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進校園的文學味道

2020-12-13 中國教育新聞網

十一月的重慶已經有了寒意,但風吹在身上還是柔和的。沙坪垻商圈熱鬧嘈雜,走進地處商業區的重慶一中,喧囂似乎瞬間被高大的黃桷樹、橡樹和銀杏吸了音,寧靜撲面而來。校長唐宏宇指著不遠處一棵枝葉繁茂、樹幹粗壯的植物,說:「那棵黃桷樹已有超百年的歷史了。」作家蘇童仰起頭,輕輕感嘆:「有沒有一棵上點年紀的樹,校園是不一樣的。」

那個周五的下午,蘇童和重慶一中高一的一千多名學生談的題目是:我的文學之路。在另一個禮堂,詩人歐陽江河從機場直接趕來,和高二文科班的學生談詞與物以及詩歌的可能性。第二天是真正的周末,校園裡卻瀰漫著一種雀躍的氣氛,老師、學生,甚至有學生家長,帶著自己珍藏的蘇童小說或歐陽江河的詩集,來討一個籤名,然後,饒有興致地聽由蘇童、歐陽江河、西南大學教授張春泉帶來的題為「構建理想和有效的文學教育」的對談,主持人是該校語文教師周鵬。

    1

蘇童是第一次走進中學講文學,但他對學校、對十幾歲的中學生並不感到陌生,「我也是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而且我也有孩子。」他講自己初中時代文學夢的萌動,講第一次投稿遭到退稿的經歷,講「文革」後蘇州在玄妙觀舉辦的第一次書市,他從書市搶購到的竟是一本《微積分》……他的講述裡夾著點自嘲的幽默,以及對今天的學生的理解,觀眾席中不時響起笑聲和掌聲。

現在,高一女生周雨人回憶起十幾天前初逢蘇童的午後,對作家「深沉而富有磁性的嗓音」仍然印象深刻。那天,她和另外三名同學在臺上向作家提出了自己關心的問題,「蘇童先生算不上一個健談的人,但從他的談吐中感受到強大的思索力。作家是社會的眼睛,透過書頁觀察這雙眼睛遠不如與之對視更直接。」她這樣表達與作家面對面的感受。

蘇童和同學們分享了自己讀和寫的故事,他說,讀和寫不僅貫穿自己的創作生活,對於一些普通的文學愛好者而言也是如此。在與同學們的互動交流中,他把自己定位為「知心爺爺」。

學生:是先讀再寫還是先寫後讀?

蘇童:寫作的基本營養來自閱讀。讀好了才能寫好,讀通了才能寫通。文學和其他藝術門類一樣,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門技藝,同樣適用於「曲不離口,拳不離手」。有的同學說腦子裡有很多想法,寫的時候卻無從下筆,這是文字沒有執行力,我以為問題還是出在讀的不夠。讀寫一定是扣在一起的,讀多了一定對寫有幫助,寫多了又會對讀提出更高的要求,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更豐富。

學生:寫作的素材從哪裡來?如何觀察生活?

蘇童:作家寫作其實就是靠一雙眼睛,在創作中如何導入生活,每個作家有不同的路數,但大體來說,一個好作家都有一雙觀察者的眼睛。同學們三點一線的生活可能束縛了你們觀察的視野,在這種狀況下,首先承認你的生活是一個比較小的舞臺,但是要培養從身邊的人與事去觀察的習慣,比如有寫小說野心的人,現在就可以開始練習人物素描,訓練你描寫人物的能力,同時也是在訓練你那雙觀察者的眼睛。

學生:作為高中生,我們的學業非常繁重,我們如何保持一份靈性?

蘇童:學習負擔重是事實,我也不建議說什麼完全保持自由的身心,但作為一個過來人,一個孩子的家長,我建議你們不要過分耗損內心世界,再苦的學習在我看來都不是苦,因為那隻耗損你的記憶力和思維能力,要把心靈留給自己未來所要選擇的世界。

講座結束前,蘇童貼心地對學生們說,因為你們時間不多,所以要讀點有價值的東西。閱讀是一個來日方長的事情,我希望同學們培養起對文學的敬畏之心,然後看什麼時候自己操作一把,這是非常有意思的。

    2

為了準備和作家的對談,語文學科組負責人周鵬忙活了近半個月,選擇、甄別文本,製作PPT(幻燈片),設計問題。「以前我們都是通過文本認識作家的,現在,他們就坐在我們對面,我想,一定充分利用這個機會,向他們請教一些平時困擾我們老師的難題。」周鵬說。

周鵬:什麼樣的詩歌算好詩?以汪國真《熱愛生命》和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為例。

歐陽江河:汪國真的詩,沒有把最大的想像力和空間視野拓展開,所指和能指之間沒有距離,很多詞根本沒有所指,只有一個漂浮的能指。一堆像詩的好詞拼湊在一起,導致詩歌變成詞彙的遊戲,卻沒有詩意。從詩歌消費的角度說,汪國真是成功的,但這種勵志式詩歌中,文學的可能性、社會的精神,甚至我們的智力都被簡化、被壓縮了。

張春泉:「詩是最精妙的觀感,表現以最精美的語言。」詩歌要解決的是能指和所指之間的張力。

歐陽江河:好詩無論多麼簡單,它會一下子擊中讀詩的人,透過簡單,傳遞簡單性背後的對應。

問:拿到一首詩,如何解讀?以海子《日記》和歐陽江河《手槍》為例。

蘇童:我沒想到,歐陽這首詩是他1983年寫的,非常經典。整首詩寫的是一個拆槍—組裝的過程,讀完了,槍組裝完畢,其實是開向讀者的胸膛,讀者中槍了。在他這首詩中,詞與物在找一個對位,每個對位之間,詩人又延伸出別的意義。

張春泉:《日記》在節奏上很有特色,自然的節奏和豐富的修辭手法結合在一起,形成語意上的配合。《手槍》的隱喻讓人不斷從自己的生活經驗產生聯想,在形式上非常精美。

探討完詩歌,周鵬又在大屏幕上呈現了法國作家哈巴特·霍利的微小說《德軍留下的東西》、卡爾維諾的童話《做起來》,請三位嘉賓解讀,並就讀者在解讀中的自由度和邊界等問題進行討論。

周六的對談本來是面向教師的專場,因為頭一天的兩場講座沒有聽到,這一場除了重慶一中和周邊學校熱愛文學的不同學科教師、部分學生家長,一些高二理科班的學生也來「蹭聽」。

在散場的人群中,「牙套妹」小楊難掩興奮,直言「特別棒!特別棒!」穿紅色衛衣的小個子女生小陳請歐陽江河籤完名,美滋滋的,「我很早就讀過蘇童老師的小說,這次活動了解了歐陽江河老師,我猜他如果寫小說肯定也很好看。」

葉相國是從另外一所學校趕來的老師,活動開始前,他抱著十來本書請蘇童籤名,有近兩年新出版的小說《黃雀記》,大多卻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版的蘇童小說。蘇童指著一本封面磨損的書說:「這個版本的《米》我都沒有了。」葉相國自稱是蘇童的「老粉絲」,會後,他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中感慨:「文學是充滿暖意的,我今天很幸福。」

    3

作家的面孔對校園來說是新鮮的,校園於作家則是記憶和希冀。關於語文和文學教育,蘇童說:「語文是離孩子心靈最近的一個學科,文學教育是一個任重道長的工作。」歐陽江河的理解是,文學結束之後,語文開始,語文永遠沒有結束。

無論怎樣,校園裡都應該有一點文學的味道。以「致力於文學的未來」為目標,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發起了校園寫作計劃,重慶一中是「作家進校園」的第二站。該中心執行主任張清華介紹,校園寫作計劃設想在全國遴選幾十所重視文學教育的學校作為合作夥伴,開展系列活動,希望在作家和學校,尤其是中小學之間搭建橋梁,以文學為契機,助力學校提升人文素養,進而播撒文學種子,發現更多的文學新人。

「文學是人類文明的高峰,是高於生活之上的智性思考,是啟迪人們走向人文精神領域的重要載體。文學對於一個人和一所學校都有非凡的意義。」能邀請重量級作家、詩人來學校,重慶一中校長唐宏宇很是興奮。他認為,作家進校園計劃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在當今這個物質充斥、技術爆炸的時代,文學的式微成為現代人的一大困惑,無論如何,校園應該是文學最堅實的陣地和堡壘。一所學校的建築,應該有文化的浸潤;一所學校的精神,應該有文學的洗禮;一所學校的活動,應該有文化的廣泛介入。

就如蘇童慨嘆一棵經過時間洗禮的樹對校園的意義,文學之於校園也許可以這樣表達:有沒有一點文學氣息,校園是不一樣的。(本報記者 王珺)

《中國教育報》2016年12月02日第4版 

相關焦點

  • 深圳市蒲公英校園 文學研究院成立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段琳筠)4月23日晚,深圳市蒲公英校園文學研究院正式成立,來自省、市及香港等地的作家學者與全市300餘名青少年、家長齊聚在此,共同關注深圳青少年校園文學未來發展。 活動現場,廣東省作家協會原黨組副書記、校園文學委員會主任王俊康表示,深圳市蒲公英校園文學研究院的成立,將會吸引更多優秀的文學教育力量凝聚在一起,有助於全社會共同致力於青少年校園文學的教育和發展。 同時,「深圳國際童話節」獲獎作品及「全國奧林匹克杯現場作文大賽」獲獎作品舉行了頒獎儀式。
  • 旌陽區新中學校:文學大咖進校園,幽幽書香沁心田
    旌陽區新中學校:文學大咖進校園,幽幽書香沁心田 2020年11月16日 08:43:37 來源:四川新聞網 、作文教學專家張炬輝等人來到旌陽區新中學校,為新中學校高點文學社的文學愛好者們帶來了精彩的文學講座,新中學校高點文學社全體成員、熱愛文學的部分師生80餘人參與了此次活動。
  • 關於印發第十一屆「深圳校園十佳文學少年」(中學組)評比活動方案...
    各區(大鵬新區、深汕特別合作區)教育行政部門,市局直屬各中學:  由市教育局、市文聯、深圳特區報社、深圳讀書月組委會辦公室、深圳市閱讀聯合會主辦,深圳青少年報社、特區教育雜誌社、南方教育時報社承辦的「深圳校園十佳文學少年」評比活動已連續成功舉辦了十屆,近年來每一屆參與的人數均超過萬人,贏得了廣大師生的信賴和良好的社會聲譽,已成為我市校園的重點品牌活動
  • 開窗通風,會讓病毒飄進屋子裡?這種做法是好還是壞?答案揭曉
    對於很多人就提出這樣的疑問,就是害怕開窗戶,病毒會飄進家裡。對於這樣的說法你是怎麼看呢?感覺這種說法對嗎?開窗通風,會讓病毒飄進屋子裡?這種做法是好還是壞?答案揭曉對於新冠病毒來說,大家肯定進行補腦了不少知識,它的傳播力度非常大,通過觸摸、空氣中的唾液、近距離接觸都能感染。
  • @文學愛好者,快來報名參加「第十六屆全國青少年冰心文學盛典」!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1年1月15日訊 (記者 曹園芳)文學創新,向上力量。由深圳新聞網、全國青少年冰心文學盛典深圳組委會主辦,博恩國際教育集團承辦的「第十六屆全國青少年冰心文學盛典」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中,深圳市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在校學生,以及教師和文學愛好者,均可以個人或團隊的名義報名參加。
  • 讀者校園版雜誌訂閱
    《讀者校園版》一本為中學生量身打造的文學雜誌,摘選更適合中學生閱讀的精粹內容,和徵文獲獎作品,符合中學生閱讀習慣、適合中學生的閱讀口味,提升作文高分的秘訣。讀者校園版雜誌名稱:《讀者校園版》出版周期:半月刊雜誌頁數:76
  • 校園文學 | 擊球高手 | 作者: 秦博然
    2021-01-03 19:38:35 來源: 大河文學 舉報
  • 利川東城初中文學內刊《芬芳園》發行
    2018年11月18日,利川東城初級中學文學校報《芬芳園》正式發行。《芬芳園》報刊由學校「芬芳園景文學社團組織實施。欄目分為「教師篇」、「學生篇」、「讀書篇「、「校園新聞」、「好文共賞」等。力求通過活波的版面,豐富的欄目,詳實的內容,讓學生獲得知識。點亮學生智慧,提高學生寫作水平,促進學生成長。
  • 《文學的日常》:東方視野下的文學之美
    文學或者小說,在當代人的生活中還有多少份量?答案極可能是——微乎其微。、成長、生死的主題;這也是文學最好的時代,畢竟人終究是人,對繁星夜空的仰望、對詩與遠方的憧憬是骨子裡不變的天性。由優酷視頻、福建海峽衛視聯合出品的人文紀錄片《文學的日常》,正是一檔展現當代作家精神風貌和思考感悟的人文紀錄片。節目總導演王聖志是海峽衛視總監助理,也是美食短紀錄片《早餐中國》的總導演。作為中文系現當代文學專業的碩士,他對作家和文學作品有著獨特且深刻的理解。
  • 第四屆深圳市青少年文學創作大賽結果揭曉
    追夢少年,飛揚青春,文學點亮夢想。12月20日下午,第四屆深圳市青少年文學創作大賽在寶安區西鄉街道海灣中學揭曉,36位深圳校園作家亮出「看家本領」,摘取各個獎項。 深圳市文聯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王國猛、寶安區西鄉街道黨工委委員李金宇以及市、區文聯、作協領導為獲獎學生頒獎。
  • 長沙:未成年人參加校園文學社 文明校園散發詩意芬芳
    小荷文學社在杜家塘中心小學成立,在校園詩歌創作大賽中獲得優勝的孩子們成為第一批社員。  為了讓廣大未成年人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提升學生參與文藝創作的積極性,5月5日上午,校園閱讀節啟動儀式暨小荷文學社成立儀式在嶽麓區杜家塘中心小學舉行。
  • 王文濤:文學早已刻進了生活的點點滴滴
    ,淥水詩社社員,首期文學青年訓練營學員,作品散見於中國詩歌網,中國作家網,北方文學創作中心,作品曾發表在《中國文藝家》《詩汝穎》《贏未來》《事琤文藝》《中學生中英文閱讀》《讀者原創版》《河南科技報》《校園文學》《大學生漢緋詩刊》等刊物。
  • 深圳:每年出版100多部文學書籍
    原標題:每年出版100多部 文學書籍叫響「文學之城」  楊黎光的《園青坊老宅》入圍茅盾獎提名;李蘭妮的《曠野無人》喚起對精神生存和精神健康的關注;《鄧一光文集》、《楊爭光文集》等百餘部文學作品出版;陳詩哥的《風居住的街道》獲中國作協優秀兒童文學獎……近幾年,深圳文學的一份簡歷讓人眼前一亮。
  • 湖州味道|湖州人凌濛初與「二拍」的文學世界(下)
    稿件可發送至963458800@qq.com ,主題請寫上「湖州味道」。湖州味道①|湖州味道②|湖州味道③湖州味道④|湖州味道⑤|湖州味道⑥湖州味道⑦|湖州味道⑧|湖州味道⑨湖州味道⑩全文14722字,閱讀約40分鐘《湖州味道》特邀作者:顧方明投稿郵箱:963458800@qq.com
  • 中國網絡文學的藝術性起源研究和分類
    網絡文學這個「概念」起源於中國網際網路的開端和發展,較為公允的說法,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網絡文學,是蔡智恆於1998年寫的一本都市\言情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目前為止,中國網絡文學進入第21個年頭。但網絡文學的內容傳承,卻始於中國文學序列中,最早的明清通俗小說這個類型文學的範疇。自明清通俗小說開始,到民國豪門家族小說,及至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盛行一時的推理小說、言情小說和武俠小說,這是網絡文學的藝術性起源。
  • 文學作品的「共鳴」
    文學作品的「共鳴」,肯定不是只有少數人才能產生的,不是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有共鳴。優秀的文學作品,是讓多數人產生共鳴,體會文學作品「當事人」的情感。如果只有少數人才能產生共鳴,證明文學作品很失敗。不過我不是要列舉文學作品中的種種讓人感動的描寫,而是提出自己的一點個人偏見。苦難文學,從相對角度上來說,「比較」好寫——加了引號的意思是,是想從另外角度來闡述,而不是說苦難文學真的好寫。像《平凡的世界》雖然技巧和文筆都談不上優秀,但之所以能獲得多數人的認可,我覺得主要的還是在於對「苦難」的「崇拜」。
  • 校園書店說「不」
    校園書店說「不」▲北京語言大學梧桐書坊。京師品閱書店。教育部今年出臺支持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將加強校園實體書店的建設規劃和扶持力度。那麼,校園書店日子究竟過得怎麼樣?記者近日走訪了本市多家校園書店,發現校園書店生存狀況參差不齊,有的固守傳統,有的尋求突破,但無論怎樣,校園書店的轉型期已經到來。 靠教材生存,單一模式不好過教材幾十年來都是校園書店的生命線,但這棵救命稻草如今越來越難以抓牢。
  • 校園故事:盧俊卿記憶裡的味道
    紅薯煮熟了,軟得拿不起來,而且這種紅薯含水量太大,抓起來後往下直滴水,沒有吃出當年的味道,不由得又懷念我的大學校園生活了。我的大學室友盧俊卿愛吃紅薯,我愛紅薯的習慣也是由於他才養成的。在大學裡,我們還保持著上晚自習的習慣,基本上都是到晚上九點半左右。下課後會覺得有點餓,食堂已經關門熄火了,這個時候正是學校西門熱鬧的時候,那裡有小商店、小飯館和各種小商販。
  • 長沙這所學校帶孩子走進文學名著
    他帶領著同學與統治一切的國王、佔有群星的商人,以及從不出門的地理學家進行交談,讓大家感受人大們的世界,又在被希望馴服的狐狸中找到愛的真諦……今日,在長沙市芙蓉區大同第二小學,一場互動式文學兒童劇《小王子的奇妙旅程》首次上演,吸引了近百名師生家長前來觀看。法國法國作家安東尼· 德聖埃克蘇佩裡創作的世界經典童話《小王子》,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童話」。
  • 「兒童文學閱讀書架」落戶瀾滄山區
    近日,由兒童文學作家簡平倡議捐設的「兒童文學閱讀書架」在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東回鎮中心小學正式揭牌,94歲高齡的兒童文學作家、翻譯家任溶溶親筆題寫了「兒童文學閱讀書架」銘牌,同時捐贈了一批自己的著作和譯著。「誰都知道閱讀對於一個孩子,乃至對於一個民族和國家未來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