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言情小說成閱讀首選——八成中學生冷淡名著令人憂
「現在的中學生普遍不願讀名著,網絡文學、言情小說是他們的首選……」昨日,說起這一現象,武漢市第十四中學退休教師李育傑很是頭疼。當下,中學生讀的名著越來越少,課堂之外,他們更樂於拿起漫畫、時尚讀物,或是點擊網絡小說——這,早已經是顯而易見的事實了。
八成中學生不讀名著
李育傑曾是14中文學社的指導教師,多年來一直關注中學生們的閱讀情況。他回憶,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時,學生們都崇尚讀名著,學校的文學社每隔一段時間,就在全校範圍內就某一名著,舉行大討論,「當時的情形,讓人激動!」
時至今日,李育傑卻發現,讀名著的中學生越來越少了。提到名著,不少學生根本開不了口。是不是中學生不愛閱讀?李育傑搖搖頭,他說不少中學附近的租書店常常擠滿了學生,只是中學生們的閱讀首選是魔幻、言情小說,或是網絡小說。
「名著能起到澄靜心靈的作用,劣質的讀物會腐蝕心靈啊!」李育傑很是憂心地說,經典名著在中學生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次要的角色。名著中的審美意義、價值判斷均可對中學生的成長產生重要作用,而在當下,名著的這一引導作用以及其他教育功能,在漸漸被削弱。
採訪中不少教師直言,起碼有八成中學生根本不讀名著,在部分重點中學也是如此。
名著為何不受「待見」
中學生為何不愛讀名著?採訪中,學生們給了記者三個理由。
十四中幾名高一學生告訴記者,不少名著都太古板了,讀起來很費勁,相比之下網絡小說比較輕鬆有趣。一名男生說,他曾嘗試讀《巴黎聖母院》,裡面有一章,全是在議論建築,看得自己興致全無。「一些名著小說,心理描寫都太多了,很羅嗦。」
聽到讀名著,一些受訪的中學生抱怨開來:哪還有時間讀這些雜書,就快高考了,平時作業又多,周末還有補課……
還有的學生表示,就是不喜歡讀外國的名著,裡面的人名太長了,記不住;而中國的名著,也感覺太長,沒有太多時間去讀。相比之下,網絡文學比較合口味:長短適中,有吸引力,最起碼容易讀懂,且有著直接的感官愉悅。
教育部推薦讀物受冷遇
據悉,教育部2000年頒布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首次列出了「課外閱讀推薦書目」;之後頒布的中學語文課程標準,同樣也推薦了閱讀書目,其中不乏古今中外的名著。然而,10年來,中學生冷淡名著的現象依然沒有出現轉機。
採訪中,有省示範高中教師稱,這其中除了學生們自身因素外,我們的教育也有問題:一方面,中學的圖書館普遍缺少經費的投入,藏書甚少,並且無法完全面向學生開放,學生難以借到想要的名著。另一方面是現行的考試制度,使得師生把幾乎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中高考上。
儘管教育部多次宣布減負,但是大家心照不宣:誰減負誰「吃虧」,誰都不敢冒減負的險。課程、作業依然繁重,現存的教育評價機制讓學生們過度關注分數,難以分出精力,或者覺得沒有必要去課外閱讀。
借高考引導不實際
採訪中,不少家長並不支持孩子看名著,因為讀名著意味著佔用大塊的學習時間,要命的是讀名著對考試幾乎沒有多大作用,「如果讀名著能得高分還差不多!」武昌區教研室教研員張銀華說,現在的高考試卷有2-4分考查名著閱讀,但如果非要以加大高考權重的方式,迫使學生們讀名著,讓原本愉悅的閱讀變得功利十足,那就是教育的悲哀了。
張銀華稱,中學生閱讀缺乏引導,經常是同學讀什麼,他就跟著讀什麼。難堪的是,現在很多教師自己都沒有時間讀名著,哪談得上引導學生?在如今的課程設置中,幾乎都沒有關於「名著導讀」這樣的課程,他建議中學藉助課改機遇,開設這樣的一門課,引導學生們閱讀,「不在乎他們讀了多少,關鍵是要讓他們有閱讀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