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後世的誤解令人費解,外國名人黑格爾甚至不以為然,令人十分困惑。孔子,是中國的至聖先師,是文化多樣性的奠基人,將中國文化發揚光大,被後世歷朝歷代廣泛推崇,可惜現在有很多人對於孔聖人,不是非常了解,甚至有一段時間被廣泛批鬥,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孔子用最簡單的語言,將人生哲理、社會禮儀、自然發生規律和生存智慧等等人類智慧,廣泛傳播,推廣到了普通人身上,使他們擁有了智慧,懂得了禮儀,為社會進步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許多思想被後人總結成書,流傳後世,一直到現在依然在影響著我們的一言一行,成為世界的一個符號,溝通中國和世界的一個橋梁,孔子學院遍布全世界,影響力逐步擴大,必將風靡世界,將中華五千年文明播散到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中國文化將孔子定格為儒家創始人,孔子本人一定想不到,自己的人生智慧,在生前沒有達成願望,在離世將近400年之後,被漢武帝推到了歷史的風口浪尖,引導了華夏兩千多年,被後世引為經典,奉為教條,得到了廣泛的肯定。或許,這並不是孔子的本義,對於孔子來說,能夠為國家做貢獻,能夠為國家建立有效的禮儀制度,讓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幸福美滿,老有所養,鰥寡孤獨都能夠得到照顧,一直都是自己的理想,結果在73年的有生之年,沒有能夠實現,離世之後用另一種方式得以延續。
對於後世的華夏兒女來說,有一個簡單的道理,需要明了,後世建立起來的很多儒家思想,並不是孔子本人的真實思想,都是後世的儒學大家,根據孔子的言論進行的演繹和深化。有很多思想並不是孔子的真實想法,孔子是春秋時期的文化學者,他的很多想法和理論,都是針對當時的社會和道德提出的看法,後世的許多爭論顯然不在孔子的思維之內。
孔子的真正思想,主要集中在《易傳》這本書中,它代表了孔子的智慧和對於世界的整體看法,孔子的思想更加接近於《中庸》。
至於《論語》一書,僅僅記錄了孔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教學語言。眾所周知,孔子的學生,遍布各行各業,資質不同,孔子根據每一名學生的特點展開教學,本身就需要極高的智慧和豐富的學識,一般的學者根本達不到這種境界,或句話說,孔子是根據每一名學生的智慧展開的教學,當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學生說不同的話,淺顯易懂,通順容易理解便可。以至於孔子離世之後,他的學說竟然分成了八派,各說各理,彼此之間不兼容,這是完全沒有理解孔子思想的直接證據。
不像後世很多學者或者哲學家一樣,只會研究自己的理論體系,弄得非常複雜,各種難以理解的語言,比比皆是,顯得與眾不同,非常另類。黑格爾曾經研究過《論語》,認為孔子的思想,不過如此而已,都是一些大白話,根本沒有技術含量,豈不知真正的學問,是將一個道理通俗易懂地告知老百姓,而不是諱莫如深,令人不得其解。
很多後人,將宋明理學轉嫁到孔子身上,認為其中存在很多儒家思想糟粕,這些跟孔子並沒有直接關係。孔子位居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後世誤解層出不窮,令人困惑,非常不應該,作為一名世界級的優秀學者,孔子代表了華夏文明的很多傳承符號,許多待解的智慧值得後來者仔細推敲,是人類生存的智慧寶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一點應該得到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