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最了解國內的奢侈品消費者?代購!貝恩的奢侈品報告說,2014年中國的奢侈品消費有70%來自於海外購買或者代購。代購市場之大,不僅讓代購們賺到錢,還讓那些出貨量巨大的代購對國內消費者的消費動向了如指掌,哪些品牌好賣了,哪些品牌不行了,都能從他們那兒問到參考答案。
用「風水輪流轉」來形容多變的中國消費市場再合適不過了,除了香奈兒和愛馬仕這兩個常勝將軍之外,幾乎所有的奢侈品或者高檔消費品都會經歷跌宕起伏的周期。兩個星期之前,我跟著西班牙生意規模最大的代購去看貨,探看都有哪些當下的緊俏搶手貨:Fendi的小惡魔系列,Valentino的迷彩鞋,紀梵希的成衣,潘多拉(Pandora)的珠寶……
等一下,潘多拉的珠寶?巧的很,這家珠寶商的義大利區CEO Massimo Basei先生前不久剛剛來博科尼大學講過課,當時我坐在底下聽課的內心獨白是:這一輪始於2008年的漫長的經濟危機真是造就了不少大獲成功的「快時尚」品牌。根據潘多拉的財報,2015年第二季度的銷售額約為5.36億美元,相較上年同期上漲了41.4%;其中,亞太區(不包括澳大利亞市場)的收入上漲了52.5%,原因被解釋為「被中國大陸和香港的積極發展所驅動」。
「快時尚」早就不限於ZARA、H&M所處的服裝領域了;在整個時尚界,ZARA所創造出來快速上新、強調親民價格同時又緊跟潮流的商業模式正在被複製到其他領域,比如珠寶行業。當人們要捂緊錢包、卻抵不住嘗試新鮮玩意兒的慾念時,「快時尚」正好滿足他們的需求。所以,潘多拉將原本每年兩季的上新改成了一年推出7個新系列,這麼做可以增加顧客重複到店購買新品的頻率。
潘多拉珠寶最便宜的單品才200多元人民幣,好一點的材質也能要價3000元以上,但跟那些入門產品標價都接近1萬元的奢侈珠寶品牌卡地亞和寶格麗相比,這樣的價格容易上手多了。「對我們的好多客人來說,花個100歐左右買條手鍊根本算不上什麼。」那位西班牙的大代購是這麼形容潘多拉的,她說的正是那條已經成為潘多拉標誌性產品的、墜有好多小掛件的手鍊產品Charm Bracelet。但Basei認為,潘多拉並沒有試圖從卡地亞、寶格麗那裡爭搶多少市場份額,「我們的競爭對手是像ZARA、絲芙蘭這樣的快時尚。」
這家成立於1982年的丹麥珠寶品牌並不是一直都如此一帆風順的,就在4年前的2011年,潘多拉還曾經遭遇過收入預期下跌30%的窘境,原因是管理層將產品價格調高,試圖向奢侈品靠攏,導致原來的顧客群大量流失。這個舉動看起來像是能調高毛利率,但對這個年輕的、顯然缺乏可以講述的品牌故事和歷史、也並不誕生在傳統奢侈品強國的珠寶品牌來說,卻操之過急,也不合時宜。
潘多拉珠寶和它的北歐同黨H&M一樣,強項在於懂得如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有效整合全球各地的資源。Basei說,潘多拉的珠寶在擅長珠寶設計的義大利完成,然後在人力成本相對較低的泰國生產,然後發往分布在世界各地90多個國家的店鋪。
和奢侈珠寶不同,潘多拉並不強調什麼設計師元素,但既然走的是「快時尚」這條路,品牌的樹立就顯得特別重要。當你在逛街的時候,認不認識一個品牌決定你是否會走入一家商店;而認不認同品牌附加在產品之上的溢價,則決定了你是否會下手購買。當別人問你的衣服是什麼品牌時,你說「ZARA」,或者手上的戒指是什麼品牌,你說「潘多拉」,品牌的希冀是你不僅不覺得掉價,甚至還要有一種挺直腰板,慶幸自己趕上潮流的自豪感。
在廣告做法上,Basei承認說,他們確實從快時尚那兒偷師了做法。他們在廣告中直接陳列商品,並且在上面赤裸裸地標上價格——很熟悉吧?H&M在街頭廣告牌上也是這麼幹的。在門店內,你也感受不到奢侈珠寶店裡那種嚴肅而莊重的氣氛,導購不會穿得西裝革履地接待你,而會讓氣氛儘可能變得輕鬆。
除了廣告之外,通過搭建儘可能多的渠道,也是打造品牌的做法。潘多拉走的第一步就是進入那些已然成熟的多品牌門店,和那些實力過硬的渠道商合作,爭取跟勞力士、卡地亞做上鄰居,確立自己品牌的可信度和地位,渠道一多,就可以至少「混個眼熟」。
在第一階段過後,第二階段就是著力打造專屬於自己的形象門店,在潘多拉,這樣的門店被稱為概念店,公司的財報裡稱,他們要儘量關閉那些沒有品牌標識的門店,而要大力擴張概念店,僅在2015年一年,就要儘可能開出375家新的概念店。在這些概念店裡,潘多拉能有更大的自由度向消費者宣告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品牌。Basei說,在打造店鋪的時候,他們特別注重櫥窗裡的擺設,「超過50%以上的購買決定是站在櫥窗面前做出的,」對於珠寶而言,這樣的衝動消費顯得特別重要。
(Fashion採訪手記 趙軼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