?手印在古代,除了可以作為斷案證據外,也是結案工具和審查工具。可能都看過《水滸傳》,當時武松審查大哥死因時,就用了手印。其次,很多被發配的犯人,結案是都會按手印。所以說,指紋識別技術在古代就運用了,並且取得的作用非常顯著。
  • 古人為何要制定筷子7寸6分,16兩為一斤?其實是非常有智慧的
    古人為何要制定筷子7寸6分,16兩為一斤?其實是非常有智慧的前言:中國的文化傳統之中,包含著的就是人們的智慧與想像的空間,在遙遠的古代時期裡,不管是技術還是生活的水平,都是沒有辦法和我們當今現狀對比的。但是,我們也都能從古人所遺留下來的物品,還有各種的俗話之中,看得出來古代人們的聰慧頭腦。
  • 古代婚禮「洞房花燭」後就結束了嗎?非也,還有好多事要忙呢!
    或許有的新人仿效西方文化,利用婚假,小兩口去國內外旅遊勝地「度蜜月」;稍微傳統一些的,或者家裡還有懂得「老規矩」的老人們,會安排新人「回門」,即新郎、新娘一起回到新娘的娘家。新娘父母長輩安排筵席,邀請、款待眾親友。古代婚姻禮俗中,「洞房花燭」後,婚禮是不是就基本結束了呢?
  • 民間故事:商人新婚燕爾,算命先生卻勸他要麼休妻、要麼殺雞
    古時有個男子,新婚燕爾,如膠似漆,可卻被算命先生算出命不久矣。男子怎捨得下如花美眷,便求破解之法。算命先生送給他八個字:要麼休妻,要麼殺雞。 宋朝嘉佑年間,江陵府有一個做小買賣的商人名叫孫勝,娶了窮戶張家的女兒天鳳。二人新婚燕爾,如膠似漆。
  • 買平板電腦上智慧課堂 一年級學生家長:有必要嗎?
    萊蕪市第二實驗小學一年級學生家長向本報反映:「有必要嗎?」  全校半數學生選擇智慧班  8月31日,根據「一年級新生入學需知」,王婧(化名)帶著女兒到萊蕪市第二實驗小學報到。原本以為是新生報到的日子,卻是有關人員推介解答智慧課堂。最後,不報名的家長可以離場,報名的家長從另外一個門口排號、交費。
  • 家長陪小孩玩沙子的背後有哪些教育智慧?做法不同,教育效果不同
    但在陪孩子玩沙子的過程中,家長的不同做法,就會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果。請看下面這個案例:放學了,家長們都到幼兒園來接孩子們回家。孩子們正在沙坑裡玩裝沙子遊戲,玩具有小鏟、瓶子和漏鬥。這是一所國際幼兒園、在這裡生活學習的是來自不同國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