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從進軍中國香港房地產事業開始,李嘉誠家族就開始了瘋狂的財富積累。而作為家族創始人,李嘉誠也是常年登上華人首富榜單。現在的家族事業主要由自己的兒子掌管,李嘉誠家族還一直都是「藏富」的主要代表人物。雖然富豪榜單上,總是看不到李嘉誠家族排在前列,但是實際上他們擁有的財富,絕對不會是一個小數字。畢竟除了房地產事業以外,李嘉誠家族還涉獵了很多領域,例如電子商務、基礎設施、金融與投資等等,不少「撈金」的行業,都有該家族的身影。
2020年5月26日,港澳知名愛國企業家、第9屆至第11屆全國政協常委何鴻燊,在香港養和醫院逝世,享年98歲。何鴻燊的逝世引起極大轟動,眾人紛紛表示惋惜。27日,長和集團高級顧問李嘉誠在回復媒體有關事項時,也對何鴻燊的離世表示哀悼。他稱,自己與何先生是多年的朋友,希望何先生的家人節哀順變。
何鴻燊一生傳奇,打下了5000億的財富王國,5000億是什麼概念呢?網友調侃道,假設活到100歲,從出生那天開始每天中1369萬的彩票,一直到死。由此可見,豪門財富的累積是多麼巨大。提起港澳富豪,除了何鴻燊,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就是李嘉誠家族。
「李超人」建立基業
李嘉誠創業初期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萬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積蓄,總共五萬餘港元資本,在港島的皇后大道西,開設了一家生產塑膠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廠,將廠名定為「長江」。後把「長江塑膠廠」改名為「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積極擴充廠房,爭取海外買家的合約,創業五年後,「長江」逐漸成為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型塑膠花廠,李嘉誠被行內人士冠以「塑膠花大王」的雅號。1971年六月,李嘉誠正式成立了負責地產業務的「長江置業有限公司」。在「長置」成立大會上,他為日後定下的目標,是超越號稱香港「地產業王」的「置地」。1972年7月,李嘉誠把「長置」易名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長兼總經理,並在11月在市面公開發售。
「長實」在地產業屢出大手筆。先是拿出六千多萬元資金購買物業及地皮,並積極興建高級住宅與商業樓宇。到1967年,又動用二億三千萬港元,買入美資集團、希爾頓酒店及凱悅酒店,開創了華資在港吞併外資機構的先河。而李嘉誠歷時兩年半之久,全面進軍「和黃」的整個過程直如「蛇吞大象」,實為香港開埠以來華資收購英資的經典之作。「和黃」是老牌和記洋行及黃埔船塢的合作品。到1980年,「長實」終於持有「和黃」超過百分之四十的股票,李嘉誠當上了「和黃」董事會主席。至此,李嘉誠坐上了香港華資地產龍頭的位置,「李超人」的綽號不脛而走。
根據《福布斯》雜誌公布的全球富豪榜,李嘉誠的身家約1287億港元,香港第一,不過實際身家很可能超過這個數字。兩名兒子李澤鉅和李澤楷,連同兩名孫子Michael和李長治,來自潮州的李氏家族,有4名男丁可在若干年後承繼其商業王國。李嘉誠2005年9月在北京接受《香港商報》訪問時透露,會將香港的上市公司交給長子李澤鉅打理,他個人在海外的投資則歸次子李澤楷所有,價值不菲。據李嘉誠2005年的說法,是「很接近長實的市價」,即估值約為820億元。而身為電訊盈科主席的李澤楷個人身家也相當豐厚,據香港公布的《福布斯》香港40大富豪榜,李澤楷以約85.8億港元身家,排名第16。
「長實」「長和」並肩協作
與絕大多數人印象不同,如今頂著 " 地產霸權 " 罵名的李家,地產算不上其核心業務。從收入角度看,2018 年李家地產業務及相關的租賃、酒店板塊,僅佔整個李家產業收入的 18%。李家產業分為兩塊:一塊是 " 非地產 " 的長和;一塊是 " 地產 " 的長實集團。從 2018 年報的披露來看,長和的營收是 2771 億,淨利潤是 401 億,而長實的營收是 645 億,淨利潤則達到了 390 億(含大筆物業出售及物業重估的影響)。
長實收入來自地產銷售、租賃、酒店管理及飛機租賃。
長和:一是零售,長和零售部門的金字招牌是屈臣氏,有 12 個零售品牌,在全球 24 個市場開設 1.5 萬間門店。2018 年營收約 1690 億,約為永輝超市的 2 倍,但盈利能力是其 7 倍。二是電訊,電訊板塊運營主體是歐洲 3 集團及和電香港、和電亞洲,在歐洲六國開展業務。三是基建,主體是長江基建,實際上是個公用事業公司,廣泛持有世界各地的能源、交通、水處理、廢棄物處理等項目的投資及運營。四是能源,主體是赫斯基(加拿大上市),在加拿大、美國及亞太地區進行能源投資。五是口及相關服務。在 26 個國家的51個港口擁有 288 個泊位。總的來說,可以將李家的產業板塊分為五大板塊,大體劃分為:管理型,零售板塊;周期型,能源板塊;收稅型,電訊、基建、港口板塊。
家族傳承之道
李嘉誠教育孩子一向嚴格,認為教育孩子應該培養他們獨立的意志品格,不能溺愛嬌生慣養,這與有多少家財沒有關係。在長江商學院組織的30多位內地企業家拜會李嘉誠的活動上,被問及教育孩子的方法,李嘉誠回答道,應該讓孩子吃些苦,讓他們知道窮人是怎麼生活的。有誰能想到,李澤楷當年還曾經在麥當勞賣過漢堡,在高爾夫球場做過球童,甚至背高爾夫球棒時曾弄傷了肩胛骨,直至現在傷患還會時常發作。李嘉誠為了讓兒子從小就明白,做任何事情都不是那麼簡單,做生意需要不停地召開會議,依靠很多人的幫助。所以,他很早就讓兩個兒子旁聽公司的董事會。
李嘉誠說,根基不穩的植物,在外界的壓力下不易存活,而夾縫中的小樹,卻能傲立風霜而不倒。因此,他絕不放縱自己的兩個兒子,他希望,兒子能夠自強自立,獨立面對打擊,面對困境。
李嘉誠「分家」也有其獨到之處,李嘉誠是在分家,更是在配置人力資本與金融資本。李嘉誠實際上是運用資源配置的手段,把家族企業的金融資本和實業資本分配給不同傳承人格的兩個兒子,從而把家族企業傳承過程中經常會發生的矛盾、爭執甚至官司,在尚未演變為不可收拾的衝突前妥善解決,完成和平分家。
儘管李嘉誠本人對於傳承問題公開言論不多,但從李嘉誠對於兩子的不同事業發展安排,不難看出其在傳承這個問題上周密嚴謹的思考脈絡——及早進行分家,讓子女各有努力方向;趁自己仍身壯力健時安排子女接班,讓其有充分學習空間與機會。而傳承的考察部署,從30多年前——20世紀80年代中,李澤鉅與李澤楷先後跨出校門時就開始了。
李嘉誠家族信託基金
2016年,在長和系完成重組約一個月後,主席李嘉誠便開始逐步將私人財產轉移至李嘉誠家族信託基金,使用家族信託作為家族財富傳承的屏障。在「李嘉誠基金會」的家族信託體系中可以發現,李嘉誠設立了多個信託基金,分別持有旗下公司的股份,並對每個信託基金指定了受益人。
首先,李嘉誠將財產授予兩個全權信託和一個房產信託,並成立一間控股公司作為整個家族信託控股架構基礎。其次,再分別以這兩個全權信託作為出託人,成立兩個子信託機構,作為全權信託的受託人。這兩個子信託機構分別持有兩個母信託所沒有的房產信託若干物業。最後,在對家族信託的控制上,兩個子信託和房產信託的全部已發行股份由控股公司擁有,而這間公司的全部已發行股本由李嘉誠、李澤鉅及李澤楷各自擁有1/3(設立時)。一組完整的家族信託,為李嘉誠家族的財富傳承與分配構建了總體的框架。
中國的富有家族一直被「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困擾。中國的第一代創業者還在努力管理企業的同時,往往忽略了家族資產的傳承延續。而隨著家族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中國的一些富豪家族逐漸已經開始有了分散主業的避險意識。通常的做法是從主業向金融控股公司轉變。
以華人首富李嘉誠為例,李氏家族近一段時間逐漸在將投資重點由內地轉向歐美,並開始從房地產主業退出。包括第二代的李澤楷購買AIG的全球資產管理部門,主要是為家族進一步向金融業轉移鋪路,並吸取全球資產管理的經驗。
Thanks for your time
感謝閱讀
與成功者同行,讓財富溫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