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天,在廈門,第四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將拉開帷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被吸引著加入到創新創業的隊伍中,奮力跑出中國創新的「加速度」。
這一賽事開辦至今已歷3屆,2257所高校、225萬學子參與其中,提交團隊項目超過55萬個,全國高校3000多萬學子的創新創業熱情被點燃了,參賽項目數呈現「井噴式」增長。
3年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是如何讓學生的創新想法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是如何填平實驗室與市場之間的「鴻溝」,推動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又是如何以創新創業大賽為契機,促進高校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對此,記者進行了採訪調查。
培厚土,助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落地
來自華南理工大學的創業項目「荔枝微課」2016年6月上線後,短短9個月融資近億元,用戶超過1000萬,註冊講師100萬名,孵化出月入10萬元的在線教師100餘名,在2017年第三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斬獲金獎。
項目成功的秘訣何在?「學校創業氛圍濃厚,尤其是計算機學院,創業學生非常多,有關創業的講座和課程多種多樣,為我們打造了一片創業熱土。」「荔枝微課」CEO黃冠說。
「大賽不僅是一項活動,更是一種制度創新。」教育部高教司相關負責人說,各地各高校以大賽為抓手,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孵化平臺、創業基金、導師庫等支撐體系不斷完善,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造能力不斷提升,3000多萬名高校在校生正在成為新一代創新創業生力軍。
為了讓年輕創客們的創新創業項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很多高校在資金投入、課程設置、導師配備、平臺孵化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面對創業團隊創業初期資金、場地不足等情況,武漢大學每年投入1200萬元支持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實踐,設立1.5億元「珞珈創新天使基金」,直接助力師生進行創新創業實踐;開設34門創新創業通識課程,支持校外行業專家與校內師資合作授課,聘請知名企業家和創業教育專家講授「創業論壇」和「創業導航」課程,年均8000餘人次選修。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為推動「雙創」項目落地,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協同天朗控股集團、西安高新區建設了3萬平方米的「西電—天朗大學生創新工場」,打造服務全球的「創新創業聚集區」;
得益於大連理工大學打造的「課堂教育+體驗實習+創業實戰」創意創新創業教育融合模式,該校博士生田華的「終極發動機項目」初創伊始便申請到62項授權專利;
吉林動畫學院打造的「創意矽谷、創業矽谷」平臺,為學生路現娜的「國風動漫」走向市場搭橋鋪路;
……
各地政府也紛紛出臺了各具特色的「雙創」支持計劃:陝西省著力加強頂層設計,實施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推進計劃,堅持以教育教學創新為主陣地,以創新創業活動為主抓手,豐富課程、創新教法、強化師資、改進幫扶,推進教學、科研、實踐緊密結合,全過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
浙江省引導高校營造「敢為人先、敢冒風險、寬容失敗」的創新創業氛圍。如溫州大學立足當地濃厚的商業氛圍,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溫大模式」;寧波大學繼承、發揚「寧波幫」精神,形成「愛國愛校,創新創業」的校園文化等。
江西省在脫貧攻堅中深化教育改革,構建了政府部門引導、高校作為主體、企業社會協同的「三位一體」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機制,搭建校企合作平臺,開展專項督導,建立協同推進機制。3年來,全省註冊登記的創業大學生達4.35萬人,17所學校和34個企業籤署了35項合作協議。
「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開展3屆以來,我們在融資方面直接支持的項目超過100個。」北京華富嘉辰投資基金管理中心負責人說,大學生創業者在創新創業過程中提高了能力、積累了知識,實現了夢想和價值觀的升級,這與高校、地方開展的創新創業教育是分不開的。
據統計,前3屆大賽共有31個省份及港澳臺地區的2257所高校參賽,參賽項目超過55萬個,參與學生225萬人,各級各類高校學生都積極投身創新創業活動。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創業率已達3%,超過發達國家1.6%的水平近一倍,大學生創新創業已呈星火燎原之勢。
填鴻溝,打造產學研用結合的「新一極」
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是個老大難問題,有關數據顯示,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不足30%,而先進國家這一指標為60%至70%。
而另一個數據則讓人振奮:在第三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產生的33項金獎中,有20%的項目來自師生共創,這大大盤活了高校專利資源,一大批「躺」在實驗室的科研成果通過大賽走向市場,打造了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新一極」。
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社會效益好的高質量項目湧現,多項成果屬世界首創。在第三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冠軍爭奪中,來自浙江大學的杭州光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三維成像技術產品——新一代固態面陣雷射雷達,獲得了全場最高分740分,一舉奪冠。
為什麼是這支團隊?或許我們能從專家的點評中獲得啟發:光珀智能科技是全球僅有幾家以顛覆性的機制解決問題的雷射雷達公司之一,其產品在具備競品優點的同時,理論解析度高於競品數十倍,單價可低至數百美元,同時全固態免維護。整個研發狀態離量產非常之近了,如果那一天到來,機器視覺感知行業將向前邁一大步。
事實上,從樣機變成產品之前,這項技術已在實驗室裡被鎖了3年。「這些年來,我一直想做的,其實是連接大學實驗室和市場,填埋兩者之間的鴻溝。」談到創業初心,光珀執行長、浙江大學博士生白雲峰說,通過師生共創,團隊將實驗室對接工業生產,推進了技術產業化,「創業公司想不被大公司碾軋,最關鍵的是技術領先」。
像光珀一樣,金獎項目、來自四川大學的「Niceky自抗凝性高通量血液透析器」以其全球首創技術、低定價的優勢,不僅有望挽救上百萬名透析中的腎病患者,而且將在國內市場上和「技術最優、市場份額超過50%」的國外產品費森尤思、尼普洛一較高下,預計2020年將佔領全國30%的市場份額。該技術來自四川大學趙長生教授的實驗室。
而在西安交通大學宋忠孝教授和博士生錢旦團隊的共同努力下,金獎項目「匠心雲塗」已實現了小規模量產,可使現有磨具壽命提高2—4倍,超過國外尖端產品30%。
高校科研成果已然成為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項目來源的「寶庫」,而大賽則是高校科研成果的重要展示和轉化平臺。不僅如此,藉助大賽,越來越多的專業教師逐漸向「雙師型」創業導師發展,成為成果轉化者、項目扶持者、創業參與者及財富創造者。這一切,得益於「以賽促改」理念在高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貫徹落實。
為激勵教師參與雙創事業,武漢大學健全教師教學工作考核評價和績效激勵制度,對指導學生團隊獲得「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金獎的指導教師,單列指標,破格晉升一級專業技術職務。在培育參賽項目時,將「網際網路+」與學科專業有機結合,其金獎項目「衛星大數據農業遙感分析平臺」和「北鬥及時判:米級精度的警保聯動車聯網系統團隊」就利用了測繪遙感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科技成果。
華北電力大學立足能源電力特色,依託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小型微型企業創新創業示範基地」,建設了電力能源類、科技製造類等6個專業孵化室,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落地。而在創新創業教育中,讓80%以上的學生參與實踐,對30%—40%的項目進行精細化指導與重點扶持,最終實現1%—3%的創業落地。
湖北省打破高校與社會之間的體制機制壁壘,將實際工作部門的優質教學資源引進高校;把產業和技術發展的最新需求、最新成果應用於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使大學生創新創業體現先進技術和前沿動態。
福建省將創新創業教育主動融入「新福建」建設,實行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學校聯盟的新模式,設立區域性、行業性的校外創新創業基地,搭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通道,88所高校及相關行業企業自主成立福建省創新創業教育聯盟。
三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舉辦,猶如在高校實驗室和市場之間架起了一條快車道,讓越來越多科技成果加速轉化,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動能。
「賽育人」,創造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新契機
網際網路領域是創新創業最活躍、最具變革的領域。而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從誕生之日起,對接的就是國家「網際網路+」行動計劃,加速發展的新業態必然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
「創新創業教育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綜合帶動作用,我們要緊緊抓住這一改革的『牛鼻子』,有力推動高等教育改革創新。進一步完善科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推動形成需求導向的學科專業調整新機制,形成科學合理、靈活多樣的教學管理制度創新體系,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在第三屆全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閉幕式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對雙創教育寄予厚望。
雙創教育怎樣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中國高等教育全面提質增效?從獲獎項目上,或許我們能窺得一二。
南京先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剛一成立就獲得了400萬元投資,在第三屆大賽總決賽中又斬獲了季軍,在南京大學學生、公司創始人王鵬看來,這沒有什麼秘訣,「憑的就是對化學和材料的執著」。
因為對化學的熱愛,王鵬高中時期就自學完成了幾乎全部化學專業本科課程,大學畢業後更是放棄了世界500強、跨國公司的職位,執著於化學和新材料領域的創業。
「該項目的意義不僅是商業成就,更有創始人王鵬對科技創業的熱愛,對化學和材料學的長期學習。」現場點評專家認為,有效的創業應結合自己的專業和興趣,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出發點,致力於創造市場需要的產品。
而來自清華大學的智慧交通項目「LinkTravel」則得益於交叉學科的訓練,建築學院土木工程系與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信息藝術設計系學生跨界組團,成為項目研發的契機和發動機。
第三屆大賽還首設國際賽道,25個國家和地區的116個境外大學團隊報名參賽。「一帶一路」大學創新創業校長論壇吸引了來自澳大利亞、法國、俄羅斯等42個國家和地區的172所大學的300餘名代表,共商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及人才培養。《「一帶一路」大學創新創業教育西安行動宣言》的發布,推動中國創新創業教育走出國門。
作為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突破口,創新創業教育帶來的將是整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理念、結構、路徑的變革。
「隨著我國傳統經濟的轉型升級,高附加值新經濟發展需要創新型、複合型、應用型人才。不同類型的高校要探索適應自身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創新創業教育為契機,在特色辦學和服務、助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爭創一流,實現變軌超車和彎道超車。」教育部高教司相關負責人說。
以此為契機,各地各高校紛紛做了因地制宜的探索:
吉林省以創新創業教育為突破口,推動高校轉型改革,通過分類管理、高水平大學和學科專業建設,引導更多高校和專業明確定位、凝練特色、轉變發展方式。比如,升級了課程體系,按照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的要求,全省高校創新創業課程建設從單一向多元、從零散向系統轉型升級,下好創新這步先手棋。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構建了「四進四出」的人才培養方案,實現雙創「全面教育」。「四進」指進方案、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學校全面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化教材,引入最新的創業實踐和案例支撐。「四出」是指出創意、出創新、出發明、出人才。激發興趣後「出創意」,參與實踐動手後「出創新」,在打磨作品研製開發中「出發明」,學校在雙創教育務實發展中「出人才」。
浙江大學致力於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的國際融合與發展,與史丹福大學、隆德大學等聯合成立「浙江大學矽谷創業實驗室」;每年選拔優秀學生創業團隊骨幹到美國矽谷等地開展交流,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背景的高級創新創業管理人才。
統計顯示,2016年高校撤銷、停辦約1500個本科專業點,增設549個物聯網、大數據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點,大賽推動高等教育改革成果初步顯現。
「大賽是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水平和人才培養能力的一次『大檢閱』,賽事不僅『賽項目』,更是『賽育人』。」教育部高教司相關負責人說。(本報記者 董魯皖龍 趙秀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