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純天然、零添加和綠色食品 多數消費者傻傻分不清
中國江蘇網11月11日訊 近些年,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對食品安全也越來越關注。不少商家打起健康牌,標有「純天然,零添加劑,無汙染……」字樣的食品價格要高出普通食品兩三倍,還是有消費者願意高價購買。而記者發現,在南京各大商超也有不少主打「純天然」的食品,市民是否在「純天然」的認識上存在誤區呢?記者進行了走訪調查。
「零添加」醬油價漲6倍
在新街口某大型超市二樓,記者發現不少蜂蜜、醬油,甚至果汁的外包裝上都標明:原料為「純天然」,加工過程為「純天然萃取」。在醬油貨架上,一瓶500ml的普通醬油價格大都在5元上下。同樣是500ml,包裝上有「0%添加」「自然釀造」的醬油價格則高達32.7元,是普通醬油的6倍多。在記者覺得價格太高時,超市員工告訴記者,「該款醬油遵循自然,採用水、非轉基因大豆、小麥等原料進行零添加、純自然地發酵,經過六個月以上釀造而成。價格不算貴,買的人可多了。」
記者還發現同樣是「零添加」醬油,價格差距也相當大。對兒童群體的「零添加」醬油價格只有15元,某品牌醬油包裝上也寫著「6個月純自然釀造」價格為10元。另外,超市內還有標著「純天然」的紫菜、海帶、核桃等產品。
難辨「純天然」和「綠色」
普通食品和標有「純天然」「零添加」「綠色」的食品,你會買哪一種?「當然挑標有『綠色』『天然』字樣的買。」多數市民都這麼回答記者。記者調查時發現,絕大部分市民認為標有「純天然」字樣的產品就是綠色食品。正在挑選醬油的張奶奶告訴記者,「既然包裝上寫了,那肯定就比別的食品要健康一點,貴就貴點兒。」
在調查中,記者發現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標誌認知程度不夠,綠色食品和有機產品的市場影響力尚未凸顯。很多消費者認為「純天然」食品就是綠色食品,甚至比綠色食品更健康。
專家:「純天然」沒有標準
到底「純天然」和綠色食品的區別在哪裡?記者聯繫到南京工業大學食品與輕工學院熊曉輝教授。熊教授告訴記者,「提出『純天然、零添加』的商家對消費者太不負責,這個概念根本沒有意義,對消費者也是忽悠」。熊教授解釋說,綠色食品指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按照特定生產方式生產,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誌商標的無汙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純天然」食品的原料生長環境、生產過程都沒有相關標準。熊教授打了個比方,「發了芽的土豆也是天然食品,長在垃圾堆上的青菜也是天然的。」
「『純天然』純屬商家製造,沒有任何檢驗和認證支持,對於食品安全無實質意義。」近日,國家質檢總局網站上發布了提醒文章,認為自然環境下生長的食品可能對人體更有害。純天然不等於安全。文章指出,許多天然植物本身就具有一定毒性,如我國很多種類的森林蘑菇、野菜、中藥材的毒性都不小。「純天然的就是健康的」這種認識觀念是錯誤的。
認清有機食品、綠色食品標誌
「首先要看清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標誌,認準標誌購買;其次看配料表,零添加的紅薯配料上只寫紅薯。」熊教授不忘給消費者支招兒,幫助大家挑選健康食品。另外,他還建議消費者不要聽信商家宣傳,要相信科學。現在食品添加劑的安全都是經過嚴格測評,食品加入適量添加劑,對營養、衛生、保存都有一定作用,消費者不用「談添色變」。
昨日,江蘇省消費者協會也在官方網站上發表相關文章,提醒消費者在選購食品時,一定要認準有機食品或者綠色食品的標誌。這種政府授權專門機構管理的食品標誌,是一種將技術手段和法律手段有機結合起來的生產組織和管理行為,更具權威性。不要輕信廠家的宣傳,如果對標誌的真實性有疑問,可以向商家求證,銷售者有義務提供標誌證明。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