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需族」們想買一套房需要多少錢?貝殼研究院相關調查顯示:
想在北京、上海、深圳買一套房,至少要300萬元左右。
在廈門和杭州安家,起碼要200萬元。
要有100萬元,才能成都、武漢等12個新一線及二線城市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
「剛需族」買首套房要多少錢?
10月29日,貝殼研究院發布《2020城市剛需購房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盤點了主要城市「剛需上車基準線」。
在總價排名前十的城市中:
北京(350萬元)、深圳(345萬元)、上海(295萬元)三城領跑,組成了「300萬元區間」的第一陣營;
廈門(266萬元)、杭州(226萬元)以超過200萬元水平,構成了第二梯隊;
而「160萬」成為第三道分水嶺,由廣州(198萬元)、南京(190萬元)、寧波(175萬元)、東莞(160萬元)、蘇州(159萬元)五城組成。
此外還有武漢(140萬元)、成都(106萬元)等12個新一線及二線城市剛需購房總價超過100萬元。
總體來看,30城中剛需「上車線」超百萬的城市有22個。
而長沙(84萬元)、瀋陽(73萬元)等8個城市剛需「上車」門檻稍低,平均購房套均總價在百萬元以內。以瀋陽為例,剛需房總價水平僅為北京的五分之一。
哪的房子性價比高、吸引力大?
這些城市的房子「大面積、低價格」
如果單從性價比角度考慮,「大面積、低價格」無疑是最優的。
貝殼研究院此次分析中,「大面積、低價格」剛需友好置業城市包括成都、青島、武漢、西安、鄭州、佛山、長沙等新一線城市及濟南、南通、昆明等二線城市。
與之相反,北上廣深、廈門和南京屬於典型的「小面積、高價格」類型,受到供需關係等因素影響,剛需群體「上車」難度較大,且在居住體驗方面也有待提高。
特別是廈門及南京,兩個城市剛需主流交易戶型約七成集中在小戶型(兩居及以下),高房價下居住面積相對其他城市較小。
一線城市購房動力綜合水平領跑
除了價格與面積,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就業機會、未來成長空間等也是重要的參考指標。
此次報告綜合了城市人口潛在需求、城市發展潛力等指標,構建出城市置業動力指數。
研究結果顯示,四個一線城市購房動力綜合水平仍然領跑全國,其中深圳置業動力指數最高,排名居於百城購房動力榜榜首。
分項指標上,重慶、深圳、東莞在人口潛在需求上排名前三;而在城市發展潛力指標上,新一線城市南京、杭州表現亮眼。
綜合對比來看,以長沙、成都、西安等為代表的城市在居住友好性、就業機會、經濟發展等方面有相對優勢,對剛需群體會形成持續吸引力。
21%購房者買首套房「掏空6個錢包」
如何衡量剛需購房者「上車」難度?理想與現實差距到底有多遠?
21.5%購房者買首套房時「掏空六個錢包」
購買首套房不止考驗買房者的購買力,更考驗家庭的經濟實力。
調查顯示,購房資金來源同時包括自己、配偶、家人三方的比例,有房群體在買首套房時「掏空六個錢包」的比例為21.5%。
不過,在有買房需求的人群中,認為僅靠自己努力10年內能攢夠首套房首付款的比例為60.8%。
平均購房年齡30+
剛需「上車」難在購房年齡上得到充分體現。
近年來,多城市平均購房年齡逐步增加,全面進入「30+」時代。並且此次調查發現,剛需購房平均年齡在多數城市高於城市購房平均年齡。
以購房年齡最大的天津為例,剛需購房平均約37.5歲,而天津整體平均購房年齡在35.4歲水平。
與之相對的重慶、成都、合肥、西安、鄭州等新一線城市的剛需平均購房年齡相對較低,其中重慶剛需購房年齡最低,約為29.4歲。
非市中心熱門置業商圈成「剛需族」「第一站」
除了用時間換取「上車票」,從熱門購房區位看,剛需們也在空間上做著取捨。
由於對資金價格敏感但城市房價高企,剛需置業選擇更偏向遠離市中心。
以北京為例,從空間分布情況來看,剛需購房群體主要集中在五環外區域,越靠近市中心,成交量越小。
同樣,上海表現出類似情況,主流成交商圈主要分布在中環外,內環核心商圈成交佔比較小。
編輯:李兆穎
審稿:王京源
監製:劉志軍
素材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貝殼研究院、騰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