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北京生活著30萬「雙城生活」大軍,其中,居住在北三縣的跨城通勤人群佔到54%。距離北京較近,房價相對較低,北三縣成為眾多北漂人安家的選擇,但也因此被貼上「睡城」的標籤。
伴隨著《北京市通州區與河北省三河、大廠、香河三縣市協同發展規劃》的出臺,北三縣成為承接副中心功能的核心腹地,京津冀一體化示範區和京津冀大都市圈的籌建。如何讓城市精英甘心情願的留下來,並匹配對應的就業機會和品質生活,將成為北三縣城市段位提檔的關鍵所在。
9月12日,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發展策劃研究所所長彭劍波、北京市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陳志、首都經貿大學土地資源與房地產系主任趙秀池、北青融媒地產事業部主編賴大臣將齊聚大廠潮白河孔雀城,共話副中心輻射下,北三縣的發展機遇。權威解讀北京一核兩翼發展方向,副中心帶動下京東微中心快速崛起。
被分割的工作與生活
在國外,「超級通勤族」常常指那些單程通勤距離約160公裡、每天或是每周1-2次往返的上班族,通勤方式包括開車、公交車、火車、船隻,甚至飛機……
國內隨著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都市圈的成形,「超級通勤族」群體也初現規模,「工作在這裡,生活在別處」的他們用更遠的路途與更多的時間,來換取一份安定舒適的生活。
例如,北京每天有數百萬人奔波在上班路上,一趟趟公交列車將人們送往格子間的同時,也勾勒出城市潮汐的走向。在這些人其中,包含了居住在城市邊緣的極端通勤者,他們來自哪裡,又將回歸何處?
據艾普大數據研究院數據顯示,白天在北京工作,晚上回到環京區域居住的北漂一族,居住集聚密度大致可分為三個梯隊,集聚密度最高的是燕郊,其次為北三縣,而廊坊市區、天津武清、固安和涿州四地的集聚密度較低。
還有數據統計,北京生活著30萬「雙城生活」大軍,而居住在北三縣的跨城通勤人群佔全部跨城通勤人群的54%。北三縣的吸引力來源於性價比,距離北京較近,房價相對較低,因此成為眾多北漂人安家的選擇,承擔起北京周圍居住職能,自此便被貼上「睡城」的標籤。
圖自網絡
但是伴隨著《北京市通州區與河北省三河、大廠、香河三縣市協同發展規劃》,北三縣成為承接副中心功能的核心腹地,京津冀一體化示範區和京津冀大都市圈的籌建。如何讓城市精英甘心情願的留下來,並匹配對應的就業機會和品質生活,將成為北三縣城市段位提檔的關鍵所在。
抹除「睡城」的刻板印象
從過去來看,北三縣所承載的居住功能,不過是夜晚一時的熱鬧,周末一刻的熙攘,假期結束或者一覺醒來依然要踏上城市人流的潮汐。在這個以人為核心的知識經濟時代,如何留住人,讓人與城市產生深度關聯,讓人與城市生活密不可分,是北三縣扭轉「睡城」刻板印象的核心。
答案或許在「產業」二字。產業興則城市興,產業強則城市強。產業是城市發展的血脈,沒有產業就沒有就業,也就沒有足夠的人口來承載、建設和發展城市,北三縣要想留住人,發展產業便是首要之選。
從燕郊定位為「商務服務+科技創新」功能板塊,到大廠、香河成為承接副中心功能的核心腹地,北三縣城市發展的邏輯也在慢慢轉變,逐漸從流量邏輯轉向用戶思維,即不再靠房價、租金和距離吸引人,而是通過從「縣鎮」向「城市」升級,從「睡城」向「產城」過度的硬實力,吸引人走進來、留下來。
在這個邏輯之下,北三縣正在做的是:為人造城、以城引人、以人興產。並且隨著北京加快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及相關產業的外溢,北三縣作為環京產業轉移的「第一梯隊」,與北京的產業聯動已經提速。
《規劃》提出通州區與北三縣要積極承接北京「擺不下、離不開、走不遠」產業。製造業是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首要對象,隨著近些年重工業、一般性製造企業的逐步遷出,下一步疏解工作重點將是高端製造、新興製造業。北三縣承接製造業不僅為首都功能疏解貢獻力量,更有機會將優質產業引入域,打造區域留住人才的向心力。
除了產業之外,在「317」規劃以及近期的利好中,可以看到了軌道交通的提速,教育與醫療資源的豐富,生態景觀的優化提升,以及廊坊出臺的留人政策,北三縣為了留住人祭出力度空前的組合拳。
北三縣未來的城市領頭羊
當北三縣同步進入高速發展快車道,究竟誰能成為發展潛力板塊的領頭羊?與北京城市副中心一河之隔的大廠,漸漸走進人們的視野。
以產業端為例來看,大廠早就籌謀協調發展,制定「內開外合、圖強求精;兩輪驅動,城鄉一體」總體發展戰略,加快推進全縣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促進城鄉一體化、區域同城化。從大廠縣總體規劃中可見對於產業的重視,相較於燕郊高新區起步較早,大廠的產業新城則更加的「新」。除了時間的新,更在於產業的新。
如距離北京城市副中心最近地區的潮白新城,隨著《規劃》加快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骨幹道路對接,統籌實施跨河橋梁建設,未來將有直接通向北京。不過,潮白新城不止在距離上有優勢,從產城規劃角度來看,正在為城市注入產業活細胞。
未來潮白新城將作為大廠都市服務新區和總部商務發展中心,重點完善提升道路交通、通信、水電等硬體環境和產業政策、園區運營服務等軟環境,配套發展商貿服務、休閒娛樂、文化旅遊等產業,為城市年輕人帶來更好的就業環境和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