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正法:「金剛經發微」,佛教高端思想,你真未必讀得懂!

2020-12-24 重樓逾陀

《金剛經》梵本三百頌,漢譯一卷,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百卷中的第五七七卷,十六會中的第九會。它的頌數與第十會的理趣般若同,二者都是十六會中篇幅最簡短的。本經前後共六譯,今日最為流通的,是譯於四一二年的鳩摩羅什的譯本。本經由於篇幅不多,又能顯示最上乘的無相深義,更加上經中又處處讚嘆讀誦受持的功德,自羅什法師譯出後,即極受到中國佛教界的重視。

各主要宗派如三論、天台、唯識、賢首,以至禪宗,都有對本經的註疏。禪宗的五祖很重視本經的教學,六祖慧能更由於聽五祖講本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慧能弟子神會於北方傳法,更特別推重本經,認為本經「最尊最勝」(見《神會和尚遺集》引《南宗定是非論》卷下)。

本經徹底破除一切執著,包括對佛身及佛法的執以為實,極顯人空與法空。所以說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又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羅什譯本缺「是名佛法」一句)。

這是因為一切法都是眾緣所成,無自性的存在。其存在都是依存性的,故皆虛妄不實,便是出世間法,也是相對於世間法而施設。沒有世間法,也就沒有出世間法;有世間法,才有出世間法。所以,本經教菩薩作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是起心動念,是主體接觸客體的活動,此屬緣起邊事;「無所住」,即無所黏著,是主體瞭然於客體的不實在,而還他個不實在,達至主客無阻隔,此屬性空邊事。這是說,心盡可生,事盡可作,但要不住於相,不黏滯於一切法上,虛妄的還他虛妄,離相無住,就是解脫的境界。

上面所簡述的本經經旨,全經處處透露,清楚易知。可惜歷代本經注釋,或偏重名相典故的疏解,陳陳相因,支離雜遝,與本經精神不相應;或將有為無為,世間出世間法打成兩橛,以有為、世間為不實,無為、出世間為真實,用有見裁空義,乖離本經的宗旨,如唯識宗的窺基撰《金剛般若經贊述》(兩卷),依無著世親的釋論,解「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說「言一切法者,謂佛所證法;即非一切法者,非餘人所得法,或非分別之相法也」(卷下)。將一切法分為佛所證法,與餘人所得法或分別之相法兩類,因此「彼(佛所證)一切法,便不是此(餘人所得或分別之相)一切法。(是名一切法未見解釋)。但經意第一句說緣起,第二句說性空,第三句說假名。

這是從不同角度去看一切法,並非有兩類不同的一切法。基師所解,全沾不著邊際。又解

「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說「如來說莊嚴者謂無相之莊嚴;即非莊嚴者,非有相之莊嚴;是名莊嚴者,是真實莊嚴也」(卷下)。

這種解釋,亦犯了上述同樣的過失。這都是看出世間、世間法為截然不同的兩回事,有乖《金剛經》經義。又如三論宗的吉藏撰《金剛般若疏》(四卷),解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說「雖常有真如佛性,心無所住則見,有所住則不見也。顯性之言,事在斯也」(卷四) 。

菩薩非佛,豈能說「常有真如佛性」?因地為菩薩,證果才成佛,若菩薩而有佛性,那就犯了因中有果的錯誤,而且上述的解釋亦不符合經意。又解上面一切法那句,說

「即非一切法者,一切顛倒之法,此非如來所證……是名一切法者,還結一切法如也」(卷四),

其誤亦同基師。除此,吉藏的疏解更喜於名相支節上無端糾纏,如解經文第一節,講乞食的種種利益作用,去了六百多字;講比丘所穿衣的種種顏色剪裁功用,去了八百多字;講缽的不同容量,又用去三百多字。這樣支離雜遝的疏解,是不少金剛經注釋的通病。而像吉藏、窺基那樣以有見裁空義,就更是歷代大部分注者的共同過失。這種過失對研習般若的學者來說,是致命的,因為他們循此!

明慧法師講解《金剛經》則完全沒有上面所舉的兩大通病。他的講解以中觀家的洞見,直入般若的畢竟空,由畢竟空而全得本經離相無住的經旨。下面略舉法師所說,以作印證。

從《金剛經》看「空」

本經處處有「說是XX,即非XX,是名XX」的話,這是開示「一切法是緣起無自性空,而假名的體與用非無」的般若要義。由這義理,可悟解從緣起中才見畢竟空,畢竟空中才無礙緣起的深義(若有法不空,就不成緣起了)。一般疏解能達此意的少之又少,如上舉吉藏、窺基的疏就全不是這麼一回事。法師解此,則說

「明白一切法無實性,即非一切法,但以假名字說,故是名一切法,能通達此三句語法,即是四句偈,即通達般若波羅蜜,通達空理」

隨引《中論觀四諦品》剖析「中觀學說」中最難理解的「 名相」(名詞),還原佛法真諦!的「三是偈」為說。這首偈正是闡明緣起──性空──假名的最好論證。只有般若的會家,才會以此偈去比配《金剛經》的「說是XX」等三句。這比配是何等貼合,又何等切要!又如本經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經中佛教菩薩日常修行的要訣,非常吃緊。法師解此,說

『小乘人見有色而心不住色….大乘人則明白色本空,無色可得,故不住色….小乘人見有而不去著,大乘人了達其空而不著。「應無所住」就是明理,「而生其心」謂之做事;「應無所住」為般若,「而生其心」便是方便。有般若有方便,如此方為菩薩行』。

短短的說話,不用典,不引文,只是直入直解,就將經意清楚解釋,並連帶說出大小乘人解空與不解空所造成的境界差別,以及菩薩須兼有般若與方便的這一特性,而解釋亦因此更圓滿。類此的直入直解,通篇如此。般若甚深,所以解般若最難,而要深入淺出去解說更是難中之難,但法師卻做到了。他解經一向不用科判的方式,就是要保持他的單刀直入的解說方法,避免學者徒勞於章節架構,反不易得經意。

有一點尤須特別指出,中國傳統佛教,無論空宗有宗,大多將有為無為,世出世法截然分為兩橛(如前文所說),而偏執最後實體、實法為有,為不空。便是解般若亦用此見。故本有佛性、真心不滅之說,縱非教界的共識,亦為多數宗派的主流思想。明慧法師解本經,則直探《般若經》的核心,揭示般若的畢竟空義,完全不受傳統思想的羈絆。

所謂「畢竟空」,即並非部分空,部分不空,而是無一例外的一切皆空。所以,不但有為、世間法性空,無為、出世間法也同樣性空。這對大部分講本有佛性、真心不滅的學者來說,是很不易了解,也極難接受的。法師於此,則慧解處處,不落前人的窠臼。如解「實相」,說「所謂實相….其實即是非相,非相即是空,無實體性。如來但以假名說為實相,實相只為如的義理,佛亦不許可執著此義理為實有的」;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說「凡指概括一切世出世間,十法界皆是虛妄假有,這是從因緣性見其虛妄」;解「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說「凡有皆是因緣有,相對有,假有….世間法如是,出世間法亦如是,佛亦如是。眾生空故,佛亦空。所以不能執著有佛之見」;解筏喻,說「筏只為過河之用。渡河後便要捨棄。空理亦如此,乃借用之道理;將空理破不空理,破得不空理之後,則空理亦不應執著」。這類慧解,求諸傳統的疏釋,是不可得的。

回想廿六年前,與法師初相識,他就對我一見如故,視我為忘年之交,在佛法方面,常作耳提面命。當時我已學佛數年,走的是傳統的老路,對《楞嚴》尤其歡喜。有一次,我花了多天工夫,根據圓瑛法師的楞嚴講義,列寫成長長的一份科判,請他過目,以示學經不懶。怎知他看也不看,臉色一沉,隨著就對我細說傳統佛教思想的不如理之處。以後,他便常常在交談之中,為我介紹印度原始佛教與大乘般若的義理。雖然交談是東一句,西一句,不循次序系統,我已從中得到極大的啟發,離開老路,從零開始,去探索佛法的源流演變。事後回想當日的情形,就有種脫胎換骨的感覺。如果當年沒有得到法師的寶貴啟引,相信今日我對般若的深義當無從索解,也就沒有可能說出法師這本發微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有什麼異乎尋常的價值了。

如今,借著本書重讀,特說出我對法師的慧解之所見所得,以稍報他當日啟導之恩;同時也好讓有意參學般若的善友認識有這麼罕見的慧解,而知所珍視,好好地加以研習。那麼,我雖多費了篇幅,相信讀者還是會原諒吧!

相關焦點

  • 人本的佛法與人本為中心的佛教——楊鬱文
    不是鬼教,不是(天)神教,非鬼化非神化的人間佛教,才能闡明佛法的真意義。」導師連續寫了十四篇文章,以《人間佛教》為名,發揚人間佛教的精髓,使後學得以起信、了解、實行、驗證人間佛法。(二)佛法包含佛所開示的「法語」、「法義」,佛所勸導的「法依」,佛所賜與的「法施」,佛陀依法奉行而成就的「法身」,佛所覺悟最深的「法性」,佛所覺知最寬廣的「法相」,這些都是「人間佛教的『佛法』」。
  • 佛教:何謂「緣起說」與「三法印」(深度長文)!
    「緣起」即由因緣形成的意思。所謂「因緣」,約當世間所說的條件。佛法認為一切事物都由因緣所成的,亦即為條件的所在。條件是複雜的,變動的,故宇宙人生存在的現象也是紛繁而變幻不定的。人生所以充滿苦惱,就由於我們受到現象所迷惑,而起種種顛倒執著,莫能從中超拔解脫。佛陀卻能從紛繁複雜的現象中,覺悟到一周遍而必然的法則,由是「得智慧光、斷於習障,成一切種智」(《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三語)。這個法則就是緣起法。
  • 佛教十宗之金剛頂宗(密宗)
    密宗簡要密宗,又稱為真言宗、金剛頂宗、毘盧遮那宗、秘密乘、金剛乘。綜合各國的傳承,統稱為「密教」。密教興起於印度大乘佛教晚期七世紀至十一世紀間,直至印度佛教全面被破壞滅亡為止。密教雖在印度消失,卻在中國、西藏、日本、韓國傳播開來,成為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傳至西藏,形成了以密教為骨幹的藏教特色。乃至今日與禪、淨土,同為世界佛教的主流之一。
  • 佛教十大必讀經典,你知道幾本?
    《翻譯名義集》中把「阿含」譯為「無比法」或「教」,意思是「法之最上者也」。無論是漢傳佛教(大乘佛教)還是南傳佛教(小乘佛教)對《阿含經》的研讀從沒有停止過。《阿含經》文中記載了佛陀和他的弟子們修道、傳教活動言行。並且敘述了佛教的基本教義和觀點,有四聖諦、四念處、八正道、十二因緣、十二分教、無常、無我、五蘊、四禪、四證淨、輪迴、善惡報應等論點。
  • 佛教經典:《華嚴經》到底都講的什麼?
    《華嚴經》為初期大乘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對大乘思想發展的影響甚大,華嚴經到底講述了什麼,本文一一告訴你!一、拋磚引玉《華嚴經》在佛經叢中佔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初期大乘非常重要的典籍。它始於中國,是漢傳佛教的流派之一,此宗以《華嚴經》為依歸,故稱為「華嚴宗」。以唐朝杜順和尚(公元557-640)為初祖,雲華智儼法師(公元602-668)為二祖,賢首法藏法師(公元643-712)為三祖,清涼澄觀法師(公元738 -839)為四祖,圭峰宗密禪師(公元780-841)為五祖,然實際始創人是法藏。因法藏受武則天封為賢首國師,故華嚴宗又稱「賢首宗」。
  • 釋慧和:慧思大師末法思想對佛教現狀的啟示
    他認為慧思大師生活正在社會動蕩時期,親歷了中國佛教史上魚龍混雜的局面,大師十分重視佛教的「末法」思想。感末法之危,生護法大願,於是作《立誓願文》,對後世影響深遠。論文節選內容如下:按佛教的教義,佛法分為正法、像法和末法三個時期。中國南北朝時期的慧思大師提出的「末法」思想,至今影響深遠。
  • 虛雲與蔣介石的一場有關基督教與佛教的對話
    虛雲老和尚在重慶市慈雲寺和華嚴寺分別舉行息災法,為了避免空襲,法會是在每夜八時才開始的,重慶山城的居民數以萬計來聽經一個月。重慶的冬天濃霧是有名的,到了夜間,白霧封鎖了全城,真是伸手不見五指,路燈幽暗得好比螢火,成千成萬的人冒霧來聽虛雲講經!
  • 佛教歷史之佛教密宗的由來及其特點
    金剛薩埵是大日如來的內眷屬,是諸執金剛的上首,處於金剛法界宮,親蒙大日如來的教敕而結誦傳持密乘,成為付授密法的第二祖。釋迦牟尼圓寂後八百餘年,龍樹菩薩出世,開南天鐵塔而親自向金剛薩埵面授密乘,為第三祖(註:參見《印度佛教史》227頁,聖嚴法師編述)。又如「日本傳統說金剛乘的教義照佛陀的囑咐被金剛薩埵貯在南印度的一座窣堵波下面,直到人們能夠理解的時候,方才問世。
  • 性力崇拜觀念的衍生與再造 西藏佛教中的金剛
    在這裡稍稍留心的人都不難發現,無論寺院廟堂、村居民宅,還是荒山野嶺的巖壁上,常常可以見到與清淨無染的佛教南轅北轍的銅鑄的、石鑿的、木刻的、寫實的、寫意的,形形色色但卻都是威猛無比的金剛(男根),翹然直挺於藍天、山野、水澤、莽林的方向。   幾經請教高僧,方知雪域淨土間屢屢出現的金剛,原與藏傳佛教諸派,尤其是密宗有著密切的關聯。
  • 藏傳佛教流傳逾千年的「剛舞」背後的意義是什麼?
    該幅油畫是張焰1995年於西藏拉薩繪畫的,描繪祖孫三代四人來到金剛舞法會的場景。那麼畫中觸及的「神舞」其實又是什麼呢?更正式的名稱是「剛舞」,是藏傳佛教舞蹈的一種,也是西藏地區的一種寺廟舞蹈。「剛舞」的藏文音譯是「多吉嘎羌姆」,「多吉」即是剛之意,有些學者考察泛釋羌姆一詞為「跳舞」或「消滅」,因此「多吉嘎羌姆」即有剛的舞蹈之意,簡稱剛舞。
  • 佛教必讀十大經典,你知道幾個?
    佛教有三寶:佛法僧。這裡的「法」指的就是佛法,即佛陀所說的正法。佛度化世人有八萬四千法門,記錄在經卷上的典籍有三藏十二部。十二部並不是指有十二本佛經,而是佛經的分類,泛指一切經。佛教三皈依裡有唱到: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 2018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靜波法師普降法雨
    2018年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靜波法師做示範2018年11月16曰,盛大的2018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首場示範講經會議在杭州佛學院隆重舉行。這次講經交流會由中國佛教協會主辦、浙江省佛教協會協辦,杭州市佛教協會、中國佛教講經交流基地承辦。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黑龍江省佛教協會會長、哈爾濱市極樂寺方丈靜波大和尚高升法座,為大眾作獅子吼,普降法雨甘露,做了精彩的示範講經。示範講經,依據佛教律儀如理如法地進行。
  • 追求普度眾生、以佛法利益蒼生──「論龔自珍之佛學思想」
    三、信仰佛教(一)發心淨土龔自珍立志禮佛,發願度生,其《發大心文》已清楚說明:震旦苦惱眾生某,稽首盡十方三世諸佛前:伏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今得少善力,得生人中,正像雲遐,末法現在,欲報大恩,鬚髮大願,
  • 大公佛教專訪青海陀樂寺阿旺嘉措金剛上師
    2014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為慶祝澳門回歸祖國15周年,「佛教頌澳門慶回歸祈福大法會」在澳門綜藝館隆重舉行。法會期間,由阿旺嘉措金剛上師主法藏傳佛教吉祥薩埵灌頂儀式,為參加法會的四眾弟子吉祥灌頂。法會結束後,阿旺嘉措金剛上師接受了大公佛教記者的採訪。
  • 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這七句話,一定要牢記!
    佛法是佛陀所說的教法,也是佛陀教給我們學會自利利他的修行方法,佛法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宇宙人生,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世間的苦樂,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達到離苦而得樂的目的。學佛也是在學習佛法,學習佛法就要知道,佛法的中心思想到底是什麼?
  • 佛教最經典五部佛經,你知道是哪幾部嗎
    佛教經典有三藏十二部,每一部都是佛教思想的精華,小編就和大家介紹一下其中必讀的五大經典。《心經》是大乘佛教的第一經典,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讀《心經》最是開悟,《心經》全篇雖然只有260個字但確實佛教的至高法門。
  • 佛教裡金剛念誦法的要訣---南懷瑾先生
    氣功修練 金剛念誦是一種最高的佛教氣功修練法,亦是準提法修持的要訣,其重點在換氣方面,換氣時務必把嘴巴閉起來正確念佛的方法是念茲在茲,輕鬆自如的,金剛念誦要念到把自己的身心融入到「空、無相、無我」的境界裡,然後「唇齒不動」,只有舌頭彈動。初步的功力還達不到時,嘴唇微微動也無妨。 體、相、用 金剛念誦具有其「體、相、用」。其「體」實際上即是大般若。
  • 佛教:禪宗七經,你知道嗎?
    在禪宗之中,就有七部經典,稱之為「禪宗七經」你知道嗎?一、《心經》《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又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有二,一是《心經》,二是《般若心經》。《心經》是般若部中的一部,雖其為字數最少,全文最短,但卻是般若的「核心」。
  • 不空三藏與華嚴思想之關係——覺瀅法師
    他以華嚴字母構成修持之觀門與儀軌,此即《華嚴經入法界四十二字觀門》及《大方廣佛花嚴經入法界品頓證毘盧遮那法身字輪瑜伽儀軌》。為何他以《華嚴經》四十二字母作為修持之觀門與儀軌?到底在什麼背景下,不空三藏會與華嚴思想交涉?這些問題都是本文所想要探討的。本文撰寫方式,先探討不空三藏之生平與時代背景,次論述其譯著;後再從其時代背景及譯著中,探討其與華嚴思想之交涉。
  • 不空三藏是長安佛教和五臺山佛教的一位重要高僧---崔正森
    在就他所翻譯的經典和傳法活動來看,雖然是以密為主,但也兼及了大小乘的教法;對於佛教的戒律,他不僅在密宗內部傳授大乘菩薩戒、菩提心戒和三世無礙智戒,就是一切有部律他也弘揚。這就說明他有一種相互吸收、融為一體的統一思想。不空的密法思想,是以金剛乘瑜伽密教為主,同時也輔之持明諸部、經法部、胎藏部和陀羅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