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公布52種溼地外來入侵物種圖鑑

2020-12-24 中國政府網

雲南公布52種溼地外來入侵物種圖鑑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2-01 18:49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昆明2月1日電(記者 龐明廣)由雲南省林業廳和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組織編寫的《雲南溼地外來入侵植物圖鑑》近日出版,《圖鑑》共收錄52種在雲南有分布的主要溼地外來入侵植物。

    據介紹,雲南省約62%的自然溼地海拔在1000米以上,高原溼地相對閉合,生態系統十分敏感脆弱。由於外貿、旅遊等加速了物種的交流,雲南省溼地面臨外來入侵物種的嚴重威脅,入侵植物的種類多、生物量大,部分溼地原生植物群落遭到幹擾和破壞,甚至造成一些珍貴、具有較高經濟價值和研究價值的土著物種銳減或消失。

    《雲南溼地外來入侵植物圖鑑》共收錄了飛機草、含羞草、牽牛、空心蓮子草等52種在雲南有分布的主要溼地外來入侵物種的植株、花、果或生境的彩色圖片,並對外來入侵植物的形態特徵、地理分布、危害及控制措施進行介紹,使溼地保護管理人員及公眾更好地認識外來入侵植物的危害。

    溼地被喻為「地球之腎」,具有保護水源、淨化水質、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功能。雲南省高原溼地是我國「川滇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區位重要、類型多樣、物種豐富等特點,發揮著「水塔」、「基因庫」和「碳庫」的作用。

責任編輯: 於士航

相關焦點

  • 雲南溼地遭52種外來植物入侵
    雲南溼地遭52種外來植物入侵 2015-02-02 21:19:56,記者從雲南省林業廳獲悉,由該廳和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組織編寫的《雲南溼地外來入侵植物圖鑑》(第一卷)近日出版,收錄了52種在雲南有分布的主要溼地外來入侵植物物種,為加強雲南溼地外來入侵植物物種的研究和管理,引導公眾對入侵植物物種分布及危害的認識提供了「教材」。
  • 大銀魚西番蓮仙人掌入列雲南發布最全外來入侵物種名錄
    5月21日,雲南省生態環境廳、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動物研究所聯合發布迄今為止最全面、最準確、最權威的《雲南省外來入侵物種名錄(2019版)》,收錄441種4變種。作為我國生物多樣性大省和西南重要的生態屏障,受特殊的地理、地形、氣候等條件影響,雲南已成為外來物種入侵的重災區。
  • 雲南發現440餘種外來入侵物種 有美洲大蠊波斯菊等
    5月21日上午,雲南省生態環境廳聯合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昆明動物研究所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雲南省外來入侵物種名錄(2019版)》,收錄了雲南省境內發現的小管福壽螺、巴西含羞草、美洲大蠊等外來入侵物種441種4變種。
  • 警惕「外來物種入侵」——松褐天牛
    警惕「外來物種入侵近日,廣西柳州食人鯧咬人事件再次讓社會感受到外來物種入侵帶來的威脅。從福壽螺到食人鯧,從水葫蘆到美國白蛾,我國已成為遭受外來物種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入侵性外來物種是指被引入或散布到其原有生活區域之外並威脅到生物多樣性的物種。這些外來物種一旦適應了本地環境並成為優勢物種,將對生態平衡帶來嚴重影響,並可能導致原生態系統中的生物數量減少甚至滅絕。
  • 10餘種外來物種入侵嶽陽生態系統 入侵面積達6萬公頃
    10餘種外來物種入侵嶽陽生態系統 入侵面積達6萬公頃 來源:紅網 作者:彭雨琪 編輯:鄧瑤 2014-07-08 16:06:37
  •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我國:福壽螺、巴西龜危害不容忽視
    「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在涉及外來入侵物種的情況時,給出了以上數據。那麼,這些外來入侵物種主要集中在哪些物種,通過何種途逕入侵我國?它們對我國造成或具有哪些潛在威脅,應該如何防範?
  • 中國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成遭受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記者 | 牛其昌1我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2020年6月2日,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引發關注。
  • 入侵物種禍害全球,本土生物打不過外來者,最重要原因長期被忽視
    中華鱘英國的白爪小龍蝦被入侵的信號小龍蝦弄得瀕臨滅絕,本土紅松鼠被入侵的灰松鼠影響的很難在英國找到。外來者到底有什麼特殊本領,讓本土物種只有挨欺負的份兒?一旦信號小龍蝦入侵一條河流,當天便能截獲死去的本土龍蝦屍體。信號小龍蝦在一種外來物種入侵時,可能它的身上還有別的偷渡客。
  • 小龍蝦還是雲南入侵物種?人蝦大戰雲南大敗,數十噸龍蝦何去何從
    很多時候我們都可以聽到很多人說,小龍蝦作為入侵物種,沒想到卻被我們吃的漲價了這樣一種話語。但是這一說法卻在去年的5月份被打破了,因為我們國家的雲南省發布了一份外來入侵物種的名單,而我們平時愛吃的小龍蝦,居然在雲南省的外來入侵物種名錄裡面上榜了,而且還是作為省級入侵物種。
  • 吉林現26800畝外來入侵物種 黃花刺茄原產北美洲有毒物種!
    吉林現26800畝外來入侵物種 黃花刺茄原產北美洲有毒物種!時間:2020-07-26 23:4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吉林現26800畝外來入侵物種 黃花刺茄原產北美洲有毒物種! 隨著世界各國間的密切交流往來,各種原本不屬於本地的外來入侵物種也變得防不勝防。
  • 2萬多畝黃花刺茄現吉林,外來物種入侵需警惕
    據報導,7月23日,吉林松原發現26800畝外來入侵物種黃花刺茄,引發網友關注。黃花刺茄原產於北美洲,適應能力強,全株密被刺毛,植株與果實均有毒,可傷害家畜,並且蔓延速度極快,一棵植株能產種上萬粒,且會抑制其他植物生長。
  • 外來入侵物種大薸滅除活動啟動
    6月27日,由農業部舉辦的全國外來入侵物種大薸滅除活動在廣西來賓市忻城縣舉行啟動儀式。啟動儀式後與會人員來到忻城縣思練鎮石龍村現場滅除大薸。
  • 巴西龜現身漯河市區水域,「外來物種入侵」成市民熱議話題
    據漯河市野生動物救護專家介紹,巴西龜一般作為寵物餵養,屬於外來入侵物種,在水中幾乎沒有天敵,會威脅魚類資源,破壞生態平衡,因此不建議野外放生。記者了解到,在漯河水域,已不是第一次發現外來物種,中華鱘、鱷魚龜、蠑螈等都出現過,大河報·大河客戶端曾多次報導。據漯河市野生動物救護專家介紹,這些外來物種多數是人為放生。外來物種入侵,至少已有3次2015年5月24日下午5時,愛心人士將漁民在沙河裡捕撈的一條野生中華鱘,送到了漯河市有關部門救助。
  • 控制外來入侵物種—羅非魚,保護本土魚,人人有責
    一方面它在我國是最具有入侵的外來物種之一,在我國南方各大水系中,羅非魚都是優勢品種,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泛濫,珠江水產研究所的調查顯示,在某些河流羅非魚的數量竟達到魚獲總數的60%,也就是說,釣十條魚有六條魚是羅非,很多南方釣友,被羅非魚支配的恐懼就來源於此。另一方面是中國引進的最成功的養殖魚種之一,多年來中國都穩居世界上最大的羅非魚生產和出口國。
  • 《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出版
    該書是野外識別溼地植被與植物的工具書,共收錄我國溼地植被59個群系67個群叢,以及常見的溼地植物659種(含變種和變型),由中科院院士陳宜瑜、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文華、劉興土作序。全書共分為3章,第一章簡述了我國溼地資源及其保護現狀和溼地植物生態學特徵,第二章以彩色照片展示了我國溼地植被型,包括森林溼地植被型、灌叢溼地植被型、草叢溼地植被型、淺水溼地植被型、紅樹林植被型、鹽沼植被型等,第三章介紹了我國溼地常見的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名、別名、識別特徵、生境、國內地理分布和物種價值等,並給出了溼地植物及其分類學特徵部位(花、果等)的照片。
  • 小龍蝦上榜入侵物種名錄!問題來了,蒜蓉、麻辣,還是清蒸?
    近日,雲南發布《雲南省外來入侵物種名錄(2019版)》(以下簡稱《名錄》),是我國首個省級外來入侵物種名錄。所謂外來入侵物種,是指在當地的自然或者半自然生態系統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可能或者已經對生態環境、生產或者生活造成明顯損害或者不利影響的外來物種。
  • 昆明植物所發現一種外來入侵植物椴葉鼠尾草
    並推斷該種可能於20世紀90年代初伴隨著花卉引種首先進入昆明,然後迅速向昆明周邊地區擴散,目前最遠已分布到四川省米易縣;此外,還首次證實了國外廣泛採用的「澳大利亞雜草評估系統(Australian Weed Risk Assessment)」對評估中國外來物種入侵性的有效性
  • 水華和外來入侵物種治理應納入新版綠債目錄
    在這兩項中,綠會BASE建議,將被對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的物種、導致爆發水華的藻類的治理項目列入,支持這列項目的設施建設和運營,尤其要開拓的支持對於資源化無害化利用。BASE在反饋意見和建議中指出,綠債要起到制度性的激勵作用,使其具有未來性、導向性、可持續性。例如:我國各地每年治理外來入侵物種——鳳眼蓮(俗稱水葫蘆)投入達上百億元,仍效果不佳。
  • 巴西龜是外來入侵物種 隨意放生或破壞生態環境
    掌上懷化客戶端訊:(記者 嚴萬達)太平溪裡揀到巴西龜,是該慶幸運氣還好,還是該擔憂外來物種卻已悄然入侵家園?4月7日,記者在太平溪採訪,發現岸邊有一隻烏龜在歇息。
  • 入侵物種經誘導化害為利 紫根水葫蘆「吃」藍藻
    提起「外來入侵物種」,相信人們並不陌生,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的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入侵物種中,我國就有50種。目前,在我國外來入侵物種至少已達283種,雖然已治理多年,但每年給我國造成的經濟損失仍高達2000億(詳見本刊2009年第21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