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高速發展,再加上車載中控的低速發展,越來越多車主選擇使用手機上的各類APP來解決行車問題,無論是導航,還是看比賽視頻,或者在等紅燈的時候和朋友發幾條微信,智慧型手機都遠遠比車載中控方便的多。然而,我們也知道,邊開車邊拿著手機操作顯然是非常危險需要完全禁止的,所以車載支架的出現和暢銷也就不足為奇了。不過面對市場上茫茫多的產品,幾塊錢到幾百塊的都有,到底該如何選擇呢?
今天,我就選取了市面上頗具代表性的幾款產品,價位橫跨個位數到兩位數,給大家做一個橫評,看看針對不同的使用需求,到底哪款車載支架才是您的最佳選擇。同時,也比劃比劃同類產品,看看便宜和貴价產品之間,是否真的存在一分錢一分貨的差距。好了,廢話不多說,let's rock!
一. 車載支架的分類&本次參賽選手,出風口式:顧名思義,就是支架卡在/夾在出風口上,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一般不擋視線,並且高端和離駕駛人的距離也比較合適,是目前的主流方案。本次的參賽選手大多也都是這個安裝形式:
AutoBot出風口重力支架,這種三角形的支架結構還是挺穩當的,底部的設計比較到位,留了充電口的位置,並且用了防刮花的橡膠材料, 側面同樣是橡膠防刮花設計,還有一定的防滑效果, 最大的賣點是所謂重力式卡扣設計,一會兒我們實測看看。總體來說AutoBot這款出風口式支架的設計不錯,做工OK,用料基本是塑料為主,質感一般不過也夠用。
Bshtir出風口式支架, 看完了50元價位的AutoBot,再來看看10元包郵價位的Bshtir。首先這個兩點是固定看著有些不穩啊,不過一按就卡緊的設計倒是夠方便。 賣家居然還送了個iPhone安卓二合一數據線,實測iPhone充電OK 不過關鍵還是支架本身啦,背面的固定方式和AutoBot一樣是夾子式,這種固定方式很方便,但是牢度相對不如卡扣式
Bshtir整體的做工用料明顯比AutoBot差了不少,畢竟價格擺在那兒。贈品倒是不少,有數據線和防滑墊,感覺已經收回成本了。主要令人擔憂的還是兩點式固定的牢度夠不夠,這個我們後面上車實測。 聚影出風口式支架, 和Bshtir類似的設計,不過做工略有提升,側面同樣採用防刮花設計,不過兩點式的固定方式同樣讓人不太放心,這款支架同樣是2點固定的一放即合的設計,比Bshtir做工好一些,但沒有贈品。
任意遊出風口卡扣支架, 這款是Neo我之前在用的支架,目前已經停產, 背部和出風口的連接方式是卡扣式結構,非常穩當,但安裝和拆卸相對麻煩這款支架設計相對複雜,並且安裝麻煩,本身的做工用料只能說尚可。目前的類似款可以參考下面這個連結。
吸盤式:所謂吸盤式支架,顧名思義就是採用吸盤的方式把支架固定到車上。這麼做的好處是不擋出風口,但相對容易檔視線,並且吸盤的牢度在不同款型之間也有些差距。ROCK吸盤式車載支架。 這款Rock是朋友在用的支架。 整體的做工用料都不錯,支架和支撐部分採用了萬向球的連接件,方面各種旋轉 支架的放開鍵在後面,而不是常見的側面。這樣設計可以讓支架的正面觀感更簡潔,但副作用就是操作麻煩了一些。
Rock的這款吸盤支架的設計做工都還是不錯的。並且有創意把支架放開鍵放到了背面,非常期待實測的使用效果哦~
銳舞吸盤式車載支架, 終於到了Neo我目前正在用的銳舞吸盤式支架,因為已經安裝在車上,這裡就不再重新介紹了,基本上除了支架放開按鍵在側面,正面設計和Rock是一樣的。不過碳纖維的面板頗具特色,也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一個點。
磁吸式:所謂磁吸式支架,其實通過磁力而不是機械卡扣的方式來固定手機,所以相對來說是比較特別的。這裡我們結合產品來看看具體的設計原理。AutoBot磁力支架 這次參賽的選手是來自AutoBot的磁力支架,支架本身算得上是小巧可愛,做工用料也不錯,金屬質感的確比常見的塑料支架更好接下來一步就是要在手機或者手機殼上貼上磁片,用來和支架連接,這裡廠家已經預先貼好了3M膠,非常方便,開箱就可以完成安裝的準備工作
總體來說AutoBot的這款磁力支架的做工用料相當不錯,外形也的確小巧可愛。不過關鍵還是在車上的使用體驗啦,我們稍後的大亂鬥見!
防滑墊式:最後一種則是防滑墊式支架了。這種形式相對比較少見,更多的還是在原本的平板防滑墊上增加一些固定手機的結構,從而達到支架的功能。魅迪防滑墊車載支架 這次入選的防滑墊式支架是來自魅迪的產品,估計老闆是個資深魅友防滑墊本身可以聊的不多,支架的設計間距比較大,感覺放個iPad都沒問題。當然啦, 這樣也導致手機只能橫著放了,使用局限性還是比較大的。
綜合式:其實就是通過萬能接頭,做成出風口或者各種長度的吸盤式支架而已,所以這裡就不特別贅述了。好了,以上就是常見的車載支架形式和頗具代表性的白菜產品了。接下來我們再看看各款產品的車上表現!
二. 八款車載支架實測大亂鬥
先來一張全景圖,這裡除了AutoBot磁力式支架需要用3M膠粘到車上,其他各款的拆裝都是非常方便的。
1. AutoBot出風口式支架,AutoBot這款支架的安裝還是比較方便的,直接插入出風口卡主就好, 在開啟狀態,這個支架稍微有點擋視線,不過放手機的過程確實方便,通過重力自動卡緊,穩穩的,並且拿起來的時候,也是直接取,非常輕鬆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AutoBot這款支架並非萬向球設計,而是平面360°可調,再加上要靠重力,就無法橫屏了,所以使用場景有一定的限制。牢固度:3分,易用度:4分,推薦指數:3.5分
2. Bshtir出風口式支架, Bshtir這款支架的安裝方式和AutoBot完全一樣,也很方便,當上手機後,同樣可以自動卡緊,不過因為要靠兩點固定,彈簧比較緊,卡緊的過程略微嚇人,側面可以看到卡扣還是挺厚實的,盡力增加摩擦力,萬向球連接保證屏幕朝向有不錯的可調性,另外這款支架的夾子做工用料似乎不如AutoBot,卡緊的程度有些打折扣。總體來說,考慮到價格和贈品,還有值得入手隨便用用。
牢固度:2分,易用度:3分,推薦指數:2.5分
3. 聚影出風口式支架, 同樣的安裝方式,很簡單,也是彈簧設計,放上手機就卡緊,橫屏也算輕鬆,但是不穩,另外卡扣也比較小,作為兩點式設計,這樣省料還是滿致命的,使用上的體驗來說只能說能用,完全算不上好,不太推薦。
牢固度:1.5分,易用度:3分,推薦指數:2分
4. 任意遊出風口式支架,卡扣設計,安裝還算方便,牢固度確實沒的說,卡緊之後也是比較穩的,同樣的平面360度設計,理論上可以橫屏,但是由於重心的關係,目前大部分手機(5.5寸)左右,橫屏之後很不穩,容易掉出來。另外側面不可調,可視範圍很有限。雖然很牢,但是使用體驗不佳,可能只適合不太用手機,但需要有個很牢的支架豎屏放置的情況。
牢固度:5分,易用度:1.5分,推薦指數:1.5分
5. ROCK吸盤式支架。吸盤式安裝總體也還是挺簡單的,因為是萬向球連接,橫屏無壓力,不過轉動多了之後需要手動擰緊背面的螺絲加固一下,總體來說是一款中規中矩的支架,沒有太多驚喜,但也不錯的完成了使命。值得一提的是,吸盤式由於沒有出風口形狀的限制,兼容性更好,轉動到各個角度也更方便,使用體驗的確更佳。
牢固度:3.5,易用度:4,推薦指數:4
6. 銳舞吸盤式支架, 在Rock的基礎上設計的更加複雜,讓銳舞這款支架的可調性和穩定性有了進一步提升,不過背後比較多的旋鈕、螺絲,讓用戶也有了一定的學習成本,橫屏之後,同樣有重心偏的問題,感覺5.5寸的手機已經是極限了
牢固度:4,易用度:4,推薦指數:4
7. AutoBot磁力式支架,非常有個性的磁力支架,安裝需要用3M膠貼住,不過強度倒是有了保障,手機放上之後,出人意料的牢,不會輸於夾子卡在出風口上的牢度,不過因為接觸面是平面,可調範圍同樣有限制,並且因為要裝在中控上,視角也偏低,這兩點稍顯尷尬連接件同樣是萬向球,只不過距離離中控很近,無法做到真正的萬向,
牢固度:3,易用度:4,推薦指數:3.5
8. 魅迪防滑墊式支架,無需安裝,儀表臺擦乾淨放上去就行,比較意外是防滑墊的防滑效果很一般,手機角度也不可調,限制太多,如果不需要防滑墊的話,不知道購入。
牢固度:1.5,易用度:2,推薦指數:1
綜合打分如下:
三. 總結,以上就是這次車載支架大亂鬥的結果了,不難看出,其實選車載支架最重要的就是根據個人的需求選擇合適的形式。接著再根據預算選擇對應做工用料的具體產品,比較目前百元內各款支架的結構和材料本身已經非常成熟,大家可以說都是抄來抄去,誰也不可能在成本差不多的情況下,比別人強出一頭。簡單的採購建議如下:需要一個全功能支架:銳舞
需要一個快放快拿:AutoBot出風口
需要一個偶爾用不礙眼不佔地方的:AutoBot磁力
具體來說:追求功能、高兼容性的支架重度用戶:吸盤式。擁有非常不錯的可調性,並且兼容所有車型,銳舞和Rock的產品都不錯,其他品牌也有類似款,大家可以按需選擇。追求極簡,不希望支架不用的時候礙眼:磁力式。的確是本身最好看和小巧的支架,不過副作用就是手機上得貼磁片,這是一部分朋友無法接受的。追求極致牢固:卡扣出風口式。絕對的牢,壞處就是可調性弱,可視角度被限制,另外支架本身看上去比較累贅。追求隨便一放就走:出風口式重力支架。確實方便沒話說,就是沒法橫屏,除了這次參賽的AutoBot,其他廠家也有類似款,大家可以比價後入手。追求能用就行:普通兩點固定出風口式。基本都是10元左右還包郵,有的還送贈品,隨意用用也沒問題,還要啥自行車?所以,想必大家看到這裡,都對自己準備入手哪款車載支架有了大概的目標,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交流討論。好了,這次的大亂鬥就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