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
《放牛班的春天》是法國導演克里斯多福·巴拉蒂在2004年的作品是一部口碑頗佳的知名影片。作為導演的長片處女作,本片一上映便獲得大獎無數。
時至今日,也常年在各大電影榜單上名列前茅。電影的故事其實很簡單敘事風格也並不新奇,而之所以有如此成就。
正是因為它擊中了我們人類內心所共有的,最深處的柔軟影片以及其細膩生動的細節刻畫,將略帶搞笑俏皮的元素融入溫情柔和的講述方式,讓其成為一部經典電影。而本片中的故事,也正是這句話最完美的詮釋。
影片導演運用蒙太奇手法,把故事開頭引出跟並轉入了另一個時間點,一下就把觀眾帶到了五十年前故事發生的時間,其中還多次穿插了單獨練習唱法的皮埃爾,將劇情推動了一大步。
之後還是運用蒙太奇系列手法,多次的通過學生們組織起來的合唱團愉悅的唱歌的場景,把學校裡有暴力的校長,到生活灰暗的學生等細節的描寫,所表達出的負面時代背景跟陰暗的氛圍一掃而光。
突出的描寫其中幾個不論好壞但都至關重要的學生,自尊心強又不善表的莫朗傑,膽小怕事但期待著,早已不在的家跟愛的皮埃爾,無論怎麼勸阻教育都不回頭的孟丹,還有開頭對學生毫不留情,但其實對學生很關心的體育老師。
還有就算被學生惡作劇,而傷害也不責備學生的神父,以及莫朗傑的母親跟馬修老師的一次次見面和談話。可見導演在拍攝電影時,對人物神態對話以及鏡頭等細節的把握非常到位。
馬修老師剛到學校時,還是寒風呼嘯的嚴冬,當時的他正處於人生的低谷。而他要面對的,也是一群幾乎被所有人都放棄的學生,也就是所謂的「放牛班」塘底學校。
一群原本不思進取胡作非為的調皮學生,他們被老師和校長視為傳統意義上的壞學生,剛到學校就發生了學生傷人事件。
校長認為對待他們,只有靠蠻力和辱罵,才能壓制主他們的氣焰,他們是一群完全不被寄予任何希望的,在他們身上看不到任何閃光點的,廢柴輕則關禁閉重則打罵是他的教育方式。
但不同於校長的咆哮與虐待的管教方式,馬修老師相信通過自己的真誠和努力,善意終究會融化冷漠,每一個表面上搗蛋的孩子,內心也都住著一位聖潔的天使。
作為那個時代的犧牲品,他們倍遭社會的忽視與誤解,但是誰都沒想到他們有朝一日會迎來自己的春天。
馬修老師從不懲罰任何一位學生,初來學校的他被學生們惡作劇的很慘,學生們偷了他的包,把他的樂譜在廁所散開試著唱了起來。
被體育老師發現後,馬修老師謊稱是在組建樂隊沒發生什麼事情,後來學校來了一位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被殘缺的家庭和灰暗的教育打磨的,永遠無法融入集體的學生「孟丹」。他的到來也為馬修老師跟同學們增進關係埋下了伏筆。
孟丹欺負同學,偷東西抽菸,馬修老師都只是私下教訓了他,並沒有告發到校長那,如果面對校長那孟丹只能面對棍棒的虐待。馬修老師發掘了每個孩子們的天賦,真正的組建了合唱團讓每個孩子都能參與進來。
並由一開始來到學校就對他惡作劇的莫朗傑做主唱,合唱團一開始進行得很順利。直到孟丹的一次又一次作惡,不光間接導致了校長解散了合唱團,而他自己也被趕出了學校並懷恨在心。
由於合唱團被校長強迫解散,於是馬修老師就把合唱團轉到了地下發展每天偷偷的宿舍練習,學校的門衛跟體育老師也讓馬修老師改變了對他們的想法,讓他知道他們兩個其實對學都很不錯。
兩人一直在支持者馬修老師的合唱團工作,直到報復學校的孟丹把學校宿舍樓一把火燒了,馬修老師那天正好帶著孩子們休息躲過了這一劫,但他還是被校長開除了。
馬修老師的仁慈和大度,讓學生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愛與包容,馬修老師離開學校前,校長禁止學生們去看他也不讓他去看學生,這讓他倍感失落。
但是學生們從窗口扔出了一架架紙飛機,上面寫滿了告別的言語,馬修老師走遠了,學生們揮舞著的告別的手和歌聲一直都沒停下。
馬修老師來得很匆忙,走的也很匆忙,但是受他的影響每個孩子,都知道了自己還有夢想。
自己不能在這個悲慘的時代背景下,被生活璀璨被灰暗的生活所左右,他讓學生們真正地認識到了,每個人活著都有他所存在的價值跟意義。
於是在這個不同尋常的春天裡,他們最終通過音樂,互相救贖。另外,電影中還有兩點讓人動容。
第一,不要忽視每一位孩子對善惡的分辨能力
進入成人世界後,我們多少都學會了詭辯與偽裝,而那些天真無邪的孩子們,卻還保留著對善惡最公平的標尺。
他們不會忘恩負義,更學不會陽奉陰違,你對他們所有的付出都會得到加倍的償還,給予他們所有的善意,最終也都會得到溫柔的反彈。
第二,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孩子身上的可能性。
莫朗傑第一天見到馬修時,還是一個只會在黑板亂畫的叛逆少年,而五十年以後,他已經成了享譽世界的著名指揮家,能站在華麗的指揮臺上,散發著耀眼的光芒。而這一切奇蹟的發生,便是不放棄的力量。
結語:
《放牛班的春天》講了教育的魅力和它的重要性,而教育這兩個字,本身也是我們一生都無法繞過的主題。孩童時,我們被教育,長大後,我們又要教育子女和後輩。
或許我們可以換位思考一下,當初年幼時,我們希望得到怎樣的關懷?而真的為人父母后,我們又應該秉持著怎樣的育兒觀?對於這個問題,看完電影後,我們應該都會有一些共識。
聲明:內容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