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真正洞悉學生的教育本質,老師永遠值得銘記

2020-12-12 S姐來了

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德國哲家雅斯貝爾斯

《放牛班的春天》是法國導演克里斯多福·巴拉蒂在2004年的作品是一部口碑頗佳的知名影片。作為導演的長片處女作,本片一上映便獲得大獎無數。

時至今日,也常年在各大電影榜單上名列前茅。電影的故事其實很簡單敘事風格也並不新奇,而之所以有如此成就。

正是因為它擊中了我們人類內心所共有的,最深處的柔軟影片以及其細膩生動的細節刻畫,將略帶搞笑俏皮的元素融入溫情柔和的講述方式,讓其成為一部經典電影。而本片中的故事,也正是這句話最完美的詮釋。

影片導演運用蒙太奇手法,把故事開頭引出跟並轉入了另一個時間點,一下就把觀眾帶到了五十年前故事發生的時間,其中還多次穿插了單獨練習唱法的皮埃爾,將劇情推動了一大步。

之後還是運用蒙太奇系列手法,多次的通過學生們組織起來的合唱團愉悅的唱歌的場景,把學校裡有暴力的校長,到生活灰暗的學生等細節的描寫,所表達出的負面時代背景跟陰暗的氛圍一掃而光。

突出的描寫其中幾個不論好壞但都至關重要的學生,自尊心強又不善表的莫朗傑,膽小怕事但期待著,早已不在的家跟愛的皮埃爾,無論怎麼勸阻教育都不回頭的孟丹,還有開頭對學生毫不留情,但其實對學生很關心的體育老師。

還有就算被學生惡作劇,而傷害也不責備學生的神父,以及莫朗傑的母親跟馬修老師的一次次見面和談話。可見導演在拍攝電影時,對人物神態對話以及鏡頭等細節的把握非常到位。

馬修老師剛到學校時,還是寒風呼嘯的嚴冬,當時的他正處於人生的低谷。而他要面對的,也是一群幾乎被所有人都放棄的學生,也就是所謂的「放牛班」塘底學校。

一群原本不思進取胡作非為的調皮學生,他們被老師和校長視為傳統意義上的壞學生,剛到學校就發生了學生傷人事件。

校長認為對待他們,只有靠蠻力和辱罵,才能壓制主他們的氣焰,他們是一群完全不被寄予任何希望的,在他們身上看不到任何閃光點的,廢柴輕則關禁閉重則打罵是他的教育方式

但不同於校長的咆哮與虐待的管教方式,馬修老師相信通過自己的真誠和努力,善意終究會融化冷漠,每一個表面上搗蛋的孩子,內心也都住著一位聖潔的天使。

作為那個時代的犧牲品,他們倍遭社會的忽視與誤解,但是誰都沒想到他們有朝一日會迎來自己的春天。

馬修老師從不懲罰任何一位學生,初來學校的他被學生們惡作劇的很慘,學生們偷了他的包,把他的樂譜在廁所散開試著唱了起來。

被體育老師發現後,馬修老師謊稱是在組建樂隊沒發生什麼事情,後來學校來了一位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被殘缺的家庭和灰暗的教育打磨的,永遠無法融入集體的學生「孟丹」。他的到來也為馬修老師跟同學們增進關係埋下了伏筆。

孟丹欺負同學,偷東西抽菸,馬修老師都只是私下教訓了他,並沒有告發到校長那,如果面對校長那孟丹只能面對棍棒的虐待。馬修老師發掘了每個孩子們的天賦,真正的組建了合唱團讓每個孩子都能參與進來。

並由一開始來到學校就對他惡作劇的莫朗傑做主唱,合唱團一開始進行得很順利。直到孟丹的一次又一次作惡,不光間接導致了校長解散了合唱團,而他自己也被趕出了學校並懷恨在心。

由於合唱團被校長強迫解散,於是馬修老師就把合唱團轉到了地下發展每天偷偷的宿舍練習,學校的門衛跟體育老師也讓馬修老師改變了對他們的想法,讓他知道他們兩個其實對學都很不錯。

兩人一直在支持者馬修老師的合唱團工作,直到報復學校的孟丹把學校宿舍樓一把火燒了,馬修老師那天正好帶著孩子們休息躲過了這一劫,但他還是被校長開除了。

馬修老師的仁慈和大度,讓學生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愛與包容,馬修老師離開學校前,校長禁止學生們去看他也不讓他去看學生,這讓他倍感失落。

但是學生們從窗口扔出了一架架紙飛機,上面寫滿了告別的言語,馬修老師走遠了,學生們揮舞著的告別的手和歌聲一直都沒停下。

馬修老師來得很匆忙,走的也很匆忙,但是受他的影響每個孩子,都知道了自己還有夢想。

自己不能在這個悲慘的時代背景下,被生活璀璨被灰暗的生活所左右,他讓學生們真正地認識到了,每個人活著都有他所存在的價值跟意義。

於是在這個不同尋常的春天裡,他們最終通過音樂,互相救贖。另外,電影中還有兩點讓人動容。

第一,不要忽視每一位孩子對善惡的分辨能力

進入成人世界後,我們多少都學會了詭辯與偽裝,而那些天真無邪的孩子們,卻還保留著對善惡最公平的標尺。

他們不會忘恩負義,更學不會陽奉陰違,你對他們所有的付出都會得到加倍的償還,給予他們所有的善意,最終也都會得到溫柔的反彈。

第二,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孩子身上的可能性。

莫朗傑第一天見到馬修時,還是一個只會在黑板亂畫的叛逆少年,而五十年以後,他已經成了享譽世界的著名指揮家,能站在華麗的指揮臺上,散發著耀眼的光芒。而這一切奇蹟的發生,便是不放棄的力量。

結語:

《放牛班的春天》講了教育的魅力和它的重要性,而教育這兩個字,本身也是我們一生都無法繞過的主題。孩童時,我們被教育,長大後,我們又要教育子女和後輩。

或許我們可以換位思考一下,當初年幼時,我們希望得到怎樣的關懷?而真的為人父母后,我們又應該秉持著怎樣的育兒觀?對於這個問題,看完電影後,我們應該都會有一些共識。

聲明:內容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放牛班的春天》:教師應始終牢記學生教育的本質
    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震動另一個一棵樹;一個雲推動另一個雲;一個靈魂呼喚另一個靈魂。--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放牛班的春天》是法國導演克里斯多福·巴拉蒂在的作品,這是一部聲譽很好的著名電影。作為導演的第一部電影,這部電影一上映就贏得了無數的大獎。
  • 《放牛班的春天》當有愛心的老師遇到調皮的學生!
    每次看《放牛班的春天》都會感動、溫暖、動情處依然會落淚。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前,讀不好書的小孩,會直接輟學在家放牛,放牛班的意思就是指的由一些成績不好,性格頑劣的小孩組成的班級。 整個故事情節,像徜徉在音海波濤上的一條小船,隨著優美的旋律有節奏地緩緩前行。
  • 《放牛班的春天》:治癒電影背後,是不同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差異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直到至今都是非常出名的一部教育電影,即使這部電影已經上映了15年,而且背景是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裡,劇情對比於現在的電影來說顯得有點老舊,但是其中經典的道理教育意義以及現實問題,是值得我們家長或是教育者需要反思。
  • 深度解析《放牛班的春天》:教育裡需要有愛,每個學生都值得被愛
    這一切,都是因為一位代課老師的到來而改變的。《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溫馨的經典教育影片,它沒有華麗的布景,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有的只是幾個調皮的毛孩子和一個父親般的代課老師馬修。導演構思精巧,將故事緩緩展開給觀眾。它告訴我們:每個孩子都值得被愛。
  • 一部關於問題少年教育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一部關於問題少年教育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回想起讀過的《愛與教育》,暴力能壓制問題,卻永遠解決不了問題。唯有執著的愛,真誠的對待,心與心坦誠的話語,才能溫暖冰冷的靈魂,抹去暴力的塵埃。儘管,影片的結局不是皆大歡喜,馬修被氣急敗壞的校長趕出學校,讓我不禁扼手嘆息,但自始至終,我們看到的是他作為一名教師給學生的是尊嚴與自由。儘管他被解僱,在他的努力下,大多數教師放棄了暴力手段,開始懂得教育的真正含義。學校的操場上,教室裡,曾一度瀰漫著尊嚴與自由的氣息,這對那群曾經無望的「問題少年」來說,是多麼幸運的一件事情。
  • 影史上最偉大的教育電影——評《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是由克裡斯託夫·巴拉蒂執導的一部法國音樂劇情片,本片導演原為音樂家,故事改編自一部1947年的電影,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的不是普通學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棄的野男孩,馬修改變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生命的故事。
  • 放牛班的春天:國內評分最高的音樂教育片
    因為該片主要講述了指揮家嚴梓朗通過「熱血合唱團試驗計劃」讓一群「廢柴學生」在音樂中找回自我的故事,所以很多人將這部電影稱為「港版《放牛班的春天》」!國內外比較優秀的教育片有1987年的《孩子王》、1989年的《死亡詩社》、1997年的《心靈捕手》、1999年的《一個都不能少》、2004年的《放牛班的春天》、2007的《地球上的星星》、2011年的《超脫》……!
  •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與音樂的結合,給學生一個明媚的春天
    音樂可以拉近人們的感情,音樂也可以讓學生變得聰明。如果不是因為朋友的推薦以及電影本身的好評如潮——豆瓣評分高達9.3。單看這部電影的名字,《放牛班的春天》,估計你也和我一樣,點都不想點開來看。這是講一個班的學生放牛的勵志故事?要是這樣想你就錯了。
  • 《放牛班的春天》:一生遇到一個好老師就夠了
    學生遇到的大多數老師都有苦衷,他們也不懂如何和學生溝通,孔子說「有教無類」,可是兩千年也就只出了一個孔子。遇不到完美的老師是常態,可若是遇到一個足夠好的老師,那也足夠幸運了。人無善惡,遇到一個好老師是一生的幸運《放牛班的春天》,這是一部法國電影,這部影片的時代背景是法國的啟蒙運動。一部好的影片總是能給人一些思考,換句話說,好的影片往往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放牛班的春天》自然也不例外。
  • 《放牛班的春天》:人的一生多麼有幸,才能遇到馬修這樣的老師
    而馬修老師最後的成功也是值得慶幸的,他的忍受和溫和努力沒有白費,即使他因此招來的結局被校長趕走,但他已經真正的改變了他的學生,尤其是莫杭治,這個有著天使的面孔和天籟租嗓音的男孩。開篇其實很普通,一位新入職的音樂老師,來到了一個"差生"的班裡,這些孩子自由,不服管,很多故事的標準開頭。
  • 《放牛班的春天》:天籟的歌聲背後,是真誠的愛的教育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國音樂電影,主要講述的是,1949年,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池塘之底」當老師。「池塘之底」是一所特殊的封閉式學校,裡面收養的都是一些「問題兒童」。面對這群被大人們放棄的「壞」孩子,馬修用他的愛和音樂感化了大家,最後也獲得大家的愛。
  • 《放牛班的春天》:從兩種心理學流派的對立,解析孩子的教育方式
    這部電影就是法國音樂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主要講述了一位事業失意但很有才華的馬修老師被分配到一家教養院中作代課老師,而這家教養院是為"問題少年"而設。這些孩子在父母和老師的眼中都是"未來毫無希望"的學生,但馬修老師卻發現了學校校長用非常殘暴、冷漠的高壓手段管制學生,這才是"問題少年"最大的陰影。
  • 以《放牛班的春天》為例,看影片背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啟示
    文/小莉子前段時間,一位朋友給我推薦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影片快結束時,看到馬修老師老師離開的時候,學生們為他折的紙飛機和唱歌送別時,我淚目了。不是因為這部電影精彩的劇情,而是因為學生對馬修老師的愛,讓我為之觸動。唯有真正愛學生的老師,才能收穫孩子的愛。
  • 以《放牛班的春天》為例看電影背後的教育理念和啟示
    前段時間,一位朋友推薦了這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電影快結束的時候,我看到老師和老師走的時候,學生們為他疊起了馬修,唱起了再見,我哭了。不是因為電影的精彩情節,而是因為學生們對老師馬修的愛,這讓我感動。只有真正愛學生的老師才能得到孩子們的愛。這也讓我更加深信:教育也是一門藝術,尊重和愛是它真正的核心。
  • 從「壞小孩」角度解讀,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所傳達的教育理念
    答案就在《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中。電影的社會背景作為排在豆瓣電影Top250的第15位,《放牛班的春天》一直是學生時期必看的一部佳作,豆瓣評分上96萬人打出了9.3的高分。該片於2004年在國內上映之後,該片一直是探討師生話題的重要談資。
  • 《放牛班的春天》:影史又一巔峰之作,你真的看懂了嗎?
    放牛班的春天《放牛班的春天》由克裡斯託夫·巴拉蒂執導的一部法國劇情片,傑拉爾·朱諾、尚-巴堤·莫裡耶、弗朗西斯·貝爾蘭德等人主演,電影主要講述了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 放牛班的春天故事發生在1949年法國鄉村的一所寄宿學校裡,因為校長哈珊以暴力手段教訓學生,導致老師們有樣學樣,也以此方式變相體罰學生。
  • 《放牛班的春天》:遇到好的老師,對問題少年到底有多重要?
    今日推薦:《放牛班的春天》這部以教育為主題的電影,是由法國導演克裡斯託夫·巴拉蒂導演的關於人性與教育的電影。看到馬修遺留的日記,浮現了導師當年教育自己的深刻經歷,講述了名為池塘底教養院裡一群不守規矩的孩子,在音樂啟蒙老師馬修的耐心帶領下,打開學生的心靈窗戶。讓學生脫胎換骨,取得良好教育的影片。在這部影片裡,馬修老師身體力行地告訴人們,最好的教育就是告訴孩子:「你值得」。
  • 放牛班的春天:偉大的教育應該深入人心,拯救靈魂
    幾乎每個人的一輩子都會遇見許多位老師,好的老師可以帶著我們走出困境,為我們指點迷津,而壞的老師卻有可能影響我們的一生,至此陷進曾經的困惑當中,但值得眾多教育者們深思的問題是,什麼樣的教育才算是好的教育?什麼樣的教育才算是深入人心的教育?身為教育者,我們又應當如何實行偉大的教育呢?
  • 《放牛班的春天》豆瓣9.3: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這種對孩子身心的傷害,不僅僅只是特例,而是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這樣的現象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就有體現。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裡,導演通過一群孩子和老師的相處方式,揭示了不同教育方式下形成的差別。最終揭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 三部關於老師和學生的經典電影,什麼是教育
    這三部電影分別是《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詩社》和《超脫》。如果將情感基調看作顏色,這三部是從鮮豔過渡到陰暗。但是三部都給我們傳達了深刻的教育理念。放牛班的平等慈愛,詩社的自由理念,超脫的尊重生命。一。《放牛班的春天》,看過這部電影的朋友肯定不少。主人公馬修用善良和責任將春天帶給了這群被遺落在石塘底的小蛙。我們從中能夠看到那些無論多麼調皮的孩子,無論多麼與世界相對立的孩子,如果給予足夠的關愛和引導,他們也是感受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