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最好的學術書店之一,萬聖書園是怎樣選書的?

2020-12-13 騰訊網

萬聖書園,誕生於1993年10月31日,創始人劉蘇裡。

萬聖書園連通著北大清華血脈,也是海內外學子的精神家園。其名聲在外,已然成為業界楷模。

在這裡,愛書人推著購物車買書,側身而過的可能是北大清華教授以及海內外學者知識分子。從這裡走出來的人,有單向空間採購經理朱思遠,也有後浪創始人吳興元……

這篇文章是一篇整理文,是我作為前萬聖書園店員、書業工作者從業多年的觀察與沉澱。在四五年前,我無法看見圖書背後的隱藏的東西,比如對出版社或出版品牌的認知,以及對於圖書內在的感知。直到今天,我才能看清一點點。

萬聖書園被人們描述過太多了,這篇文章會直接介紹萬聖書園的圖書分類體系,以及萬聖書園為什麼是最好的學術書店之一。

01

進門處

特價書區域

出版社合作活動區域圖書

以收銀臺為坐標點,正對面:周排行榜;周排行榜底下:學術經濟、科學,音樂電影藝術

月排行榜

02

醒客門口左手邊:新書快訊

醒客門口右手邊:建議閱讀。建議閱讀右上角有一副首屆中研院士圖像,大家看看都有誰,認識幾位,作為院士的郭沫若在不在圖像裡面?

萬聖書園的藍鬼logo

03

系列書系書架呈順時針擺放,一直向北延伸到中華書局叢書書系。中華書局叢書以及中華書局專區也是萬聖書園目前為數不多的以出版社為區域特別凸顯的專架專區。這或許是是雙方幾十年長期親密合作的舍利子。

值得留意的書系:理想國譯叢、科學史譯叢、科學研究譯叢、精神譯叢、漢譯名著、海外中國研究書系、海外中國研究文庫、學術前沿書系、小書館書系、新知文庫、企鵝口袋書系、經典與解釋書系、上海三聯人文經典書庫、現代世界佛學文庫、中國秘密社會研究文叢、牛津通識讀本、人文與社會譯叢、中國現代學術名著叢書、西方現代思想叢書、科學文化譯叢、創新譯叢、電影館書系、西洋鏡......

列國漢學史書系、國際漢學經典譯叢、中華國學文庫、中國古典名著譯著叢書、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中國古代名著全本譯著叢書、中國古典文學叢書、歷代文史要籍注釋選刊、敦煌學術書系、中國佛教典籍選刊、寶慶講寺叢書、佛教十三經、佛學譯叢、中國史學基本典籍叢刊、中外交通史籍叢刊、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新編諸子集成、新編諸子集成續編、近代名家散佚學術著作叢刊、基督教經典譯叢、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叢刊、西方思想文化譯叢、社科文獻學術譯庫、小書館、三聯·當代學術/文史新論、大學譯叢、中華經典藏書……等。

為什麼如此設置凸顯書系書架,在此提供下個人觀點,版權無有,請各位愛書人士據為己有,以供吹水。

一本書是一個點,一個書系是一條線,書系是關於某一方面、或某一專項內容的一系列圖書的集合線

一個出版社或出版品牌會有不同的書系,而相同主題的書是書系與書系的連結點,也就形成了縱橫交錯的經緯線,該經緯線匯集成一個面,不同的面又組合成多面體,該多面體形成一個書魔方,以不同主題的陳列擺放外顯為我們進入書店所看到的陳列狀態。

為了使書友們能夠更加清楚理解這個點線面多面體(書魔方)的體系,可試著做如下解析:

假定以理想國旗下的理想國譯叢(假定為A)和廣師大電影館叢書(假定為B)是兩條線,兩條線本來或許是風馬牛不相及。大多書在書店的擺放(並列凸顯)本身就是一場關公戰秦瓊的幹仗。簡單說就是,你不這麼玩著花樣擺放,萬書眼邊過,讀者真的啥也看不見。

以主題詞為集聚點,比如以日本為主題詞(假定為JBOOK),電影館書系中的《小津安二朗週遊》和理想國譯叢的《創造日本》為連結點(假定該連結點為a)便形成兩條交匯的經緯線,這是兩個叢書發生關係的開始,同一個書系也可以拆分成無數的點或線與另外書系交匯成集聚點。

理想國譯叢《日本之鏡》和電影館書系《日本電影導論》也可以為連結點(假定該連結點為b),舉一反三,以上所有書系都可以設定一個主題詞或內容專題。

該連結點可以像磁鐵一樣匯集所有關於日本主題的書,所以理想國譯叢《明治天皇》或《活著回來的日本人》也就順理成章的匯聚到一起(假定該連結點為c)。

當然,如果你想拓展做一個二戰/戰爭/倖存者/戰後主題書架,理想國譯叢中《活著回來的日本人》也可以滿足以上斜槓標籤。一本書或一個學者作家的作品,往往可以分割成不同的主題陳列擺放。

以abc為集聚點,便形成一個以日本為主題的專題書架,以此類推出公式如下:Jbook=a×b×c×n

n可以是任意符合該主題書匯聚連結點。這裡為什麼是×號,而不是+號,是因為不同的書或知識匯聚在一起的時候,遠遠不至於簡單的加法,而是知識體系的升華。

n可以是以下書系或類型:

譯文紀實的《無緣社會》《老後破產》《朱䴉的遺言》;

商務印書館的「日本叢書」;

新星出版社的「巖波新書精選」;

在新星/南大/北大/社科文獻等出版社出的「閱讀日本書系」;

n也可以是日本作家學者研究者等等所著之書……倘若擴充,留待後續。

書魔方從點線面到多面體,從點到面,再從多面體細分類,其實是為檢索以及類書的自由組合做了一次檢索功能的框架

04

順著叢書專架往西或北導覽,可以發現以下專題:古籍、文獻書目、文物/考古、敦煌學、字典詞典、訓詁、詞源、語法、漢語文學、語言學(古代漢語王力,現代漢語呂叔湘)、漢譯名著語言學、閱讀、書店書籍、美食花卉手藝、非物質傳承手藝。

逛完該區域出來到新書臺

左邊新書臺以文學小說散文等話題為主

右邊新書臺以思想哲學歷史學術類研究著作為主

從叢書角度切入觀察,可見右邊新書臺叢書概率比左邊新書臺大。左邊新書臺左下角為宗教學、西方宗教,左邊新書臺左上角區域為甲骨文專架、佛學;右邊新書臺右下角是錢穆先生全集,右邊新書臺右書架為中國現代性思想檔案。

中國學人專架

學人與思想大師:戴震、章學誠、章太炎、康有為、梁啓超、梁簌溟、王國維、熊十力、蔣廷黻、錢穆、陳寅恪、胡適、錢玄同、呂思勉、梁思成、趙元任、丁文江、蔡元培、梅貽琦、傅斯年、劉文典、張岱年、張東蓀、潘光旦、馮友蘭、湯用彤、湯一介、金克木、雷宗海、顧準、季羨林、唐德剛、徐復觀、龔鵬程、許倬雲、殷海光、方東美、杜維明、劉東、孫隆基、楊聯陞、金耀基、王汎森、鄧曉芒、劉小楓、何懷宏、張灝、錢理群、陳樂民夫婦、趙汀陽、許紀霖、樂黛雲、陳徒手、王庚武、吳思、餘世存、徐友漁、謝泳、李零、何炳棣、孫隆基、牟宗三、唐君毅、饒宗頤、王元化等等。

05

像豬肉臺一樣長桌子擺放的圖書屬於長銷書,它並不是所謂的暢銷書。

長銷書擺放在長桌子上,往往擺放三五年以上,甚至當這個書出了新的版本,舊版本被放到折扣區,新版本依然會放在原來的位置。比如葛兆光的兩卷本《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今年再出版增訂版的時候變成了套裝的三卷本。那麼新版本也就取代的舊版本的位置。之所以這麼擺放,個人覺得原因有三:一是便於讀者的觀看;二是該桌所擺放書皆是有一定學術水準的研究成果;三是固定區域擺放有利於管理員和長期讀者的取放,長期讀者多次購買此書不再需要管理員的拿取。

長銷書的作者有:陳嘉映、鄧曉芒、辛德勇、汪丁丁、陳來、葛兆光、段義孚、何懷宏、閻布克、樊樹志、鄭小悠、趙京華、王汎森、朱維錚、桑兵、李康、周縱策、閻雲翔、莊孔韶、吳毅、項飆、楊奎松、沈志華、王奇生、張靜、王迪、陳柏峰、賀雪峰、王學泰、藹理士、曹錦清、特裡爾、契克森米哈賴、伊藤詩織、李銀河、福爾克馬·西古希、廖保平、聞翔、於建星、李峻石、喬治·史鐸金、米切爾·鄧奈爾、彼得·L·伯格、羅伯特·費爾德曼、丹尼爾·亞倫·西爾、古斯塔夫·勒龐、羅伯特·帕特南、馬修·德斯蒙德、皮埃爾·馬南、喬治·巴塔耶、米歇爾·福柯、西蒙娜·薇依……

06

西方思想大師

(部分圖表)

民主/自由/憲政/人權

主義之爭(主要是社會主義)、西方思想舉要、思想文化譯叢

法律:法學、法理文集、中國法制史、中國法律問題、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國際法、各國法律……社會學:社會學、人類學、性別、中國社會、性別/性學、中國民俗、民族、民俗、心理學、少數民族、兒童教育

金融、貿易、管理、建築、城市、生態、中國經濟史、當代中國經濟、中國農村、土地、農民(國內最早的三農專架)

中國傳統文化:儒學、老莊、孔孟、道教、易學等專架(像這些分類,大部分書店直接與古文混雜一起,很少有如此細分區別開來的,哪怕分類諸子百家也很走心了);中國哲學、國學、諸子百家、中國思想史、中國史學、中國通史、中國邊疆史、中西文明交流

按照朝代分類的歷史:夏—晉、唐—宋、元—明、清/中國皇朝解體與轉型、中國近代國家史、中華民國/中國國民黨、民國抗戰史(中共抗戰入中共史)中共人物、中國(世界)共運史、黨史人物傳

旁邊的書架主題還包括政治學、國際關係、公共管理、全球化、非洲、東亞、朝韓、日本/中日關係、拉美、亞洲、中東、美國(文化/歷史/社會/外交)、蘇聯俄羅斯、英法德、歐洲史、世界文明進程、世界史、西方哲學……

07

科學、藝術、文學

直長廊是萬聖書園最受歡迎拍照長廊。長廊左邊:電影、音樂、舞蹈、設計、藝術、繪畫、書法、攝影;長廊右邊:童書、文化研究、媒介傳播、動植物、生物、醫學、天文、物理、科學。

沿著直長廊右轉進入橫長廊,左手邊書架從戲劇戲曲專架開始,逆時針分別是外國文學經典(該區域擺放著多套外國文學名著叢書競品類,如上海譯文與譯林出版以及人民文學等社出版叢書)、世界名著、日本文學(兩個書架)、諾獎文學(42×7)、各國文學、德國、俄國文學、法國文學、英國文學、美國文學(兩個書架)、紅樓夢專架。

牆外圈:

外國詩歌、中國詩歌、各家散文、現代散文、港臺文學、海豚小書架、現當代中國小說(兩個書架)、名家經典文學、民國文學、溫故、中國文學研究、中國古典文學、中國古典名著。

書架內圈:

外國文學研究、寫作課、美學專架、周氏兄弟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國詩詞……

08

萬聖書園分類體系潛伏在各個書架角落,行內人看門道,行外人看熱鬧,只待有心人發現。

一本書從新書臺到某個區位、再流動到折扣區,一本書要經歷好幾年。

每一本書各在其位,每一個人各就其業,生活如此,書亦如此。

*本文經公眾號「遊子三月三」授權轉發

作者:阿威

相關焦點

  • 讀本屋,一家小書店的經營之道
    店主老廖曾打趣說,經營飲品也算是向市場所做的妥協之一吧,畢竟像豆瓣這種只售書的傳統模式書店能經營得好本身就是神級的存在,外人幾無複製的可能。雖說對市場做了妥協,但讀本屋老廖內心依然秉承「三不賣」:一是雞湯成功學不賣,二是欺世盜名、怙惡不悛的作者的書不賣,三是一切以愚弄思想的書籍堅決不賣。
  • 書單︱2016年最好別錯過的25本關於書和書店的書
    綠茶書情一直秉持選書傳統,每周每月都會選出有主張的書單。臨近年終,各類好書榜將陸續出爐,我也參與多個好書榜評選工作。陸續收到很多出版機構發來他們的年度書目,我以一己之見選出自己心儀的書單,供大家參考選讀,希望能為大家的閱讀提供些許便利。本期精選了2016年出版的關於書和書店的書單25本,這些都是我喜愛的書,按出版時間倒序排列。
  • 全國獨立書店聯合薦書
    原創 出版人都愛看的 出版人雜誌 收錄於話題#書店故事35個時下書單滿天飛,選書變得更簡單也更困難,隨處所見到的推薦書目,能直擊內心的選品已越來越少。《出版人》雜誌邀請全國24家知名書店,以薦書人的身份推薦閱讀。
  • 萬聖老闆娘美國書店遊記之二:獨立書店是一個地方文明的標誌
    店裡只有店主貝西特女士一人,偶爾接個電話,好像有訂書的。蘇裡和貝女士聊著,問東問西。我則四處拍照,各處觀察。當我拿著一隻他們店的杯子要付款時,貝特西堅持要送給我們三隻。和萬聖一樣,她只是用報紙包一下,就遞了過來,沒有任何過度包裝,把每一分錢都用在進書和環境的營造上,比如奢華的書檔。最不可思議的是,那杯子居然made in china!
  • 「網際網路+」來了,獨立書店要不要變雜貨鋪
    論壇以「匯聚精英文化·堅守閱讀空間」為主題,主要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獨立書店代表參加,包括1200bookshop、百草園、半層書店、城市之光、大眾書局、單向街、楓林晚書店、季風書園、萬聖書園、萬象書坊、西西弗書店、先鋒書店、曉風書屋、學而優、言幾又、字裡行間等。這其中,既有早已成為城市文化地標的老牌店,也有開業不到三個月的新生店。
  • 一家開在劇場中的書店,將提供給愛書者們怎樣的想像?
    一家開在劇場中的書店,將提供給愛書者們怎樣的想像?本報製作BGM:海邊 椰樹 落日 與你一家開在劇場中的書店,將提供給愛書者們怎樣的想像?「讓閱讀無處不在,讓藝術觸手可及」,九棵樹藝術書店是一家專業書店,在選書上有其側重,大隱書局總經理何旋介紹道:「我們聚焦藝術主題,側重戲劇、電影、美術、設計、建築等藝術書籍。
  • 他開了家自己瞧不起也沒興趣買書的書店,但第一年就盈利了
    自從半年前在西雅圖開出第一家店,亞馬遜利用大數據分析的店址選擇和選書推薦,將線上積累的用戶評分、評論、推薦系統算盤複製到線下的做法,就引起業內驚嘆鵲起,認為這代表了零售業的未來。 有傳言稱亞馬遜將在未來開出400家實體書店,更讓「傳統書店的末日」這種論調甚囂塵上了。
  • 書店測評|中版書房:有書的理想空間
    可這幾年,出版社又開始了新一輪的開店熱潮,選品不再局限於本社圖書,書店的整體設計裝修和風格定位也完全向市場化的民營書店靠攏,往往集餐飲、文創、讀者活動、圖書銷售於一體。近日,上海中版圖書公司就在位於上海東方虹橋國際創意出版產業基地園區內的東方出版中心底層開了一家叫做「中版書房」的新書店。
  • 豆瓣書店入駐天貓:豆瓣是怎樣文藝售書的?
    原本只是作為參考書籍、電影打分的「工具書」一樣存在的豆瓣近兩年間也如其工作人員所說,多了一些「恰飯」的渠道:商業化的豆瓣周邊商店「豆品」賣一些杯子、手帳等文創產品;知識付費欄目豆瓣時間曾推出戴錦華、白先勇等名家的公開課;出版社們聯合豆瓣書店做新書的「獨家首發」,希望借用豆瓣累積的潛在讀者資源來促進銷售,而最近在天貓開旗艦店也顯示出豆瓣想要做起電商渠道的決心。
  • 網購時代實體書店回暖:書不再是書店的主角
    網上買書,必須先知道名字,輸入搜索。然而讀書的樂趣之一,就在於發現,發現新的未知的好書和作者。這隻有實體書店能實現。一些愛書人會抱怨:網上翻個三五頁,都沒找到自己想買的書,反而是在實體書店,書架上掃一眼,很多本都想看。   徐炯認為,生活就像鐘擺,偏到某一邊,又會偏回來。   經濟剛剛騰飛時,人們喜歡吃吃喝喝。
  • 臺灣特色二手書店 賣的不只有書
    提起臺灣的書店,你會想到24小時不打烊的連鎖書店還是主題鮮明的獨立書店?但無論是論設計、個性還是情懷,它們可能都比不上遍布臺灣的特色二手書店,因為在這些二手書店裡,你更能有一種找回舊時光的感覺。在這裡,你消費的與其說是書籍,毋寧說是老書背後蘊含的時間的味道。由於臺灣的紙質書籍相對比較貴,臺灣的二手書交易比較繁榮。
  • 2020中國書店大會|書店老闆們都在關注哪些書店
    龍挺(弘道書店創始人):值得關注的書店有蔦屋、誠品、方所、西西弗、言幾又、中信書店。這幾所書店在圖書與其他產業的融合方面做得比較好,以藝術為媒介,既能自然過渡,又表明態度;同時書作為主體,把空間打造得很有特色。
  • 噹噹布局紙書電子書實體書店 不只賣書更"賣"閱讀
    圍繞這個目標,陳立均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時,談了噹噹目前在紙書、電子書、實體書店幾方面進行的布局。   噹噹把編輯叫成買手,這個團隊成員基本都是碩士、博士學歷,噹噹要求他們選書要有一定的標準。尤其是童書,不會給自己孩子看的就絕對不選。陳立均所說的原創青年作家培養計劃,主要操作方式是噹噹和出版社結合專家意見、數據分析,共同去篩選培養名單,而噹噹會利用自己的渠道對作家進行推廣,將來還會發起徵文比賽。「總之我們會讓作家有尊嚴的活著,不因為擔心生計而喪失寫作理想。」
  • 禮士會客廳|書店與城市②實體書店的社會功能和城市功能
    商業經營是書店盈利和持續運營的保障,文化傳播是書店經營行為的自然產出。在市場利潤與壓力的雙重作用下,書店運營呈現出極高的文化活動和主動性,從萬聖書園到先鋒書店,從方所到西西弗,書店成為一座又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標、公眾喜愛的休閒消費場所,甚至是大型購物中心的流量入口。可以說,書店雖小,在城市中卻發揮著舉足輕重的文化影響力。
  • 幾何書店書幾何
    綜合書店,除了買書還可以自習,學畫畫、做各種手工,喝點飲料,買買工藝品。總之很適合待一天不出來。裝修也很有特色哦,仿巖石,拱券,處處是心思。書的選品也很不錯,種類多而全,質量也高,不會只賣熱門流行書和教輔書
  • 書賣40萬,書關籠子,書重百斤,這日本書店在上海開張了
    這家位於東京都澀谷區的代官山TSUTAYA蔦屋書店以「T」為元素的外牆面讓人印象深刻,開業不久就被譽為"世界最美20大書店之一"。在電子書瘋狂攻城拔寨的今天,在亞馬遜中國停止了所有紙質圖書銷售的當代,蔦屋逆流而上,單單是在東京門店的每月營業額就達到了上億日元。現在蔦屋書店入駐這近百年歷史的俱樂部了,這是書店目前採用的北入口,一整排連續的拱形玻璃門很有西班牙建築特色。
  • 春天,讓書店「暖」起來(書裡書外)
    「書店還能撐下去嗎?」這些日子,常常會聽到類似的聲音。疫情當前,許多行業遭遇不同程度的衝擊,對於需要線下客流維持營收的實體書店影響尤甚。無論是連鎖品牌的大型書店,還是中小型個體書店,都面臨重重考驗。不少實體書店以書為媒,集合文創產品、咖啡簡餐、鮮花服飾等多種業態,再加上定期舉辦的公益講座、閱讀分享、非遺體驗等各種文化活動,使書店成為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間和文化綜合體。各地政府通過補貼房租、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在政策層面支持、引導實體書店發展壯大。而日漸濃厚的全民閱讀氛圍,也讓更多人意識到書店是營造城市文化氛圍的重要場所,不可或缺。合力之下,我們看到令人欣喜的復甦跡象。
  • 這年頭竟然還有書店靠賣書賺錢?
    「開書店不是一時衝動」張雪健和曹蓉分別畢業於北京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在南京夫子廟附近經營換酒書店之前,他們都在上海的出版公司工作,積累了不少圖書行業經驗,也意識到這個行業並不是大家想像中的夕陽產業。顧客在換酒書店選書。
  • 每年為1200 位顧客提供選書服務,鎮上的書店奇蹟——巖田書店
    創業於1958年,位在北海道砂川市街角的小書店— — 巖田書店,目前第二代的店主,66歲的巖田徹,是從1975年開始幫忙店裡的工作,一直到1990年才正式接手經營。2007 年,某次與高中母校的人聚會時,巖田先生向在場的學長及友人們透露了書店經營的困窘,於是大家討論後提議,每一個人付一萬元給巖田先生,並由他負責為大家挑選適合的書籍後寄送,自此便開始了「萬元選書」的服務。
  • 書店測評 | 奢侈品商圈中新開的Jetlag Books
    日前,微信公號「做書」推送了《關店潮中,在三裡屯開一家「奢侈品」級的書店》一文,為書店愛好者帶來Jetlag Books新店開業的喜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