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寶寶之前,我一直認為叛逆期只有青春期那一期。在大寶2歲那年,他的叛逆期打得我是猝不及防。感受一個乖乖的寶寶突然變成小惡魔,蠻不講理、亂發脾氣,我還以為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現了方式。翻了很多育兒書才知道是寶寶「可怕的2歲」到了。
2歲是寶寶的第一個叛逆期
「可怕的2歲」是兒童心理學上的專業名詞,專門指孩子2歲時的心理變化。進入2歲的孩子,因為自我意識的增強,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並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想要決定或完成一件事。所以,這時候你會發現,孩子不管做什麼都會反駁你的決定。
「不不不」是口頭禪,父母決定的事情下意識拒絕;很喜歡搞破壞;不喜歡大人插手自己的事情,做不好就大發脾氣;情緒不穩定,稍有不順心就哭鬧。
如果你家孩子在1歲半-3歲有以上幾種行為,就是進入了2歲叛逆期。
想搞定2歲的寶寶,對於新手父母來說是一件難於登天的事情。稍有不注意孩子的情緒就會崩潰,哭得家長煩了,動手就是一頓打。結果孩子哭得更兇了,問題也沒有解決,還有可能給孩子造成心理傷害。那麼,寶寶可怕的2歲,父母該怎麼辦呢?
搞定家中小惡魔,善用這4個方法
1、不要命令孩子
與2歲的寶寶相處,最不能做的就是命令孩子。因為孩子的獨立意識增加,他會在每件事上都行使自主權,父母的命令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侵犯了他的自主權。父母命令式的口氣只能換來孩子一句「不不不」。
我們在與孩子說話時可以換一下說話的方式,反著對孩子說。比如想讓孩子刷牙,就對孩子今晚不用刷牙了,孩子肯定會拒絕自己跑去刷牙。一句話可以用多種方式表達,換一種表達方式孩子更容易接受。
2、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意識到自己一個獨立的個體,作為家長我們就要開始詢問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在一件事上有參與感,會讓孩子感受到自我價值,帶來成就感,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有很大幫助。在給孩子選擇的前提下,孩子基本不會拒絕家長的要求。
比如,想要孩子早上起床穿衣服,不要問孩子要不要起床穿衣服,孩子肯定說不要。而是問孩子你想要穿哪件衣服?孩子的注意力就會被哪件衣服吸引,而不是要不要穿衣服。在類似的問題,也可以用選擇的方式讓孩子達到要求。
3、堅定自己的立場
2歲是孩子心理和行為的過渡階段,這時候家長的行為和立場會影響孩子以後的性格。在一些設計原則的問題上,一定要堅定自己的立場。比如孩子要買玩具,事先定好出門不許買玩具,這時家長就要堅定一點,說不買就不能買,不然孩子會一直挑戰你的底線。
4、用故事引導孩子的行為
盧梭說過:講道理是對孩子有害的教育方法之一。
對2歲的孩子講道理,他既聽不進去又不懂,反而會產生厭煩情緒。相比說教的大道理,沒有孩子會拒絕故事。2歲的孩子正是立規矩的時候,我為了管住孩子一些過於沒有規矩的行為,就買了相應的繪本故事。
比如這套《幼兒行為管理》。
圍繞孩子的良好習慣和行為,以貼近孩子生活的主題,用簡潔有趣的故事教孩子道理。
這套繪本故事共有10冊,懂禮貌、洗手、刷牙、挑食、承認錯誤、分享等正對應2歲寶寶的行為。當孩子某一個行為不當時,我就會拿出相應的一冊當作孩子的睡前故事,對照白天孩子發生過的行為,再讓孩子知道錯了。
這樣既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讓孩子明白正確的做法。這套繪本後來幾乎成為孩子的行為規範,有不對的地方我就讓孩子去參照,孩子會按照故事中的主人公對號入座,很少會舊錯再犯,家長們可以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