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還很小時候,有一次姑姑從單位圖書館搬回來一大箱舊書,滿滿的一箱連環畫。其中有「文革」期間《孔老二罪惡的一生》《柳下蹠痛罵孔老二》等「批林批孔」連環畫,也有「文革」後《呂后篡權》《怒吼吧,黃河》等「揭批四人幫」連環畫,更多的則是《流浪者》《葉塞尼亞》《佐羅》《追捕》等電影連環畫。雖然我還沒有上學,但已經認識了不少字,看不懂的地方就直接看圖片,由此開啟了我的閱讀世界。
這一箱舊書被我翻的爛熟,記得每本連環畫的背後,都會印著「××人民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發行所發行,各地新華書店經售」等字樣。大人們告訴我,新華書店就是專門賣連環畫的地方,從此新華書店成了我兒時心中的聖地。
後來我長大一點,大人也會偶爾帶我去新華書店買連環畫。那時以為,凡是賣書的地方都是新華書店,當時也確實如此。「新華書店」四個大大的紅色毛體字,隔著好幾條馬路就能遠遠地望見,使人不由得加快了前行的腳步。入學讀書後,老師教我們使用工具書,大人帶我去新華書店買了一本《新華字典》。我還想當然地認為,從新華書店買來的字典所以是《新華字典》啦!
小學一年級的某一天,我又一次路過新華書店,看到櫥窗裡擺著一本全彩色印刷的連環畫《大鬧天宮》。那個年代沒有電腦,電視節目也只有中央臺和上海臺兩個頻道。這部經典動畫片攝製於60年代,電影院基本是不會放的,盼星星盼月亮盼著電視臺偶爾播出一次,家裡的電視機還是黑白的。如果能有這麼一本彩色連環畫,就可以天天在家裡看孫悟空了,那該多好啊!不過,相對於普通的連環畫,這本彩色讀物的定價很貴,大人當然捨不得買了。我可不管,書不到手誓不罷休,一哭二鬧三耍賴,經過一番死纏硬磨才算遂了我的心願。但從此我也明白了,哪怕大人再支持我讀書,要買價格昂貴的書籍也不是簡單的事。一年以後,新華書店又擺出了一套三十冊的連環畫《水滸傳》,一整套太貴,我肯定買不起,好在有零星單本出售。於是,我幾乎跑遍了方圓五公裡以內所有的新華書店,大約用了一年的時間,才配齊了這套連環畫。如此化整為零,最終也達到了目的,還另有一番尋書的樂趣,讓我自鳴得意了好一陣子。
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家附近新開了一家新華書店,在店堂的一角售賣打折的連環畫,我約上小夥伴一頭扎進了書堆。《三國演義》《東周列國志》《鐵道遊擊隊》《東陵大盜》《盜官記》……,歷年積累下來的壓歲錢、零花錢,都被我換成一本本一套套的連環畫。此時,家中的連環畫已經有幾大箱了,那些「批林批孔」「揭批四人幫」的「啟蒙讀物」也像寶貝一樣珍藏在了床底下。我像海綿吸水般從連環畫裡獲取了很多知識,尤其是歷史知識。想想也有趣,無論「香花」還是「毒草」,我都能從中讀到有用的東西。就說那本《孔老二罪惡的一生》,繪畫者是鼎鼎大名的顧炳鑫與賀友直,文字編寫者署名「蕭甘」,據說是著名作家巴金。這本連環畫用充滿火藥味的「文革」語言批判了孔子和儒家文化,從現在的主流觀點而言,這是一本充斥著謬論和謊言「壞的不能再壞」的書了。然而從這本「壞書」裡,我知道了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知道了孔子的兒子叫孔鯉,知道了儒家的「六藝」是「禮、樂、射、御、書、數」,知道了「克己復禮」「君君臣臣」「興滅國,斷絕世,舉逸民」,還知道了春秋時期的中國分為魯國、齊國、鄭國、陳國、蔡國、衛國等等諸多小國家。年齡尚小的我自然不會明白其中「批林批孔」的深意,但我對這些歷史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或許這就是我走上歷史研究道路的最初動力吧!
我去新華書店,買的多是小人書,64開的連環畫,大人們買的則是沒有圖畫的32開大書。隨著識字量的增長,我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不滿足於讀「看圖識字」的連環畫了,我讓大人也幫我買幾本大書看看。也許是那本彩色連環畫《大鬧天宮》給我留下的印象太深了,當時我最想看的「大書」就是《西遊記》。很可惜,大人們在新華書店沒有買到兒童版《西遊記》,帶回來的卻是上中下三大冊人民文學出版社古典文學叢書版《西遊記》。興衝衝翻開一看,半文半白,還有好多不認識的生字,實在太乏味了!和《西遊記》同時買的,還有一本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天方夜譚》,綠色的封面,一輪彎月下映襯著阿拉伯式建築,厚厚的一冊。畢竟是少兒版,讀起來就順暢多了,才兩三天的功夫我就一口氣讀完了這本充滿異域風情的神話故事集。這下可好,又沒書可讀了,那就硬著頭皮繼續啃《西遊記》吧!反正我有《新華字典》,不用懼怕生僻字,至於詩歌部分則直接跳過,也不影響閱讀。就這樣,翻翻看看,查查找找,差不多用了小半年的時間,我竟然也看完了這部大人看的大書。
《西遊記》是我讀的第一部中國古典名著,還半通不通,似懂非懂。但既然讀了,那就繼續讀下去吧!《三國演義》、《水滸傳》小時候已經看過連環畫了,《紅樓夢》又講點什麼呢?天上怎麼就掉下了林妹妹?乾脆,讓大人再去新華書店幫我買了一套《紅樓夢》。與其他三部古典小說相比,《紅樓夢》的語言更接近於白話文,也沒有大段古怪生澀的詩歌。儘管還沒到能看懂《紅樓夢》的年齡,卻並不妨礙我讀得有滋有味,亦或許是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禮儀風俗吸引了我。適逢歐陽奮強和陳曉旭主演的電視劇《紅樓夢》熱映,也幫助我理解了小說的內容。然而,電視劇最後的結局過於悽涼,和小說完全不一樣,對此我還感到很疑惑。後來我才知道,《紅樓夢》後四十回是高鄂續寫的,電視劇反而是根據曹雪芹的本意改編的。但我不能接受,我更喜歡書中「蘭桂齊芳」大團圓的結局。現在想想還是覺得蠻搞笑的,一個純爺們對《西遊記》的神神鬼鬼沒了興趣,卻深深陷入了《紅樓夢》的痴痴迷迷之中。升入中學後,我對《紅樓夢》更著迷了,不知道讀了多少遍,以至於從任何一頁都可以一口氣接著讀下去。有一天晚上睡不著,又捧起了《紅樓夢》,不知不覺天就亮了,竟然看了整整四十回。後來,我又讀了《封神演義》和《東周列國志》,打打殺殺終究沒什麼意思,反而覺得《鏡花緣》稀奇古怪更好玩一些。由《西遊記》到《紅樓樓》,再到《鏡花緣》,感到自己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讀得差不多了,又開始看世界文學名著,慢慢地,我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文學少年。
我讀中學去了甘肅蘭州。那裡的書店比上海少,最大的新華書店就在省政府旁邊,規模倒是挺大的,上上下下總共四層。時逢20世紀90年代初,原先的展示櫃檯一律改為開架陳列,顧客可以在書店裡隨意翻閱各種書籍。那時開架銷售還是比較新穎的模式,大部分讀者不太好意思自行取閱,不像現在席地而坐一泡就是一天,已成了書店一道獨特的風景。那時我小屁孩一個,初生牛犢不管不顧,也沒人來幹涉,得以從容地閱讀了大量的書籍。那一段時間,我更專注於升學考試,書買的比較少,新華書店反而去的比較勤。我喜歡在那裡看《古代文選》一類的書籍,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古漢語水平,另一方面也滿足了我的文學夢。翻閱古文之餘,小說還是要讀的,我甚至在新華書店裡看完了一整套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影印本《三言兩拍》。
大學考回上海,我有了自己的小房間,有了一個小小的書櫥。高考後假期的第一天,我就去了新華書店,一下子買了《現代散文精選》《白朗寧夫人十四行詩集》《三刻拍案驚奇》等一些文學書籍。我還心想,不曉得要過多久才能把書櫥擺滿,可不到一年的時間書櫥就塞滿了,連寫字檯上也堆滿了各種書籍。那個時候,儘管房價還沒有今天這樣高得驚人,但住得並不寬裕。幸好大學裡的圖書館還不錯,書借的多了買的少了,因此還不至於完全擠佔掉自己居住的空間。
大學畢業後,我進入博物館工作,開始從事地方史志研究。工作後口袋裡有了錢,新華書店去得就更多了。有一次,我來到南京西路靠近石門一路口那家新華書店,居然在二樓的角落裡找到一冊《上海文化源流辭典》,可惜護封略有破損。我買書一向非常挑剔,總要在一大堆書裡挑出最好的一本,凡有瑕疵者概不接受。經詢問營業員,她說目前只有這一本,需要到庫房裡去找找還有沒有新書,讓我過幾天再來。這本書出版於1992年,厚厚一大冊精裝本,定價只有30元,市場上早已脫銷多時。其實護封破了並不影響閱讀使用,我怕夜長夢多,立馬掏錢買下了這本研究上海地方史必備的專業工具書。同事們獲悉後,紛紛趕去那家新華書店掃貨,無不空手而歸。看來我那本《上海文化源流辭典》應該是久存倉庫的唯一漏網之魚。
時光飛逝,轉眼間進入21世紀,買書已有了更多的選擇,街邊書報亭、文廟舊書攤、批發市場都是我經常去的場所。不過,只要路過新華書店,我總會進去看一看,哪怕不一定想買書。再後來,遍布上海街頭那紅紅的四個毛體大字不見了,一些營業網點改成了專業書店,而區縣一級的新華書店大多換上了「上海書城××店」的招牌,新華書店漸漸淡出了公眾的視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