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恐龍到巨齒鯊,為何越來越多史前生物被「復活」

2020-12-16 澎湃新聞

好萊塢的電影工業中,驚險恐怖片總是佔著不小的比例,其中又以表現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的食人巨型動物的來得多。在今年的電影市場上,《侏羅紀世界2》上映不過兩月,《巨齒鯊》又強勢襲來。在上映前的宣傳中,作為遠古殺手的史前動物巨齒鯊吸睛無數,仿佛這將會是一部海洋版的「侏羅紀公園」——《侏羅紀世界2》片尾的那個滄龍襲擊海濱衝浪者的畫面便已讓人浮想聯翩。

《巨齒鯊》海報

影片中的巨齒鯊原本生活在12000米的馬裡亞納海溝「海底」之下,與已知海洋生態環境由硫化層隔開,卻由於人類的探險與救援活動意外獲得了「上升空間」,成為現實海洋的終極殺手。從這樣一個情節安排來看,就像有的影評已然揶揄的那樣,與其說這是在描述作為「活化石」的「史前海洋掠食者」,倒不是說是「海洋異形」更加合適。實際上,整部影片用來科普巨齒鯊身世的鏡頭不過幾秒鐘,用「咬合力驚人」與「200萬年前滅絕」兩句話即可概括。甚至,將從海底裡穿出來的巨齒鯊,替換成哥斯拉或是其他任何一種導演想像出來的怪物對於影片的故事進程都幾乎毫無影響。何況從科學角度而言,《巨齒鯊》的情節設定根本就不合邏輯:任何深水生物在上升到海平面高度時必然死於水壓差造成的體內壓力膨脹(這就是人們無法吃到新鮮活帶魚的原因),遑論橫行無忌荼毒生靈無數了。

既然存在如此嚴重的「BUG」,真正的問題其實是,為什麼本部影片要選擇一種確實存在過的史前動物充當「主角」呢?假若回顧電影史的話,人們就會發現,這樣的做法早已有之。早在1925年,《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由小說改編成了電影,最著名的史前動物明星——恐龍——就此第一次出現在了銀幕上。影片中恐龍大鬧倫敦的場景給了日後類似影片中各種怪獸在城市裡肆虐的劇情提供了無盡靈感。1933年的《金剛》使用特攝技巧製造出了怪獸,又用聲光烘託恐懼氛圍,遂以暴龍與大猩猩「金剛」打鬥的經典場景大獲成功。

暴龍對決金剛的經典場景

到了1953年,電影《深水怪獸》(The Beast from 20000),描述一隻虛構的恐龍因為原子彈的測試而從北極的冰層中甦醒並且進入紐約市進行大破壞。此片帶動了1950年代怪獸電影風潮,很快,1954年日本東寶公司便拍攝出了著名的《哥斯拉》(Godzilla)。從外形不難發現,影片中的怪獸「哥斯拉」其實也是參考暴龍、禽龍、劍龍等諸多恐龍的樣子創造出來的。

這些登上銀幕的史前動物有一個共同特點——「大」與「強」(反過來,類似今天老鼠體型的中生代哺乳動物就很不受電影製作方青睞)。這兩者是力量的最直觀體現。因此銀幕上的史前動物形象不過是「大」與「強」這種原始審美觀藉助影像的表達罷了。這些特徵都在突出這種指向一種無限深淵的原始力量,突出在這種神秘威嚇面前的畏怖、恐懼、殘酷和兇狠。與此同時,與人類臆造的怪獸相比,曾經生存在地球上的史前動物又能夠給人一種虛幻的真實感。許多人(特別是孩童)在參觀自然博物館的恐龍骨架時都會不由自主地發問「如果恐龍生活到現在會怎麼樣」,而在銀幕上現身的史前動物可以說恰好能夠滿足這種觀眾的獵奇心理,從而帶來更加新鮮的視聽刺激。

「一看就是假的」哥斯拉

囿於電影技術的限制,早期銀幕上的史前動物造型生硬粗陋,用通俗的話說,「一看就是假的」。直到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才決定性地改變了這個局面,這部裡程碑式的作品運用電腦特技製作的恐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標誌著電腦特技在視覺文化時代開始成為塑造史前動物真實形象的重要手段。

《侏羅紀公園》劇照

隨著計算機技術在最近20年中的突飛猛進,由計算機圖形圖像技術參與創造的畫面不僅能夠模擬真實,甚至能夠超越,以至於對英語世界中一直存在的「攝影機不說謊」這樣的簡單概念造成了威脅。「侏羅紀」系列影片迄今已經拍攝了五部,登上銀幕的各種恐龍形象已經到足以以假亂真的地步,恐龍的種類也不再局限於暴龍、梁龍、迅猛龍等「明星」物種。除此之外,1999年的《史前巨鱷》也被認為是一部「透過栩栩如生的鱷魚模型,以及電腦輔助的逼真效果,是能讓觀眾在影院體驗恐怖氣氛的電影」。

而在2008年的美國科幻電影《史前一萬年》中,數字特效同樣重現了恐鳥、猛獁象與美洲劍齒虎這三種已滅絕動物的形象。特效部門還建立了一個由插畫、照片、電腦合成影像和電視節目組成的資料庫,為動畫師製作片中的古生物提供參考。與皮膚表面顯得光溜溜的恐龍相比,最複雜的特效工作集中在處理哺乳動物與鳥類的毛髮上。對猛獁象而言,製作的難點是粘在一起無光澤的長毛;恐鳥的難點則是在羽毛上;至於劍齒虎的難點則是它們與水的互動場景。儘管有著這些困難,影片的最終效果仍然讓人驚嘆。漫步《史前一萬年》中,讓我們再次感受到了人類技術的進步和藝術的變革,同時也為觀眾重現了史前的壯偉景象。

《史前一萬年》中的猛獁

除了商業影片之外,計算機技術的進步還為另一類影片帶來了新生。這就是關於遠古生物的科普紀錄片。傳統的此類紀錄片往往顯得枯燥乏味,無法吸引普通觀眾。而在1996年,受到《侏羅紀公園》大獲成功的啟發,英國廣播公司(BBC)開始拍攝6集系列片《與恐龍同行》(Walking with Dinosaurs),創作者希望它能真實地再現恐龍時代,而且擁有《侏羅紀公園》的元素——片中出現真實的恐龍形象。為了最大限度地還原紀錄片的真實性,《與恐龍同行》的創作團隊運用電腦合成技術與模型重塑的方式,重塑場景和主角。他們還邀請了不少古生物學家參與製作。比如復活恐龍,製作團隊充分研究了恐龍骨架的特徵,運用電腦技術完成恐龍的復原,包括皮膚、鱗甲、顏色以及眼睛等。製作團隊對恐龍的重塑以恐龍化石為基礎,可以說是以真實性為前提進行的製作。在恐龍的生存環境方面,製作團隊發現新卡裡多尼亞的環境與兩億兩千萬年前的三疊紀相似,加利福尼亞的紅杉林與侏羅紀巨型爬行動物生存環境相似,智利的火山巖與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相似。綜合各方面要素,製作團隊最終確定了拍攝的場地。同時,為了還原逼真效果,製作團隊又揣測恐龍的行為模式,藉助動態模型的製作,讓這些恐龍在拍攝環境中「動」了起來。

《與恐龍同行》

隨後的6集系列片《與古獸同行》(2001年)則是大獲成功的《與恐龍同行》的續集,這部紀錄片講述了恐龍時代終結之後大型哺乳動物如何崛起並統治世界的故事。它總共耗資700萬英鎊,將神奇的電視特技與世界上頂級科學家的分析結合在了一起,在觀眾眼前展現出一幅遠古的洪荒景象。一些只以冷冰冰的化石存在於現實之中的動物、植物在影片中栩栩如生,觀眾跟隨著它們生存競爭的腳步,更能感受到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歷盡的艱辛,以及人類獨具的聰明智慧。

《與古獸同行》中的美洲劍齒虎

如同《侏羅紀公園》一樣,BBC的《與恐龍同行》與《與古獸同行》同樣堪稱科普紀錄片中的裡程碑。從此之後,《史前公園》、《史前掠食者》、《海洋之獸3D: 史前探險》、《恐龍星球》等一系列遠古生物紀錄片紛紛運用電腦合成技術和模型重塑的方式構建了各個地質年代的虛擬場景。在這類影片中登場的史前動物從恐龍到猛獁象不一而足,其中自然也包括了遠古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巨齒鯊。在拍攝於2003年的《海底霸王》中,勇敢的探險家馬文帶領大家踏上時空之旅,回到數百萬年前展開探險之旅。在他試圖在長達20米的巨齒鯊身上安裝攝影機時,卻差一點惹來殺身之禍,這頭巨齒鯊以疾速朝馬文衝撞而來……

10年之後(2013年),巨齒鯊又一次吸引了觀眾的眼球。美國探索頻道(Discovery)拍攝了紀錄片《巨齒鯊:還活著的鯊魚怪物?》(Megalodon: The Monster Shark Lives),創造了當時美國有線/衛星電視頻道的最高收視率。450萬美國人收看了這個節目,其中71%的觀眾,也就是超過300萬人,相信早就已經滅絕的巨齒鯊實際上還活著——儘管探索頻道的簡短免責聲明「本片純屬虛構」,但是許多人認為這部紀錄片的內容是真實的(與上個世紀初期美國人在廣播中聽到火星人入侵的故事的反應一模一樣),以至於嚴肅的生物學家抱怨,「它(探索頻道)的展示方式讓你很容易就能看到它,卻不知道它是虛構的」。換句話說,甚至在唐納·川普創造了「假新聞」一詞幾年之前,享有世界聲望的探索頻道竟然已經在電腦技術的幫助下為巨齒鯊製作了一部「假紀錄片」。

「假紀錄片」中的巨齒鯊背鰭

既然連向來以嚴謹著稱的紀錄片,也迫於收視率的需求而採取媚俗做法濫用數字特效的威力的話,更加看重票房數字的商業電影,自然只會更加在意數字特效帶來的視覺震撼力,反而在其喧賓奪主之下的驚險災難片本身則越發鮮有主題上的建樹,其文化價值和思想內涵越來越淡。後現代主義的消解和大眾娛樂的推動使得以史前動物為噱頭的電影越來越淪為尋常的視覺消費品。因此,一旦這些影片推出後總是很賣座,至於是否能提供一些讓觀眾們回味和思考的東西嘛,就不是它們所關心的了……也就是說,在將近兩個小時的電影之後,觀眾從《巨齒鯊》裡看到的,或許只是數字特效技術的又一次偉大勝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十大可怕的史前生物,恐龍根本排不上號
    大約1.35億年前,恐龍是無可爭議的地球統治者。如果不是因為大約6500萬年前彗星撞擊地球引發災難,恐龍可能今天仍然存在。然而,我們的星球存在的時間遠遠超過恐龍統治的時間,自然界也非常善於製造除恐龍之外的巨型生物,恐龍並不是史前唯一的可怕動物。
  • 《巨齒鯊》:史前生物重現人間,傑森斯坦斯大戰巨齒鯊
    史前生物巨齒鯊一直不被人們所知,是因為他們一直生活在深海。因為女主和她爸爸的深海探索,打通了巨齒鯊通往外界的通道。    而我們也得以看見這頭始終生活在深海領域裡不為人們所知道的史前生物巨齒鯊,感覺確實和普通鯊魚不一樣,個頭也是超級的大。順便一提的是,巨齒鯊是真實存在過的。
  • 比巨齒鯊還要更加可怕的10個史前生物
    或許有不少人都有聽說過巨齒鯊,而且它被許多人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強悍的生物。然而,如果我們根據研究來看,在歷史上,有許多生物要比巨齒鯊更加龐大和可怕。從能讓你大吃一驚的鳥類到讓海洋充滿恐懼的爬行動物,在本文中,我們就為你帶來了,比巨齒鯊還要更加可怕的10個史前生物。
  • 史前最精彩的一場對決!巨齒鯊VS滄龍,誰才是海洋中的王者?
    相信很多科幻迷朋友多看過《巨齒鯊》這部電影,故事主要講述的是一支科研小組在地球最深的地方——馬裡亞納海溝進行科考的時候,突然遭到了未知生物的攻擊,科研人員被困在海底,在開展營救的過程中,卻意外遇到了史前生物——巨齒鯊。
  • 消失8000萬年的史前生物,堪稱海洋霸主,滅絕原因可惜了!
    研究人員表示,以人類現有的科技,未來完全可以依靠克隆技術將猛獁象復活。不止猛獁象,更多的史前巨獸都有復活的條件,恢復生態平衡。消失8000萬年的史前生物,堪稱海洋霸主,滅絕原因可惜了!曾經海洋中的霸主生物對於那些消失已久的史前生物,許多人都將其忘卻了,有些史前生物較為幸運,能夠找到遺骸,並妥善保存下來,供世人參觀,有些卻永遠消失在歲月的長河中。
  • 史前海洋頂級掠食者,戰鬥力媲美巨齒鯊,梅氏利維坦鯨你認識嗎?
    海洋作為地球生命的搖籃,從古至今孕育了無數的生物,其中不乏很多頂級的肉食性動物,但是真正在大自然的食物鏈中處於金字塔最頂部的,則只有少數幾種,比方說恐龍時期的滄龍,還有我們熟知的巨齒鯊,以及我們今天的主角——來自於南美洲的史前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梅氏利維坦鯨。
  • 既然科學家可以復活羊,為何不復活猛獁象
    一直有人相信在非洲沿海地區,還生活著沒有滅絕的遠古海獸巨齒鯊,無獨有偶,在寒冷的西伯利亞廣袤森林中,那裡地廣人稀,至今還有人類未曾到達的林區,有飛機駕駛員和當地的居民都聲稱曾經見過猛獁象群,難道它們還活著嗎? 這些史前巨獸是否真的存在一直成謎。
  • 弱肉強食的神秘海底,重現史前巨獸《巨齒鯊》大開鯊戒
    電影《巨齒鯊》是根據美國作家史蒂夫艾爾頓 (Steve Alten)的同名科幻小說改編,很多原著粉也已經迫不及待的想看到大熒幕中那隻史前巨鯊的真面目,由喬德特杜巴導演,動作硬漢傑森斯坦森、中國女演員李冰冰、趙文瑄和小童星蔡書雅等主演的這部科幻驚悚大片,將在8月10號中美同步上映。
  • 曾經的海洋霸主,巨齒鯊也敬它三分,滅絕原因讓人哭笑不得
    該團隊的研究人員表示稱,後續有可能利用現代克隆技術復活著這種史前巨獸,既可以用於研究用途,亦可將他們投放回北極圈地帶,有助於恢復生態平衡。有資料顯示,地球存活至今的歲數至少有45億年,在這麼一段漫長的歲月中,自然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生物。時光流逝、鬥轉星移,無數生物都無法掙脫生老病死的規律,湮滅在歲月的長河中。
  • 和巨齒鯊相比,它就像是一個「恐龍玩偶」
    在海洋中,存在著一個比霸王龍還要厲害許多的狠角色——巨齒鯊。在古生物學家的眼中,巨齒鯊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強悍的生物,它們生活的時間距今1500萬年-260萬年,體長最大可達到21-22米,體重超過50噸,通過化石分析,巨齒鯊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魚類,也是最大的捕食者。
  • 巨齒鯊作為海洋中的「老大」,咬合力不輸恐龍,為何會滅絕呢?
    隨著地球生物演化,每一個時代都有屬於當年時代生物,有一些生物隨著人類的出現,慢慢從地球上滅絕了,白堊紀時期地球上,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是霸王龍,自從恐龍消失之後,地球上能與它相媲美的莫過於海洋中的巨齒鯊,相信大家都看過關於巨齒鯊的大電影,它們可謂是海洋中的霸主,不過在300萬年前卻因為一場意外讓它們從地球上滅絕了。
  • 史前海洋十大恐怖生物排名(海洋霸主)
    咬合力最強的生物 —— 巨齒鯊 身長:20.3米。體重:103噸。咬合力:28-36噸,是咬合力最強的生物。生活於早上新世至晚上新世。它因牙齒巨大而得名,牙齒長15釐米。巨齒鯊以捕食鯨類為生,主要捕食鬚鯨類和抹香鯨類。是當時的海洋霸主。在那個時代,能與巨齒鯊匹敵的海洋生物大概只有梅爾維爾鯨這種巨形抹香鯨類,而且一不小心,它也會成為巨齒鯊的食物。
  • 5種曾經「稱霸」地球的史前生物,其中一種有機會被「復活」
    恐鱷,人類已知曾生存在地球的最大型的鱷魚生物之一。已挖據出的恐鱷頭骨化石就接近2米長,據此推測,這種史前鱷魚體長至少在12米左右,無疑是個「巨無霸」。棘背龍,在遠古時期堪稱是體型最大的食肉恐龍之一,體長甚至能夠達到20米長,曾稱霸6500萬年前的地球,在當時堪稱是頂尖的掠食者之一。梅爾維爾鯨,曾活躍在南美洲海域的齒鯨,從挖掘出的遠古化石種發現,僅僅牙齒就長達35釐米,據此,考古學家推測梅爾維爾鯨體長甚至超過17米,在當時堪稱是海洋中的霸主。
  • 世界上最大的巨齒鯊有多大,巨齒鯊的戰鬥力到底有多恐怖!
    說到鯊魚我們都會聯想到大白鯊,畢竟它的名聲在動物界還是非常響亮的,還有著食人鯊的稱號,不過將它和遠古時期的巨齒鯊比起來,就有點不夠看了。巨齒鯊是生活在1500萬年前的遠古海洋霸主,屬於最頂級的掠食者,它也是有史以來咬合力最強的生物之一,撕咬力量遠超陸地霸主霸王龍,在它所處的時期,沒有任何動物能夠對它造成威脅,戰鬥力爆表。
  • 巨齒鯊沒有天敵,為什麼還是滅絕了?人類的命運也會如此嗎
    筆者-小文3D電影《巨齒鯊》給觀影的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巨齒鯊作為一種史前生物,在數百萬年前就已經滅絕了,然而編劇卻異想天開認為巨型肉食生物一直藏身在海裡,探索海洋的人們驚擾了海底的巨獸,從此引來了一場血腥浩劫。
  • 滅絕300萬年的巨齒鯊體型確定了,科學家如何給它測身高體重?
    巨齒鯊(Megalodon)可以說是「生活在」故事和想像中的史前生物,「巨齒」既描述了它的標誌性特徵,也能激發出人類的不少幻想。的確,作為數百萬年前的海洋霸主,站在食物鏈頂端的魚類,它完全配得上強大、兇猛等形容詞。
  • 科技日曆|25年前美國首次提取出恐龍基因材料,恐龍復活真的可能嗎?
    層出不窮的「史前世紀」電影、人氣爆棚的恐龍IP主題公園……人類對探索恐龍這種經歷了「大滅絕」的遠古生物似乎情有獨鍾,那個時代的場景被一次次加以還原。像《侏羅紀世界》這樣的電影,更是賦予了人類對「復活恐龍」的豐富想像。在電影《侏羅紀公園》中,科學家利用琥珀裡的蚊子血,成功克隆復活了恐龍的那一幕相信讓不少人記憶猶新。
  • 史前時期2大海洋霸主,稱霸海洋億萬年,巨齒鯊淪為食物
    地球在宇宙已經誕生了46億年的時間,隨著時間的推移,最早的生命在地球原始海洋出現了,再經過幾億年的進化,各種生物出現了,海洋生物永遠都比陸地生物強悍,下面就帶你們去看看史前地球的兩大海洋霸主,它們都稱霸了海洋億萬年的時間,一起去看看吧。
  • 巨齒鯊從未滅絕?咬合力達18萬牛的史前霸主,或躲在海洋最深處!
    難道這種史前深海殺戮機器還存在?如果巨齒鯊從未滅絕,那眼下的海洋又會發生什麼呢?假如巨齒鯊沒有滅絕!首先,沒有人有直接的證據表明巨齒鯊仍然存在。雖然科學家也沒有證據表明巨齒鯊在數百萬年前滅絕,但同樣並不意味著巨齒鯊會藏在海洋的某個地方。而在人類歷史上,有許多目擊者聲稱他們曾見過巨大的鯊魚,還有各種各樣的巨型鯊魚插圖,甚至還有一些照片。
  • 史前巨齒鯊曾辦過「託兒所」,證據已被找到,難道它們已有智慧?
    現代研究認為,地球上第一個生命起源於海洋之中,而且一直到4億多年之前,陸地上都是非常荒涼的,各類生物的演化,也都是在海洋之中進行。包括一直到今天為止,雖然陸地和海洋上都有著非常豐富的物種,不過,海洋生物在研究地球生命演化的過程中,仍然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那些遠古的海洋巨獸,更是充滿了神秘。比方說在距今2300萬年前,海洋中曾經生活著一種名叫「巨齒鯊」的頂級掠食者,它的體長是大白鯊的3倍,咬合力是大白鯊的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