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人民收入越來越高,生活水平的改善。許多老百姓在有錢後,第一時間不是買車買房,而是先存到銀行。說起來,在20世紀90年代,如果一個家庭的儲蓄達到1萬元,就會被認為是一個非常有錢的家庭,甚至在當時,那就算是有錢人了。而如今的1萬塊卻遠遠不能和當時相比了。那麼問題來了,一般家庭需要存多少錢,才能被稱為有錢?
對此,業內人士指出,不同地區收入水平存在一定差距,衡量的標準不同。二是城鎮居民收入普遍高於農村居民,居民存款卻普遍低於農村地區。有專家認為,這一問題存在爭議,但大致可以分為以下4個標準。
1、基本標準
對一些人來說,沒有債務就算符合基本標準了。因為負債也可能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透支收入,甚至對短期生活有一定影響,如果有負債的話,首要標準都談不上。對於老百姓來說,如果沒有負債,就意味著每月收入可以自由控制,算得上基本富裕。
2、 中級標準
這個標準指的是不僅沒有負債,還超過了全國平均存款水平。據統計,全國居民人均儲蓄約5萬元。如果是三口之家,這意味著一個家庭的存款必須超過16萬元才能被認為是中間標準。不過,這只是從存款的角度來看,還不包括房地產、汽車等,有業內人士指出,如果有車有房子,家庭存款超過16萬元,已經超過全國近50%的家庭。
3、 高標準
這一水平需要相對較高的家庭存款,這就是大家常說的"財務自由"。如果按照這個標準計算,存款至少是100萬,手中的存款金額就可以帶來被動收入。如果存款超過500萬,那麼完全可以在沒有勞動的情況下,保持相對較高的生活質量。但對於普通家庭來說,要達到這個標準,還是比較困難的。一般情況下,這個標準存在的家庭,多數為企業或經商的家庭。
4、 超標準
所謂超標,就是國內的富豪,能夠進入福布斯和胡潤富豪榜的富豪。不得不說,這樣的富人相對較少,但他們的財富確實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這些富人通常都得到了強大的公司的支持,是罕見的億萬富翁。
對人民群眾來說,最重要的是努力掙錢。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居民存款也會增加。這樣我們才能成為別人眼中的"富人"。最後,大家還可以根據自己所在的城市和綜合收入水平來判斷自己處於什麼標準。那麼大家都是什麼標準,歡迎評論區下面留言!
本文系卓爾財經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作者及來源於百家號卓爾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