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主要作者胡福明

2020-12-24 封面新聞

胡福明,1935年7月出生,江蘇無錫人。1955年9月就讀於北京大學新聞專業,1959年進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研究班學習,1962年畢業後,到南京大學政治系(後更名哲學系)任教,1982年到江蘇省級機關工作,2001年退休。

封面新聞記者 王國平 張路延 攝影 關天舜

胡福明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發表40周年。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該文原稿由時任南京大學政治系教師胡福明撰寫,後經數度修改,最終以《光明日報》「本報特約評論員」的名義發表。

作為當時中國最重要的政治宣言,文章發表後,引發了一場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

這場討論衝破了「兩個凡是」的嚴重束縛,成為黨和國家實現歷史性偉大轉折的思想先導,影響和推動了中國改革的整個進程。

胡福明接受封面新聞專訪

1977年,正是轉折年代的前夜。

胡福明這時還只是南京大學政治系的一名普通教師。那年夏天,妻子住院,他在病房走廊的燈光下翻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列寧選集》和《毛澤東選集》,尋找論據,準備寫作《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頭版刊登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特約評論員文章,由此引發了一場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成為黨和國家實現歷史性偉大轉折的思想先導。

40年,彈指一瞬。

2018年4月29日,在南京寓所裡的書桌前,一頭銀髮的胡福明回憶道:「沒想到文章發表後會有這麼大反響,真是萬萬沒有想到。」

「文章的理論觀點並不是我的首創,我只是在一個特殊的『時間點』把它寫了出來。」胡福明說,文章產生的能量,並非是他的功勞,只是因為順應了時代要求。「時代是思想之母,這是時代的產物,它是為歷史轉折服務的,我寫了這篇文章,來推動這個歷史的大轉折,只能說搖旗吶喊,這個作用我起到了。」

起筆於醫院走廊

胡福明好抽菸,今年已經83歲的他,每天可以抽兩包香菸。他說,知道抽菸不健康,但「相比怕死,我更怕不能思考。」

勤於思考的胡老,兼具牢固的記憶力。就像他自己說的,這幾十年的事情和細節他都記得清清楚楚。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誌聯合發表了一篇社論《學好文件抓好綱》,在這篇社論裡提出了「兩個凡是」的論調。

在胡福明看來,這種說法簡直「不可思議」。

「如果承認了它,那就意味著中國停滯不前、寸步難行,我開始認識到,阻撓國家發展的根本問題就在這裡。」胡福明說,「我想了很久,決定批判它,古話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只有筆和嘴巴兩件武器,所以我決定拿起筆來。但我沒跟同志們商量,決定一個人寫,文責自負,一人做事一人當。」

1977年7月初,胡福明便把文章的主題、結構確定下來。但此時,妻子張麗華在體檢中查出腫瘤,住進江蘇省人民醫院手術。為了照顧妻子,他只得上午到學校講課,下午到醫院進行陪護,晚上則在醫院走廊過夜。

「於是,我把《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列寧選集》和《毛澤東選集》陸續拿到醫院。」溽暑時節,胡福明借著走廊上的燈光,蹲在地上,趴著凳子,把裡面一條條關於實踐的理論論述找了出來。

「前後找了近20條,我仔細閱讀、排列後,開始列提綱,寫了2000多字,過了一周,妻子出院,我繼續在家寫,前後修改了三次。」

1977年8月下旬,文章寫好了,胡福明擬的題目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有8000字。

此時,距離這顆「春雷」炸響還有9個月的時間。

「要用,請你作些修改」

胡福明為封面新聞題寫「實踐是檢驗真理

1977年9月初,胡福明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寄給《光明日報》哲學組記者王強華。

他們兩人是在4個月前江蘇省委黨校開的一個理論討論會上認識的。當時胡福明在會上發言,指出「唯生產力論」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並批判了「唯生產力論」就是反對歷史唯物論的論調。王強華贊同胡福明的觀點,並跟他約稿,但沒有出題目。

因此在寫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後,胡福明就想到了王強華。

文章寄出去後,直到四個月後的1978年1月,胡福明才收到回函,裡面有這篇文章的兩份大樣,大樣註明「一九七八年一月十四日」。還有王強華的一封親筆信,胡福明記得他在信上說,他最近出去了,不在北京,回來後看到我的稿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要說什麼,我們知道,要用,請你作些修改,「不要使人產生馬列主義過時論的感覺」。

「這是要求理論上更完整、嚴謹,不要讓人抓住把柄。」胡福明說,稿子來回修改了多次。後來王強華來信對文章的修改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更貼近現實,更有戰鬥力。

當時沒有傳真機,文章大樣的來往都是靠郵局,一篇即將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文字就這樣在進出光明日報和南京大學的郵遞員間傳遞著……

「本報特約評論員」

胡福明接受封面新聞的專訪

1978年4月上旬,經過近3個月修改,《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原定在《光明日報》哲學專刊第77期上發表。但新任總編輯楊西光看完這篇文章後,覺得放在哲學副刊發表可惜了,作為重要文章,要放在頭版發表,影響更大。

恰此時,胡福明要到北京參會。4月13日晚上,胡福明到北京的第二天,楊西光便把他請到光明日報,在座的有王強華、光明日報理論部主任馬沛文和中央黨校理論研究室的孫長江。胡福明和孫長江有師生之誼,早前在人民大學讀書時,孫曾給他們講《周易》。

楊西光請他們來的目的就是討論胡福明的這篇文章。「大家討論了很多,楊西光最後講了修改意見,我歸納起來是兩點。」胡福明說,「第一點,要增強針對性、現實性,提高戰鬥力;第二點,要仔細推敲,防止授人以柄。」

在北京參會時,光明日報的駕駛員白天把他修改的大樣拿走,晚上,駕駛員把重新排版後的大樣拿回來,他接著修改。北京會後,胡福明搬到光明日報招待所,繼續修改。「楊西光很重視這篇文章,把它作為改變當時《光明日報》面貌的開始。」胡福明說。

五一節將近,胡福明臨返南京前,楊西光對他說:「這篇文章還要請中央黨校的同志幫助修改,最後要請中央有關領導同志審定。」

而後,文章又經中央黨校哲學教研室主任吳江等人的斟酌修改,最終於4月27日定稿。

為了擴大影響,這篇文章先在中央黨校5月10日出版的《理論動態》上刊出,篇末註明「《光明日報》社供稿,作者胡福明同志,本刊做了些修改。」

5月11日,《光明日報》頭版刊發。在此之前,楊西光曾同胡福明商量:「文章公開發表時,不署你的名字,用『本報特約評論員』的名義發表。我們沒有約你寫這篇文章,是你自己投稿的。我現在就聘請你為《光明日報》特約評論員,你就是《光明日報》的特約評論員,你看怎麼樣?」胡福明當即答道:「很好,只要文章發表了,能起更大的作用,目的就達到了。」

文章刊發後,新華社當天全文轉發;5月12日,《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轉載,緊接著一場全國性的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拉開了序幕。

「至此,我發現這篇文章,已由我的個人行為,發展為全國主要新聞單位的聯合行動了,是要向『兩個凡是』發起全面進攻了。」胡福明說。

此時,距離文章從醞釀開始已近一年。

「這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相比胡福明的原標題,《光明日報》刊發時加了「唯一」兩個字。

「標題上加的『唯一』二字,是何人所加,長期說不清,現在查了原件,是楊西光、馬沛文、王強華三人改稿時所加。」胡福明說,原稿中的「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已包含「唯一」的內容,題目加上「唯一」兩個字,更有分量,讀起來更有氣勢。

認真讀罷見報稿,胡福明說他的結論有兩點:一,文章的基本論點沒有變,仍然是「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以實踐標準批判「兩個凡是」;二,光明日報的楊西光、馬沛文、王強華等和中央黨校的孫長江老師等對文章修改得好,都提高了文章的水平,增強了戰鬥力。

胡福明強調說:「這篇文章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我可以說是這篇文章的主要作者。」胡福明解釋說,「我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光明日報》公開發表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基礎,而在修改過程中又融入了集體智慧。」

如今,回憶文章出爐的前後,胡福明坦言:「文中的觀點並不是我的首創,只是由我在一個特殊的『時間點』把它寫了出來。當時是萬萬沒有想到會產生這麼大的影響。」

「時代是思想之母,這是時代的產物,它是為歷史轉折服務的,我寫了這篇文章,來推動這個歷史的大轉折,只能說搖旗吶喊,這個作用我起到了。」胡福明說。

記者手記:

探求真理 無所畏懼

胡福明接受封面新聞記者的專訪

當與胡老面對面時,才真正感覺到,坐在我們對面的正是那一段壯闊歷史的參與者和推動者。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我們自中學時代就耳熟能詳的篇章,當胡老親自講述那段過往時,所有的歷史都生動起來。我們也很容易能從他身上感受到老一輩知識分子的擔當,無私與無畏。

採訪時,胡老還講起一件事。文章發表後,很快傳來對他不利的消息。對此,胡老說,早在一年前動手寫這篇文章時,他就做了最壞的設想,甚至坐牢。「我當時就想到了,可能會有危險的,但我認為,文章的觀點代表的是歷史前進的方向。有句話我很欣賞,叫做人生難得幾回搏,我也決定去搏一把。」

因為這篇文章,胡老的人生也出現了轉折。

本來在南京大學政治系擔任教師的他,收到了去江蘇省委宣傳部工作的通知,讓他去擔任副部長。「當時,我給省裡寫了一封信,講了五六點不去宣傳部工作的理由,包括熟悉教學工作、喜歡和學生在一起、對機關工作無經驗等等,但最後也有一句,我說作為一個共產黨員,我服從組織的安排,結果第二天就來了電話,讓我去省委宣傳部報到。」

到省級機關工作後,胡老歷任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常務副部長、省委常委、省委黨校校長、江蘇省政協副主席等職,於2001年退休。退休後,他依然關心國家大事,讀書、看報,歷次全國黨代會的報告、決議,歷次中央委員會的決定和公報,他都認真學習。

「我現在身體不好了,眼睛也開始花了,看不太清楚字,就請老伴兒念給我聽,十九大報告,都是她念給我聽的,有點可惜的是,沒學會用電腦。」

回首往事時,他有時也會想,如果當時沒從政會怎麼樣?「我就是一介書生,我會一直留在學校,當一輩子老師,寫文章、教學生。」胡老說,「從我內心,我更願意做一名單純的知識分子。」

文章發表後不久,《光明日報》給胡福明寄來10份5月11日的報紙,還有70元稿費。胡老說,10份報紙後來都被同志們要走了,當年他撰寫文章的原始手寫稿因為多次搬家,早已散落。不過,如今在光明日報社還保存著當年文章的修改大樣,而這段過往連同胡老的名字也早已鐫刻在了共和國的歷史裡。

相關焦點

  • 胡福明憶《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病房走廊寫提綱
    1978年5月11日,一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文章如同一聲春雷,掀起了全國對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思想解放的閘門,在經歷了灰暗後,從那天打開了。改革開放40年,《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如同一個標識,成為醒目的歷史註腳。
  • 創見未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科技創新是唯一的載體
    記得當時國家經濟很匱乏,大家都很窮,可以說百廢待興,為此舉國上下開展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當時的改革開放,人們具體的行為到底該如何做才是正確和有效的?「四個現代化」國家經濟建設目標的實現,到底應該以什麼為突破口來開始?人們如何從對當時社會現象和未來認知的迷霧中走出來?
  • 「他有膽量去捅破這層窗戶紙」胡福明:喊出時代先聲的書生
    八十高齡的胡福明坐在自家客廳裡,滿頭白髮,一根接一根地抽著香菸。身體並不健朗的他,現在依然每天要抽兩盒。明知道抽菸有損健康,他依然控制不住,「不是不怕死,是怕不能思考」。四十年前,這位昔日的南京大學哲學系老師、中共黨員寫的那篇理論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早已家喻戶曉。胡福明的老朋友,中共中央黨校前副校長龔育之評價說,這應該寫進黨史。
  •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的標準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的標準,而實踐需要到一線的安維現場去,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售後工作效率。安裝完後,師傅要收標準的價格收費,用戶不同意支付。即便是用戶前期支付了,最後還是感覺受騙了、心裡很不爽,於是用戶就投訴了網頁差評。服務人員和用戶溝通後,最終的結果還是師傅吃虧,退還差價給用戶。因為師傅也沒有多收,也不存在亂收費現象。
  •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窮查理寶典》之跨學科技能
    書名:《窮查理寶典》作者:彼得·考夫曼001 為啥它們是硬學科?查理·芒格把數學、物理學、化學和工程學定義為硬學科。002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理論有適用邊界,如果一個理論不能合理解釋自己碰到的問題,不妨通過大膽假設,再小心求證,逼近真理。可以嘗試用已知和假設的理論來做對比,會很有意思。
  • PMP項目管理學習心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經歷我手頭上項目最忙的時候,各種問題集中爆發,當時正好學習到責任矩陣及問題清單的知識點。於是我開始在每周的晨會上推行這個制度,將目前項目所有的問題清單整理出來,並分配負責人及完成時限,在經歷幾周推進後,項目問題變得緩和,進度又慢慢回歸正常。
  • 實驗是檢驗標準的唯一真理!
    實驗是檢驗標準的唯一真理! 原標題:綁魚實測:內走線好還是外走線好?實驗是檢驗標準的唯一真理!剛開始學習釣魚的朋友手工綁魚鉤時,總免不了脫線的情況。那麼網上流傳的這麼多綁魚鉤方法,哪種方法綁的魚鉤最牢呢?
  • 物理實驗是檢驗希格斯粒子的唯一標準(一)
    星期四,來自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科學家在義大利的莫芮昂迪召開了年度的會議,科學家在會議上確定了一個事實,即:到目前為止,新發現粒子的某些關鍵性能符合由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所定義的特性。例如:按照標準模型的定義,假設的希格斯粒子是沒有旋轉的,或者是自旋的;粒子奇偶性的一種測量,也就是判斷粒子鏡像行為的數值應當是正數。
  • 實踐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活動
    它具體地論述了實踐及其在認識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它決定其他一切活動,指出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認識外界的真理性的標準。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本報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全國範圍內引發了一場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
  • 耀邦同志在「真理標準」大討論的前前後後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下稱「《實》文」)的發表及其引起的全民大討論,至今己經整整30年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對於中國共產黨人來說,本來不應該是個新問題。這是馬克思、恩格斯唯物論的一個基本觀點,也是列寧同唯心論、不可知論鬥爭的一面光輝旗幟,更是毛澤東同志《實踐論》中一塊重要基石。就是不那么正確的批蘇「九評」中的「第五評」,也有這麼一句話:「社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當然,說了這句話並不表明我們就掌握了真理。
  • 【展風採】成績不是檢驗孩子好壞的唯一標準——專訪金壇名校長...
    成 績 不是檢驗孩子好壞的唯一標準 專訪金壇名校長陳耀方 作者:陳妍婧 「人民教師無上光榮,教書育人無私奉獻。」
  • 陳丕顯回憶錄再現十一屆三中全會歷史時刻的湖北印跡,真理標準千人...
    昨日,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黨史專家邱凌接受楚天都市報記者專訪,與讀者分享這本書透露的歷史細節,以及歷史背後的故事。「從1977年7月到1982年9月,我在湖北工作五年。這一段時間不算長,但卻正是我們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實現建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的時期。
  • 認識論部分的主要原理
    原標題:認識論部分的主要原理 (一)實踐的主體與客體的關係及其相互作用的過程 1.實踐活動是一個以實踐主體(人)、中介和實踐客體(對象)為基本骨架的動態發展系統。其中,實踐活動的中介是指聯結主客體的各種形式的工具和手段,以及運用和操作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 專訪《Javascript設計模式與開發實踐》作者曾探:愛編程 愛生活
    他是《JavaScript設計模式與開發實踐》的圖書作者,也是一名健身教練,愛電影、愛音樂,本期筆者要採訪的嘉賓是國內知名前端團隊騰訊AlloyTeam、高級工程師曾探,請他分享JavaScript設計模式、技術實踐經驗,並就JavaScript、HTML5未來發展前景做一番解讀。告別宅男程式設計師也有不一樣的活法。
  • 全蛋糊調配比例大揭秘,實踐出真理,年夜飯陪您一起做炸菜
    全蛋糊最佳調配比例大揭秘,實踐出真理,年夜飯陪您一起做炸菜年夜飯的幹炸菜應該是這道菜,更有全蛋糊的最佳調配比例揭秘說起幹炸菜品,人們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幹炸裡脊。實踐出真理,也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今天咱們就全蛋糊最佳調配比例來一個大揭秘,年夜飯陪您一起做炸菜。我曾經做過一次試驗,用相同醃漬入味的裡脊肉,分別調配了四種全蛋糊:1、全用麵粉;2、全用澱粉;3、麵粉:澱粉按1:1比例調配;4、麵粉:澱粉按3:7的比例調配。所有四種蛋粉糊均保持粉:蛋1:1。
  • 專訪:3C原則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唯一途徑
    專訪:3C原則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唯一途徑——訪美能源問題專家黃靖  新華網美國檀香山2月1日電(記者劉洪)油價持續高企,全球暖化不斷加劇,使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成為當今世界的熱點問題。  「交流(Communication)、協調(Coordination)和合作(Cooperation),我稱之為3C原則,是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徑,對抗和孤立肯定會導致失敗。」黃靖在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