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村民心靈手巧,將舊毛衣擰成繩子,廢物變成寶
本文素材來自網絡,內容完全原創,歡迎點讚、轉發和關注。
夏日炎炎,隨著氣溫的身高全國都進入了高溫避暑期,河南禹州的一位農民劉大爺在這種天氣下卻製作出來了一個奇怪的工具。這個器具的歷史已經十分悠久了,是以前農村用來打繩的工具,村子裡早已經沒有其他人在用了,只有劉大爺還有這個稀罕的老古董,每年盛夏時節,他都會搬出這個裝置,放在自家的院落的大樹的樹蔭之下,然後叫上幾個年輕的小夥子過來幫忙一起擰上幾根繩子。
繩子在農村是家家戶戶都必備的道具,有著眾多而廣泛的用途,特別是在山區農村,對繩子的需求更是迫切,每個家庭都離不開幾根好繩。劉大爺說,過去都是用自家種的棉麻來擰繩子,但是步驟十分繁瑣,工序也過於複雜,現在已經沒有幾個人會用了,所以現在已經更換了材料,現在各家各戶的多出來和遺棄的毛線和布條成了現在打繩的主要用料。
老奶奶正在準備的毛線就是用來擰繩的,都是從已經不穿了的毛衣上拆下來的,這種毛線雖然是二手的,但是十分的結實耐用,是自家編織毛衣的用料,不但十分堅固,而且不害怕風吹雨打,就算比上現在普及度極高的塑料繩,也在使用壽命上有著巨大的優勢,一條好的繩子能夠用上十幾年甚至更久的時間。舊毛衣都是農村婦女為家人量身製作的,不過現在在市場上買的衣服更加漂亮好看,所以家家戶戶都有很多毛衣被淘汰了,放在家裡也是只能等它發黴,扔了又覺得十分可惜,現在有機會能把這些毛衣重新利用起來,是循環利用的典型例子。
打繩的器具主要分為兩部分,身體上帶有三個手把兒的叫做合車,這三個把兒上分別拴上三根毛線,然後用手使勁地搖合車上的木板,這樣三個手把兒也能跟著一起轉動了,看到這兒不得不敬佩先人們的勤勞與智慧,這古老的工具正是他們智慧的結晶。把毛線拴在手把兒上的時候,還可以配一下幾根不同毛線之間的顏色,這樣擰出來的繩子色彩也很好看。
當三個手把兒上的毛線都各自擰成一股的時候,就要開始進行最後的合繩步驟了,這一步都是由打繩經驗豐富的劉大爺來操作,這是打繩之中最至關重要的一步操作,十分的有講究。在合繩的時候,滑子從上走到下,要注重的是滑子的快慢速度,需要根據各股毛線的合成情況來決定下滑的速度,快了就會導致繩子不夠結實,而慢了就會導致繩子僵硬,柔韌性很差。
現在正是孩子們放暑假的時候,許多小朋友沒有見過這樣的事情,都趕來湊熱鬧,大人們也會手把手地教導孩子如何去操作,希望能夠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可能到街上買一根繩子不需要多少錢,但是這樣能夠把鄉裡鄰居、男女老少都能夠聚集在一起,有說有笑地擰繩子,讓大家都很開心。開心的同時還能夠把家裡的舊物利用起來,十分的環保,是一種一舉兩得的好事。
小編覺得古人的智慧真是太偉大了,在那個生產力落後的年代也能如此富有想像力,製作出如此實用而且歷久彌新的工具,實在值得我們這些現代人敬佩。不知道各位讀者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和小編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