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紀實

2021-01-07 政協頭條

上個世紀90年代初,我國改革開放正處於關鍵時期,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指出「上海過去是金融中心,是貨幣自由兌換的地方,今後也要這樣搞。中國在金融方面取得國際地位,首先要靠上海」。由此,隨著我國經濟金融改革開放的深化,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作為重要的國家戰略被提上議事日程。

1992年10月,江澤民總書記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提出,要「儘快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這是黨中央、國務院針對經濟全球化和世界金融競爭的發展趨勢,從我國現代化發展高度制定出的一項具有全局意義的國家戰略,標誌著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戰略目標最終確立。

2004年7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上海視察時,強調要「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現代化大都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2006年3月,在全國「兩會」期間參加上海代表團討論時,胡錦濤總書記又要求「上海在加快建設『四個中心』進程中,率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率先推進改革開放、率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極為重視和關心,並高屋建瓴地指出,「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是事關全局的國家戰略,是中央交給上海的歷史重任,上海要努力開創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新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數次視察上海,均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寄予了新的歷史使命和時代囑託。

2013年8月由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的上海自貿區,是中國大陸首個自由貿易試驗區,也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一項重大創新。

從上海自貿區「呱呱墜地」之日起,習總書記就一直因勢利導,對其成長、發展做出具體指導。

2014年「兩會」上,習總書記要求上海自貿區形成基本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把控好風險。

2015年,上海自貿區「小荷已露尖尖角」,習總書記強調要發揮好輻射帶動作用,增強服務我國經濟發展、配置全球金融資源能力。

陸家嘴金融區。攝影:道潤

2016年,上海自貿區崢嶸之態漸顯,習總書記便指出自貿區建設的核心任務是「制度創新」。

而在2018年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習總書記更是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寄予厚望,提出了三項新的重大任務——增設上海自貿試驗區新片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將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2019年11月3日,習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要深入推進黨中央交付給上海的三項新的重大任務落實。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要進行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開放,努力成為集聚海內外人才開展國際創新協同的重要基地、統籌發展在岸業務和離岸業務的重要樞紐、企業走出去發展壯大的重要跳板、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重要通道、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重要試驗田,有針對性地進行體制機制創新,強化制度建設,提高經濟質量。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要堅守定位,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支持和鼓勵「硬科技」企業上市,強化信息披露,合理引導預期,加強監管。長三角三省一市要增強大局意識、全局觀念,抓好《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貫徹落實,聚焦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重大項目、重大平臺,把一體化發展的文章做好。

一、精心布局、運籌帷幄

1992年,鄧小平同志發表南方談話,標誌著上海正式開啟了新時期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偉大徵程。這一年,黨的十四大把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正式確立為國家戰略,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從此翻開了新的歷史篇章。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戰略目標確立以後,在中央有關部門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經過反覆的醞釀和實踐,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逐步由宏偉的戰略構想變成清晰的戰略規劃,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戰略步驟、階段目標、突破方向、路徑選擇等逐漸明確。

2004年2月,根據中央對上海的戰略定位,上海市委市政府推出了《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行動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並將建立人民幣產品中心作為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突破口。這是自中央1992年提出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國家戰略以來,上海第一次明確其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路徑。

《綱要》對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中長期目標和戰略重點,進行了細化和深化,提出了「三步走」戰略以及要使上海首先成為投資、交易、開發人民幣金融產品中心的目標。總體思路是實行「三步走」戰略,即從現在起到2005年,打好基礎;到2010年,形成國際金融中心的基本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金融中心。

為此,上海確定的建設路徑是:依託上海完善的金融市場體系,在中國入世、人民幣實現自由兌換、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推動下,使上海首先成為投資、交易、開發人民幣金融產品的中心,並伴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增強,逐步發展成為區域性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

2006年11月,《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十一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進一步提出了量化目標,並提出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要「以國家戰略為統領、以增強集聚和輻射能力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強化監管為保障、以優化金融生態環境為基礎」,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金融實力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規劃》明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以「一個核心、兩個重點」格局建設,一個核心就是金融市場體系建設為核心,兩個重點就是以金融改革開放先行先試和營造良好金融發展環境為重點。

2007年,根據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上海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今後一個階段,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主要是突出「五個重點」、實現「一個聚焦」。突出「五個重點」,即:積極發展金融市場,不斷增強金融市場服務功能;支持金融機構做優做強,夯實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基礎;集聚金融人才,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優化金融環境,提高金融服務水平;支持強化金融監管,加強風險防範,切實維護金融穩定和安全。實現「一個聚焦」,就是進一步聚焦陸家嘴金融貿易區,不斷強化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集聚和輻射功能。具體措施是堅持「一個核心」和「兩個重點」的基本思路,即以金融市場體系建設為核心,以先行先試和完善金融環境為重點,不斷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2009年4月,《國務院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位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以下簡稱「19號文件」)發布,以國務院文件形式對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進行指導,進一步明確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作為國家戰略。19號文明確提出「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由此,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步伐進入了快車道。

2009年8月1日,《上海市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施行。根據《條例》,上海市將設立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議事協調機構。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指導下,負責協調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有關工作,組織有關部門制定和落實階段性目標和各項措施。

2011年,國家發改委專門印發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規劃》,明確提出了確立上海以金融市場體系為核心的國內金融中心的地位,並要形成全球性人民幣產品創新交易定價和清算中心。

2013年9月29日,作為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推進改革開放的重大舉措,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

通過發揮自貿區「先行先試」及「破冰船」「試驗田」作用,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重要內容之一就是金融改革開放,這也標誌著上海金融中心建設步入新的更高層次發展階段。由此,上海金融開放創新政策不斷出臺,金融創新力度持續加大。

2015年4月,上海自貿試驗區擴展區域正式揭牌,陸家嘴金融片區、金橋開發片區、張江高科技片區等三大片區正式納入上海自貿試驗區,標誌著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進入一個新階段。歷經5年,三大片區都在上海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的引領下取得了跨越式發展。

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主席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宣布增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新片區。設立臨港新片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全局、科學決策作出的進一步擴大開放重大戰略部署,是新時代彰顯中國堅持全方位開放鮮明態度、主動引領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

2019年1月,《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行動計劃(2018年—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推出。《行動計劃》是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8部門為爭取到2020年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而聯合制定的行動計劃。《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上海基本確立以人民幣產品為主導、具有較強金融資源配置能力和輻射能力的全球性金融市場地位。《行動計劃》指出了建設目標和建設路徑,明確了戰略重點和推進舉措,並從六個方面闡述了2018年至2020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主要任務和措施。這相當於明確了「路線圖」。

2020年2月14日傍晚,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上海市政府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圍繞推進臨港新片區金融先行先試、加快上海金融業對外開放以及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出了多項政策,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按下了「加速鍵」。《意見》在上海前期改革開放實踐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深化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開展人民幣貿易融資資產跨境轉讓、發展人民幣利率期權等試點,鼓勵和吸引更多的境外投資者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配置人民幣資產。

《意見》從積極推進臨港新片區金融先行先試、更高水平加快上海金融業對外開放和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方面為上海量身定製了30條具體措施,要求立足於臨港新片區功能定位和產業體系,試點更加開放、便利的金融政策,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推行綠色金融政策。《意見》聚焦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金融創新能力和全球影響力,圍繞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探索更加靈活的金融政策體系、監管模式和管理體制,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高水平開放發展。

總之,這一輪開放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在更高水平、更寬視野、更大輻射面基礎上的開放。

從1998年到2020年,回顧、總結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歷程,展望未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對於深化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總結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發展經驗,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其一,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是深入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根本。自從黨的十四大把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確立為國家戰略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一直給予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大力支持,並在不同時期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新的要求。

其二,緊密依託市場發展、依託改革開放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取得突破的法寶。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最大的優勢就是具備相對比較齊全的金融要素市場。目前,上海已基本建成了以金融市場為特徵的國內金融中心,通過市場配置金融資源的金融體系基本形成。

其三,立足國內經濟發展、依託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發展基礎。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一定是建立在國內金融中心的基礎之上,首先立足於服務全國、服務長江三角洲,以國內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依託。另一方面,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也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有利於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28年走過的歷程,是歷屆上海市委、市政府領導直面嚴峻的國內外挑戰,準確把握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及時調整推進策略,找準突破口和切入點,切實抓住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步伐砥礪前行的歷程。每一步,都精心布局、運籌帷幄;每一步,都謀定後動、蹄疾步穩;每一步,都踏石留印、抓鐵有痕。

「咬定青山不放鬆」,28年鍥而不捨,一切為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成這一目標的實現。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強調,按照既定目標,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與中國經濟實力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上海將從打造更加開放的金融市場、塑造更具競爭力的金融功能、營造更有活力的金融生態三方面推進金融改革創新,在加快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推進高質量發展。

二、踏石留印、抓鐵有痕

這是衡量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實力的權威指標。

3月26日,由英國智庫Z/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共同編制的第2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GFCI 27)顯示,上海位列全球第四

2020年3月26日,英國智庫Z/Yen集團發布第2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這一最新指數顯示,上海首次晉升全球第四,超過新加坡和香港,僅次於紐約、倫敦和東京,且與倫敦、東京僅有2分和1分的差距。

2007年,GFCI指數首次發布時,上海排名第二十四位,與第一名倫敦差距193分。2018年、2019年,上海已連續三期在該指數中位列第五位。而在本期指數中,排名第四的上海與第一名紐約相差29分。從10名開外,到穩居第五,再到全球第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成長軌跡也反映在每一期GFCI指數報告上。

此次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排名依次為:紐約、倫敦、東京、上海、新加坡、香港、北京、舊金山、日內瓦、洛杉磯。總體看來,本次排名變化較大,「紐、倫、港、新」的格局首次被打破。紐約對倫敦的領先優勢進一步擴大,東京上升三位首次排名第三。

此後,上海在完善金融要素市場、健全金融機構體系、優化金融服務功能、營造良好金融生態環境等方面持續發力,金融核心功能不斷得到提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金融科技是未來全球金融競爭的制高點。GFCI指數報告敏感地關注到金融科技這一發展大勢。從第25期開始,報告就金融科技設置專門章節。在這一環節,上海表現突出,連續四期排名前三,意味著上海正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契機,有望實現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彎道超車。這表明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日益鞏固,愈發受到全球經濟金融界的廣泛認可。

這是衡量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實力的重要數據。

2019年,上海金融市場成交額1934.3萬億元,較2009年約251萬億元增長近七倍。同時,到2019年末,上海持牌金融機構達1646家,較2009年末增加660家。2019年,上海轄區人民幣跨境結算量9.78萬億元,相較2009年啟動當年的約82億元,增長量級以千倍計。

28年,經過幾代上海金融人的努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已取得重要進展,並逐漸成為世界金融治理新的重要力量。

——上海已成為全球金融要素市場最完備的城市之一。上海在金融中心建設方面,股票、債券、期貨、貨幣、票據、外匯、黃金、保險、信託等各類全國性金融要素市場齊全,直接融資額超過12萬億元。

2019年,上海金融市場成交總額1933萬億元,是2009年的7.7倍;持牌金融機構達1646家,較2009年末增加660家;「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銅」等以人民幣計價的「上海價格」持續擴容。上海已成為全球金融要素市場集聚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全球金融基礎設施最完善的城市之一,我國金融產品最豐富的城市之一。

近年來,上海金融開放步伐不斷加快,繼野村東方國際、摩根大通先後在上海成立外資控股券商後,貝萊德、路博邁、富達國際三家外資私募機構近期也紛紛申請設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截至2019年末,已有約720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落戶上海,93家跨境資金池落地。到目前為止,全球十大資產管理機構、全國九成以上外資私募機構落戶上海。上海已有合資證券公司7家(佔全國50%),合資基金公司23家(佔全國53%)。由此,上海作為中國金融開放前沿的地位更加凸顯。

位於浦東陸家嘴的上海證券大廈。攝影:林衛平

——上海已成為全球金融基礎設施最完善的城市之一。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以下簡稱CIPS)、原油期貨交易平臺、上海清算所、上海黃金交易所、上海保交所、上海票交所、科創板等一大批新型金融基礎設施建立,為金融產品安全、高效交易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CIPS是我國重要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在助力人民幣國際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該系統於2012年4月12日開始建設,2015年10月8日上午正式啟動。2018年3月26日,CIPS系統(二期)成功投產試運行。實現對全球各時區金融市場的全覆蓋,支持全球的支付與金融市場業務,滿足全球用戶的人民幣業務需求。

截至2019年末,CIPS系統共有33家直接參與者,903家間接參與者,分別較上線初期增長74%和413%,覆蓋全球6大洲94個國家和地區,CIPS系統業務實際覆蓋167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家銀行法人機構。2019年,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處理業務188萬筆,金額34萬億元。日均處理業務7537筆,金額1357億元。

2019年7月22日上午,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首批25家公司正式上市交易。上海市委書記李強、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共同為科創板鳴鑼開市

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是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科創中心建設的重大改革舉措。截至2020年6月12日,科創板實現110家公司發行上市,累計籌資額1274億元,總市值1.71萬億元,日均交易額156億元,上市股票漲跌幅中位數111.25%,兩融日均餘額86億元。

自誕生以來,科創板對高科技公司彰顯出較大的吸引力。51家TMT公司成功上市,板塊的引領性和示範性顯著。整體來看,以半導體為代表的「硬核」科技涵蓋晶片設計到半導體材料、半導體設備再到IDM全產業鏈,以信息安全、雲計算為代表的「軟體」產業鏈公司和以電子元器件、高端電子材料等「硬體」產業鏈公司三分天下,分別有16家、20家和15家。

——上海已成為我國金融產品最豐富的城市之一。「滬港通」「滬倫通」「債券通」、黃金國際板、國債期貨等重大金融產品成功推出,跨境人民幣業務、投貸聯動、跨境ETF等業務創新層出不窮,為跨境資金互聯互通提供了產品和渠道。

五年前,滬港通開啟了中國資本市場互聯互通和對外開放的大幕,加速了滬港兩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和國際化的歷史徵程,也為其後的深港通、債券通、滬倫通積累了經驗,拉開了資本市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步伐。

作為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的創新機制,滬港通增強了我國資本市場國際化、法治化和市場化水平。滬港通加快了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步伐。在滬港通開通後,深港通、債券通、滬倫通相繼開通,開啟了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新紀元。不僅如此,伴隨滬港通額度提升,以及QFII、QDII及RQFII的額度提高,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進入快車道。

從滬港通交易總量來看,據港交所統計,截至2019年10月31日,北向滬股通和深股通累計成交17.4萬億元,累計新增8600億元人民幣淨流入滬深兩地股票市場。香港和海外投資者通過滬股通、深股通持有的內地股票額由2014年的865億元增至12212億元。南向滬深港股通下港股通5年累計成交8.75萬億港元,累計新增9870億港元內地資金淨流入了港股市場。內地投資者經港股通投資港股由2014年131億港元增至9995億港元。顯示內地和香港股市對彼此投資者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2016年4月,上海黃金交易所成功推出「上海金」定價交易業務和「上海金」人民幣基準價

2016年4月,上海黃金交易所成功推出「上海金」定價交易業務和「上海金」人民幣基準價。這是黃金交易模式創新的一小步,卻是中國黃金市場價格形成機制變革的一大步。它為黃金相關衍生品提供了一個更加反映中國市場供求的定價基準,促進了黃金市場產品創新,為市場參與者提供了更多元的風險管理工具。推出至今,「上海金」交易、交割和清算各環節規範有序,價格形成機制公允透明,交易規模穩步增長。截至2019年6月,「上海金」累計成交量3882.44噸,累計成交金額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日均成交量近5噸,日均成交額近14億元。

以「國際平臺、淨價交易、保稅交割、人民幣計價」為創新特點的原油期貨自2018年3月26日在上期所子公司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上市以來,總體呈現出「交易平穩、結算流暢、交割順利、監察嚴格、風控到位、輿論正面、功能初步顯現」的良好態勢。

截至2019年9月30日,原油期貨累計開戶超過8.7萬個,按單邊統計,全市場日均成交量超過14.9萬手,日均成交金額超過691.6億元,按規模計已躍升為全球第三大原油期貨市場。標誌著作為中國第一個對外開放的期貨品種的全業務流程已經經受了市場的初步檢驗,為品種的持續活躍和走向成熟奠定了可靠的市場基礎,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2018年8月20日,上海金融法院揭牌成立,完善了金融審判體系。

——上海已成為我國金融發展環境最佳的城市之一。在全國率先設立金融法院,頒布《上海市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條例》和《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條例》,健全信用與消費者保護體系,構建起金融科技生態圈,吸引逾47萬從業人員在滬發展。

2018年3月29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設立上海金融法院的方案。這是金融消費者保護的一小步,也是金融法制改革的一大步。上海金融法院的成立,將加快形成更具專業化的金融司法體制,進一步完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金融法治環境。作為中國金融法院的先驅,上海金融法院的成立,同時也意味著我國進入法律專業化的新時代。

設立上海金融法院,目的是完善金融審判體系,營造良好金融法治環境。上海金融法院成立後,上海法院的審判體系將更加科學、更加合理。此外,上海金融法院的成立,也與上海智慧財產權法院、海事法院形成合力,共同為上海「五個中心」建設大局提供更加優質和全方位的司法服務保障。

《上海市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於2009年6月25日上海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自2009年8月1日起施行。

《條例》的推出,是為了貫徹實施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國家戰略,營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融發展環境,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上海市實際而制定。

外灘銅牛,背景為浦發銀行總行大樓。金文龍 攝

根據《條例》,上海市政府設立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議事協調機構,並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指導下,負責協調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有關工作,組織有關部門制定和落實階段性目標和各項措施。與此同時,上海市政府組織編制金融產業發展規劃,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安排上海金融發展資金,用於對金融人才、金融創新的獎勵和金融產業發展的扶持。

2020年4月10日,上海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通過了《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條例》(以下簡稱《金融監管條例》),並自2020年7月1日起施行。《金融監管條例》旨在規範地方金融組織及其活動維護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合法權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和促進本市金融健康發展。是上海繼2009年《上海市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條例》和2014年《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後對地方金融組織監督管理進行的一次綜合立法。

《金融監管條例》的頒布回應了維護地方金融穩定的迫切需要,填補了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管綜合立法的缺失,對於規範地方金融組織及其活動、維護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合法權益、防範和化解地方金融風險、規範地方金融秩序和促進上海市金融健康發展,以及對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均具有裡程碑意義。

《上海市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條例》與《金融監管條例》成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法治建設的「促進發展」與「監管治理」的雙翼,共同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保駕護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28載砥礪前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風景這邊獨好。

三、堅韌前行,磅礴不息

2020年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基本建成之年。經過多年努力,上海已經成為中國金融對外開放的最前沿、金融改革創新的先行區。

2020年4月1日起,我國正式取消對證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這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特別是全球資產管理中心建設帶來了更多新的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11月視察上海時指出,上海要強化四個功能,即強化全球資源配置功能,積極配置全球資金、信息、技術、人才、貨物等要素資源,以服務共建「一帶一路」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加快提高上海金融市場國際化程度;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努力實現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發展新理念從無到有的跨越,成為科學規律的第一發現者、技術發明的第一創造者、創新產業的第一開拓者、創新理念的第一實踐者,形成一批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原創性成果,突破一批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堅持現代服務業為主體、先進位造業為支撐的戰略定位,努力掌握產業鏈核心環節、佔據價值鏈高端地位;強化開放樞紐門戶功能,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勇敢跳到世界經濟的汪洋大海中去搏擊風浪、強筋壯骨。

習近平總書記的高瞻遠矚,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指明了方向。

2020年6月18日上午,第十二屆陸家嘴論壇在上海隆重召開,主題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2020:新起點、新使命、新願景」。圖為會場夜景

在第十二屆陸家嘴論壇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強調,上海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動力源,正在努力打造擴大金融開放的新高地。要立足自身優勢,大膽開拓,不斷創新,在金融、科技和產業良性循環與三角互動方面進行新探索,在引領未來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站在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新起點的上海,如何立足自身優勢,真正「引領未來」?這對上海是一個全新的考題

堅定不移深化改革。要在上海自貿區及臨港新片區進行更高層次、更寬領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金融開放,全面推動臨港新片區金融先行先試,不斷深化上海自貿試驗區金融改革,力爭建立與國際最高標準和最好水平相一致的金融開放政策和管理制度。

加大金融改革創新。要繼續深入推動「三大任務」,進一步加快金融對外開放,大力發展金融科技,不斷推出更多首創性、引領性、示範性的金融改革創新舉措。要推動金融產品和工具創新,增強金融市場服務功能,推進人民幣跨境使用。

深入推進科創板建設。要著力增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與科創中心建設聯動效應,持續深化科創板及註冊制改革,對標納斯達克等市場進一步增強科創板包容性和國際競爭力。

充分發揮帶動作用。要繼續加大金融對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支持,深化長三角金融合作,加強金融機構跨區域協作,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長三角重大基礎設施等支持力度。

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要進一步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推出新一批有影響力的金融對外開放項目,加快建設人民幣金融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中心。

強化金融開放樞紐門戶功能。要進一步打造金融開放的樞紐門戶,大力推進全球資產管理、跨境投融資服務、金融科技、國際保險、全球人民幣資產定價和結算、金融風險管理與壓力測試等中心建設。

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能。要加大對中小微企業、重點行業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力度,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能,這是新起點上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必由之路。

加強金融生態建設。要完善金融業發展支持政策,進一步加強金融中心建設與「一帶一路」、自貿試驗區、科創中心建設等國家戰略的深度聯動,引領上海各區各展特色,合力形成金融生態環境的「上海範本」。從而吸引更多全球金融機構落戶上海,以更優的營商環境激發更強的市場活力。

加強風險監測預警。要繼續優化金融營商環境,強化金融法治建設。要加大對金融機構的風險監測預警,切實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提升金融中心軟實力。

經過多年的發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在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金融改革開放過程中取得了重要進展,呈現出了「能級提升、體系健全、擴大開放、改革創新」四大特點。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上海不斷強化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開放樞紐門戶功能。為此,上海將全力以赴強化四大功能,並將強化全球資源配置功能放在四大功能之首,朝著具有更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金融中心邁進。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強調,上海將持續提升服務能級,朝著具有更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金融中心邁進。進一步打造金融開放的樞紐門戶,大力推進全球資產管理、跨境投融資服務、金融科技、國際保險、全球人民幣資產定價和結算、金融風險管理與壓力測試等中心建設。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能,加大對中小微企業、重點行業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力度,大力推動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金融政策落地,大力推動更多科創企業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大力推動長三角金融服務一體化。進一步加強金融生態建設,完善金融業發展支持政策,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吸引更多全球金融機構落戶上海,以更優的營商環境激發更強的市場活力。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明天,將更加輝煌燦爛。

來源:範永進、金文龍/浦江縱橫

相關焦點

  •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目標與發展建議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研究》課題組  經過持續努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已取得了重大進展和顯著成效;面臨新的要求,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又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在對過去建設推進過程進行科學評估的基礎上,以建設全球一流國際金融中心為目標,通過系統分析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在新發展格局中面臨的新任務,本報告提出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長遠目標、支撐體系和十四五期間發展重點的相關建議。
  • 報告|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目標與發展建議
    經過持續努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已取得了重大進展和顯著成效;面臨新的要求,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又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在對過去建設推進過程進行科學評估的基礎上,以建設全球一流國際金融中心為目標,通過系統分析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在新發展格局中面臨的新任務,本報告提出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長遠目標、支撐體系和十四五期間發展重點的相關建議。
  • 上海金融創新獎走過十年 錦上添花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新華社上海12月8日電(上海證券報記者 範子萌 宋薇萍)2020年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基本建成之年,金融領域的創新煥發別樣光彩。昨日,2019年度上海金融創新獎正式揭曉,上海證券交易所、中證登上海分公司以「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改革落地」項目斬獲特等獎。
  • 上海向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邁出大步
    如果上海抓住這個歷史機遇,在中國率先啟動BPO產業,對於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核心競爭力,使上海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經濟、金融和信息中心,進而成為「世界辦公室」,具有不可估量的戰略意義  金融外包:上海後發制勝  本報記者 傅光雲 發自上海  上海正努力向全球性金融外包中心邁進,這是記者在5月17日舉行的「2006年相約張江金融BPO研討會」上獲得的重要信息。
  • 法巴中國CEO賴長庚:上海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是必然趨勢
    6月18日,第十二屆陸家嘴論壇在上海舉辦。本屆陸家嘴論壇主題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2020:新起點、新使命、新願景」,由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與上海市代市長龔正擔任共同輪值主席。近日,法國巴黎銀行(下稱「法巴」)(中國)有限公司CEO兼行長賴長庚做客界面會客廳·陸家嘴論壇特別對話,就利率市場化改革、金融開放、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等諸多話題展開了討論。
  • 黃金支持上海打造國際金融中心
    要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支持浦東發展人民幣離岸交易、跨境貿易結算和海外融資服務,建設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臺,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價格影響力,更好服務引領實體經濟發展。上海曾是遠東中心城市,自身氣質與這一次頂層設計的雙重加持,打造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的步伐將更加有力。不要浦東一套房?
  • 上海深度布局金融科技 連結兩大中心建設
    原標題:連結兩大中心建設 上海深度布局金融科技 來源:上海證券報作為聯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科創中心建設、促進雙向賦能的重要著力點,上海正在多方發力,搶佔金融科技制高點。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陳鳴波近日在第二屆上海金融科技國際論壇表示,面向未來,上海要大力推進金融科技核心技術研發應用。
  • 【組織建設|基層換屆】不忘初心服務為民 永立潮頭砥礪奮進...
    【組織建設|基層換屆】不忘初心服務為民 永立潮頭砥礪奮進——民進高新區(濱江)基層委員會召開換屆選… 2020-11-24 17: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黃金支持上海浦東發展國際金融中心
    要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支持浦東發展人民幣離岸交易、跨境貿易結算和海外融資服務,建設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臺,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價格影響力,更好服務引領實體經濟發展。 上海曾是遠東中心城市,自身氣質與這一次頂層設計的雙重加持,打造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的步伐將更加有力。 不要浦東一套房?
  • 綻放在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的夢想與榮光——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
    從南浦、楊浦、徐浦大橋,到磁懸浮、越江隧道,從外高橋、金橋、張江國家級開發區,到船舶、航空、港口建設,從東方明珠、金茂中心、國金中心、上海中心,到上海迪斯尼,從服務外匯外貿事業,到支持金融要素市場發展,中國銀行以雄健的步伐,融入了浦東舉世矚目的改革開放洪流。
  • 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如何「水到渠成」?未來還有哪些想像空間?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如何「水到渠成」?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已跨過風雲三十載,金融科技中心正在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大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關鍵部分。他認為,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也理應成為金融機構改革轉型的排頭兵,所以建設金融科技中心,是上海金融引領全國乃至全球金融改革轉型的應有之義。「上海要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就必然同步建成金融科技中心,沒有金融科技中心做支撐,國際金融中心也將只能紙上談兵。」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郭峰說。
  •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重磅文件落地 本地股有望重演7年前自貿區行情
    每經記者王海慜每經編輯何劍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迎來重磅利好。2月14日傍晚,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上海市政府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 上海,香港:誰是國際金融和商業中心城市?
    上海要在21世紀之初崛起,把自身塑造成具有國際中心城市或國際大都市功能的城市形象,不僅面對來自發達國家產業轉移和跨國公司來本地投資所提供的巨大機遇,也面對著來自國際大都市與國內大都市的強勁競爭。  因此,上海必須進一步加強對國際大都市發展戰略計劃的比較研究。上海未來的發展目標是建成國際中心城市,促進和加快上海向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目標發展。
  • 興業銀行夏維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助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由興業銀行與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華福證券、興銀資本聯合舉辦的「興光閃耀,百鍊成金」上海資本市場高端峰會於2019年7月3日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舉行。為全力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痛點,有效促進「創業帶動就業」,進一步支持上海市科創中心建設,興業銀行上海分行先行先試,攜手上海市就業促進中心、上海市中小微企業政策性融資擔保基金管理中心,共同推出了「創業貸」產品,通過授信額度更高、擔保費用全免、政策優惠扶持的服務方案,顯著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提高了對接效率,是專屬產品賦能專屬客戶的充分體現。
  • 屠光紹: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已經進入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時間節點
    來源:新浪財經2020年12月13日第六屆「上海金融論壇」正式舉行。本次論壇以「改革與開放:雙循環下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為主題。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理事會執行理事屠光紹和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高金兼職教授李揚共同在論壇上發布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目標與發展建議》報告。
  • 屠光紹: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已進入到承上啟下的重要時間節點
    12月13日,以「改革與開放:雙循環下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為主題的第六屆「上海金融論壇」在上海中國金融信息中心正式舉行。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理事會執行理事屠光紹表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目標與發展建議》報告起草的背景在於中國的金融改革和開放又開啟了新的階段。比如說中央提出的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對於整個中國金融體系完善和結構優化都做出了很多的安排。
  • 業內建言上海國際中心建設要繼續深化要素市場建設,提高定價權
    自被確認為國家戰略以來,歷經近30年的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就。今年正值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基本建成,在英國發布的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中,上海已名列第三位,取得了該指數建立以來的最好成績。
  • 上海擴大開放100條解讀|金融篇:提升國際金融中心能級
    以區域性再保險中心、國際航運保險中心、保險資金運用中心建設為抓手,加快上海國際保險中心建設。解讀:金融領域的創新一直是上海自貿區改革的重頭戲,也備受外界所期待。而離岸保險業務又是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保險業務,對自貿試驗區建設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 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提速:聯盟產業基金正式成立,助力核心技術...
    據記者了解,此次7家機構共同設立金融科技股權投資基金,是繼今年1月15日,上海發布《加快推進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實施方案》,推出一系列金融科技企業培育、稅收優惠、人才引進等措施,爭取在5年內建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金融科技中心;今年5月17日,由上海國際集團倡議發起的上海金融科技產業聯盟也正式成立,並形成了「8+49」的聯盟格局後,上海推出的又一大助力建設金融科技中心的措施
  •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在全球排名如何躍升到了第三位?
    上海市浦東新區區長杭迎偉日前介紹,作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浦東已經成為全球金融要素市場最豐富、金融機構最集聚、金融交易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助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全球排名上升到第三位。目前浦東共有13家金融要素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集聚度全國第一,部分金融市場規模在全球位居前列。浦東這30年是怎樣打造國際金融中心核心承載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