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品房制度實施的這些年,我國的房價一路上揚,在一二線城市這種現象更為明顯,房價上漲的幅度比工資收入上漲的幅度多得多,幾乎是所有商品中漲幅最高的。
而在如今的婚嫁市場上,房子、車子已經成為結婚的前提,沒有房子也就意味著沒有底氣去考慮結婚生子的問題。所以,房價的漲跌幾乎是每一個人都關心的事情。
今年上半年,先後有120多個城市出臺了高達300多次的樓市調控政策。儘管如此,根據中指院數據顯示,7月份全國樓市仍舊是漲聲一片。全國100 個城市新建住宅平均價格同比上漲 3.21%。其中,一線城市環比上漲 0.28%,同比上漲 2.63%;二線城市環比上漲 0.61%,同比上漲 3.95%;三線代表城市環比上漲 0.35%,同比上漲 2.72%。而且,有22個城市環比漲幅超過5%。作為天府之國的成都,房價漲幅更是高達12.18%,漲幅居十大城市之首。
回顧今年上半年的房價,被疫情壓制的需求似乎反彈的速度更快,但面對未來經濟發展的雙循環概念,即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所謂內循環,就是在出口預期不好的情況下,外銷轉內供,由國內消化自己生產的東西,從而以內需為動力,拉動經濟的增長。這就意味著,在中國經濟發展的三架馬車中,消費的重要性將凸顯出來。而房地產作為大宗不動產,房貸佔據了家庭消費的大頭,從而和內循環形成矛盾。
其基本邏輯是,內循環意味著在中國經濟發展的三大馬車中,外貿逐漸退居次席,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將主要依靠消費。因為內循環就是把投資生產的產品主要在國內消化,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出口到境外,這樣就需要消費者有足夠的消費能力。而房地產則主要是讓買房的業主稱為「房奴」,可支配收入中絕大部分用來歸還房地產按揭,消費的能力持續下滑,透支了居民的消費能力。
所以,在在內循環經濟模式下,房地產可能將被打壓,甚至拋棄房地產的論調開始在江湖上流傳。那麼,在內循環時代,房價走勢如何?
我們要認識到,雖然在上個月百城房價指數中,上漲的城市佔80%,但同時,在7月份出臺的調控政策除了密集,且力度也較大。譬如,深圳、東莞、寧波和杭州等城市先後從限購、限售等角度圍剿炒房客,東莞更是把二手房納入調控範圍。
加上國家對於房住不炒定位的再次重申,這就意味著,樓市收緊調控正在持續拉網,不會再用房地產刺激短期經濟發展,要徹底擺脫用房地產來拉動經濟的發展模式。
另一方面,從人口、經濟和金融等基本層面看,未來房價上漲的空間有限,而持續的調控和內循環經濟時代的疊加,剛好可以擠一擠樓市的水分。
雖然,在未來房價大幅上漲的情況不會出現,但那些天天指望樓市崩盤的人們恐怕也會失望。
樓市調控的目的並不是降房價,而是促進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這一點,從前半年不少城市此起彼伏的放鬆調控也可見一斑。所以,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樓市會出現一種「彈簧狀態」,房價既不能大漲也不能大跌,樓市過熱就要出政策降溫,樓市過冷,自然也不會那麼嚴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