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傑地靈的湖北不僅孕育了不少傳奇的故事,還流傳下了眾多經典的歌曲,他們有的優美婉轉,有的大氣磅礴,在時代的長流中依然動聽,本期為您盤點6首最具湖北風味的歌曲。
《龍船調》
民歌《龍船調》的發源地利川,是集老少邊窮於一體的土家族苗族聚居地。《龍船調》由利川燈歌《種瓜調》整理改編而成。利川燈歌是利川土家族逢年過節,以彩龍船為道具的民間演唱形式。它發韌於清初,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清末,燈歌在利川日益興盛,花燈有「前八出」、「後八出」及「雜燈」等多種。《種瓜調》在湖北省西南部的利川市柏楊、謀道、汪營一帶傳唱,利川被稱為《龍船調》的故鄉。
《龍船調》是利川民間划龍船唱腔的主體。《龍船調》之所以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主要由於它詞曲都很有特色。歌詞通俗又洗鍊,以淺顯質樸的詞成功地塑造藝術形象。歌中描繪了一個活潑俏麗的少婦回娘家時途經渡口,請艄公擺渡過河的一幅鮮明生動畫面。它的音樂特色在於旋律起伏較大,單域較寬,節奏較自由,腔調高亢婉轉,有很強的抒情性,感染力強。
《洪湖水浪打浪》
《洪湖水浪打浪》是王玉珍演唱的歌曲,創作於1958年,先是1959年湖北省實驗歌劇團首演的歌劇《洪湖赤衛隊》中一個場次的主題曲,1961年歌劇改編成同名電影後成為電影主題曲,很快得到了更大範圍的傳播。歌詞運用了通韻的押韻形式,分前八句和後六句兩片。上片重寫洪湖之景,下片重抒感恩之情。歌曲富於民歌特色,是湖北民歌的象徵。1994年入選「百歌頌中華」優秀紀念歌曲獎。
《洪湖水浪打浪》是湖北人民獨特而珍貴的文化遺產,如同劉三姐代表著廣西,阿詩瑪屬於雲南,《洪湖水浪打浪》則是湖北民歌的象徵。與同時期的歌劇相比,《洪湖赤衛隊》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將民間音樂個性化、戲劇化。因此《洪湖水浪打浪》也成為湖北民歌與革命音樂的完美結合。
《長江之歌》
《長江之歌》創作於1984年,是由胡宏偉作詞,王世光作曲,季小琴演唱的歌曲,是紀錄片《話說長江》的主題曲。
1983年,《話說長江》在中央電視臺首播後,製作者收到大量觀眾來信,建議給《話說長江》的主題純音樂《長江之歌》填上詞,用一首主題歌來表現中國人民與長江的緊密聯繫和深厚情意,在播出最後一集時,製作組向全國徵選主題歌詞。瀋陽軍區政治部前進歌舞團的作詞人胡宏偉在得知此消息後,作為紀錄片忠實觀眾的他醞釀了兩天後,寫下了自己為紀錄片創作的歌詞。1984年元旦,他將歌詞投入瀋陽市的郵筒中,寄往北京;3月,他的歌詞從4583件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了最佳創作獎,並被紀錄片節目組定為純音樂《長江之歌》的歌詞。之後,王世光對原曲的旋律和節奏又根據歌詞做了一定的修改,加強了歌曲的歌唱性。
《長江之歌》旋律優美動人,唱出了湖北人民甚至全國人民對於長江的感激和愛。《長江之歌》傳唱多年,更被多部教材收錄,成為永垂不朽的經典。
《山路十八彎》
《山路十八彎》是李瓊演唱的歌曲,由佟文西和尹建平作詞,王原平作曲。
該曲的歌詞脫胎於詞作家佟文西在故鄉長陽創作的詩歌《土家的歌與路》。1990年夏天,佟文西去鄂西採風,他在當地欣賞到了擺手舞、巴山舞、哭嫁歌等土家族民俗表演。當時,汽車在山路上爬行時,他看到了清江河、雲霧繚繞的遠山等景色所吸引,於是創作出詩歌《土家的歌與路》。該曲的歌詞則是在該詩歌的基礎上,經過三年打磨而成。
在1999年的春晚上,《山路十八彎》在晚會開場後作為重頭節目演出,李瓊通過高亢、明亮、清新的音色和演唱風格,徵服了聽眾的耳朵。《山路十八彎》紅極一時,也讓更多人了解到了湖北土家族的文化。
《再見黃鶴樓》
《再見黃鶴樓》是由任賢齊和莫那合唱,出自任賢齊2002年9月發行的專輯《一個任賢齊》。
《再見黃鶴樓》是任賢齊的好友莫那在旅途中路過武漢,看到黃鶴樓、長江等壯麗景觀有感而發寫下的。而原籍湖北武漢的任賢齊在看到這首歌的時候勾起了很多的回憶,自薦和莫那一起合唱並將此歌收錄在自己的專輯裡。
《再見黃鶴樓》唱出了對故鄉的留戀與不舍,感動了無數的聽眾。
《在此》
《在此》是韓磊演唱的歌曲,由喻江作詞,馬上又作曲。發行與2018年5月,被稱為是描寫武漢最美的一首歌。
歌詞作者喻江曾是一位武漢大學的學子,對武漢這座城市的感情讓字句泉湧而出。作曲家馬上又被「在此」兩個字蘊含的力量激發, 以直覺感應千年醞釀的力量,用旋律描繪天地造物時的心境。大氣來得深沉而磅礴。已經演唱過近千首歌曲的音樂大師韓磊,被詞曲作者的赤誠所感動,找到了每一個「在此」世界唯一的生命意象,賦予了每一個「在此」生命氣息和靈魂,一幅一幅畫卷就此展開。
《在此》唱得時而潑墨,時而工筆;唱得悠長,唱得霸氣,唱得深沉,唱得優雅;唱入至高的大美,唱到無聲的寂靜,營造出一如初起的天地氣場。是近年來描寫武漢最優秀的作品。
這些湖北特色的歌曲曲風多樣,有傳唱多年的民歌,也有近年的流行金曲,動聽的歌曲不僅唱出了湖北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也讓寶藏靈秀的湖北更顯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