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資料對「雲和」的釋義為「天籟之音」。
為此專門查閱了字典,字典的解釋是這樣的:
1.山名。古取所產之材以製作琴瑟。2.琴瑟琵琶等弦樂器的統稱。3.元代官署名。屬教坊司。掌樂。
早上從麗水市出發前往雲和縣,經過近兩小時的車程,抵達「雲和梯田」。
海拔最高的「七星墩」觀景臺,一派柔情綠意。
司機師傅沿著盤桓的山路,把我們帶到此行最高的觀景臺——七星墩。 七星墩地貌呈月牙型,因附近有七座山頭,布局酷似北鬥七星,被當地人稱為「七星趕月」。
環顧一番四周,高處「不勝綠」,滿眼都是鬱郁的柔綠,山坡上的「梅竹村」民居倚著翠竹,「七星墩」幾個字頗有些武俠般的豪氣。
此處的海拔大約在1000米,遠近的山巒起伏、白雲朵朵、梯田層疊、雞鳴聲聲,一幅優美的畫卷震撼著視覺。
自從明朝景泰年間,從閩北遷徙至此的畲族山民開始,一點點依山開墾土地,引來山谷裡的水源,用勤勞和智慧成功向大自然索取了食物,逐漸形成如此秀麗壯美的景觀。
穿行白銀谷,鳥鳴飛瀑,一路傳說。
沿著山路下行,進入「白銀谷」。
白銀谷是火山噴發形成的峽谷,之所以叫白銀谷,應當是因為這裡曾經出產銀礦而得名,也有解釋為因山谷裡的石頭潔白似銀,因此稱」白銀谷」。
山路旁是叢叢嫩綠的、水靈靈的竹林,山坡上分布著梯田和一些民居,在雲霧的籠罩下,宛若仙境。
為了給與我們「狹路相逢」的牛群讓路,只好躲進了路邊的亭子。這個亭子是為紀念一個悲情人物——楊廣三修的。
明嘉靖年間,楊廣三作為當地的「銀王」進京現銀,對著皇帝發誓說「若貪,見家即死。」,結果回鄉後立即一命歸西,留下一段眾說紛紜的傳說。
山谷裡有各種神奇的傳說故事,從「望鶴臺」望上去,可以看到」白鶴道人「成仙的地方。於是,我認真望了望,只見翠竹悠悠,露出一個山頭,估計那裡就是神仙的「得道之處」吧。
一路有很多瀑布從蒼翠間傾瀉而下,鳥鳴啁啾在空谷,繁花盛開在石間。
瀑布們有著各種姿態,有的呈分段式緩緩落下、有的並排流淌猶如「花開並蒂」、有的則是小股注入清潭碧波。
路過一坨新鮮溼軟的牛糞,有人幽默的給牛糞插上了鮮花。
坑根村,昔日採礦煉銀地,今時世外桃源村。
一路下行,終於看到了人家,我們的另一目的地——古村落「坑根村」到了。
迎面是一家民宿,由古村落裡的民居改建而成,外表是泥做的土牆,獨具一種質樸的美感。走進後內裡有驚喜,廳堂擺著書架、原木的大桌子可以喝茶聊天。桌上雅致的瓷花瓶裡,擺著山間採來的花與葉,店主的審美頗有些情調。
我們選了一處店裡最佳位置——露臺上的餐桌。聽著淙淙的瀑布聲、公雞的啼叫聲,望著眼前的田園風光,覺得自己全身心融入了大自然當中。
幾個土菜風味不錯,瓷器餐具也很不錯,心情更是不錯。
離開這家民宿後,我們開始了「坑根村」的遊覽。從明朝起,這裡出產銀礦,採礦的人多了逐漸形成聚居村落。這些民居由泥質和木質構成,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的排列在山坡上,呈現出一種簡約的建築美學。
順著山路走走停停,被一陣音樂聲吸引。走近看,是一家風格別致的酒吧,地方雖不算大,但是設計很有「範兒」。裡面空無一人,門口正中的播放器正播放著浪漫的音樂。我們的行程沒有規劃泡吧的時間,在這藝術範兒的門口「擺拍」一番後戀戀不捨的離開了。
抬頭望望高處,有不少由民居改建成的精品民宿,山裡生態很好,閒暇時來這裡度個周末,酒吧裡聽聽音樂,會是個很輕鬆的假期。
村裡的道路是鋪了石階的山路,路邊長滿了植物和青苔,不長一段就會有個轉角。雖然都是些不規則的石頭,卻獨具一種蒼涼的美感。有悠閒的狗搖著尾巴,跟著我們緩緩前行。
在我們眼裡,每一條村路、每一處民居,甚至路過的狗或鳴叫的雞,都像是整體田園畫面裡的一件「藝術品」,這種藝術範兒的氛圍很自然,不做作。
這處「老泉井」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明朝開採銀礦時所建。泉水叮咚,清澈流淌,據說水質甘甜、泡茶極好。
老泉井附近是著名的「銀官橋」,當年朝廷在這裡開採銀礦時,派來「銀官」鋪路修橋,因此稱為「銀官橋」。這座結構精巧的廊橋,歷經歲月的洗禮,持續發揮著「造福鄉裡」的功能。
來到「老茶坊」,當年開採銀礦時,礦工聚集,為增加茶葉供給量,銀官要求採茶時節推遲至端午前後,並連杆製作,形成了不吃新茶吃老茶的習慣,當地人稱這種茶為「粗枝大葉」。
有處清朝所建學堂的遺址,再忙也要重視教育。
「天籟雲和」如夢境童話,「日出雲海」近觀梯田美景
出了坑根村,來到「天籟雲和」景區,這是一處「堂會」場地。觀眾席擺著太師椅,面前是古典風格的舞臺,背景為山水田園的夢幻世界,展現出著名作家葉辛筆下描述的「天籟雲和」場景:「山花水色、炊煙牧童、耕耘犁田、鶴鳥鳴囀、雲霧繚繞。」
參觀完「天籟雲和」景區,來到附近的一處為「日出雲海」的梯田觀景臺。這裡是看日出的最佳位置。日出的金光照耀梯田,雲海浮現其間,那是一幅絕美的畫面,攝影愛好者會早早來到這裡拍攝大片。
此處海拔不高,遊客稍多些,可以下到田埂上,近觀曲線流暢、呈幾何狀的梯田美景。正值夏日,田間一派綠意盎然。
雖是陰天,雲朵如白絮,蓋在青山頂上。彎彎的田間水光瀲灩,秀美的山巒環抱著這塊熱土。層層疊疊迂迴的線條顯示沒有落下一塊未開墾的角落。田間放置著稻草人、扶犁耕牛、勞動人群的藝術品,給水田增添了一份格外的詩情畫意。
梯田的種植開墾幾乎全靠人力,場地所限,機械化難以施展。智慧的人們發明了這種科學的種植方法,利用每一寸有土地的地方,讓它長出糧食,成為盤中餐。
透過如畫的梯田美景,看到的是農人勞作的艱辛。這裡盛產的優質稻米,可謂「粒粒皆辛苦」。
雲和梯田之旅的行程完美收官,從山頂的「七星墩」觀景臺到「白銀谷」的修竹、瀑布,「坑根村」的古老街巷、銀礦歷史,再到「天籟雲和」和「日出雲海」觀景臺,無不讓人讚嘆。
這裡自然、寧靜,宛若世外桃源,遠離塵世的紛擾;
詩意與田園在這裡完美結合,人文與歷史在這裡相得益彰,讓人還未離開,就惦記著下次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