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避免傷害,和孩子進行一些有效的溝通,促進健康和諧的親子關係呢?
1、設身處地
在和孩子交流時,重要的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他們的期待,委屈,感動等等情緒是怎麼被激發起來的。在理解孩子的基礎上和他們交談,更容易取得孩子的信任。
2、平等姿態
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聊天,常常變成讓孩子匯報情況,這樣就把和孩子的關係變成了上下級了。要時刻記得孩子是一個和父母平等的個體,應該用平等的心態去尊重孩子。
我很少會問米粒「在學校怎麼樣?」「學到了什麼?」,而是和他分享我的一天,每次聽我的分享,他也會迫不及待講述自己在學校好玩的事。
我一直認為,孩子願意告訴你的總會告訴你,要是他不願意說的,問了也是白問。何必再讓孩子對你多一份抵制的情緒呢?
3、學會傾聽
很多時候家長只是在說,而忘記了「聽」。其實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傾聽」是第一步。
如果只是單方面命令,告訴孩子該怎麼做,卻極少傾聽孩子的心聲,導致孩子大了和父母之間覺得沒話可說。
尤其是很多爸爸本來就和孩子的接觸時間少,一有時間和孩子聊天了,就開始了「訓話模式」:最近成績怎麼樣啊?考試估計能考多少啊?到最後孩子一言不發,就是不想和你說話。
這樣下去,到了青春期,大部分情況下都會還給你一個叛逆、無法溝通的孩子。
4、及時恰當的回應
在和孩子聊天時,大人要及時給予反應,而且反應必須是真誠的,而不是敷衍的,因為孩子都能感受到。
比如,孩子畫了一幅畫,興高採烈的拿給你看:「媽媽,你看我畫的。」「畫得真棒」,你頭也不抬的回答。孩子感受到了你的敷衍,下次也就不願意分享了。
我一直很認同一個觀點,教育孩子,關係一定是大於教育的,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我們和孩子坦誠相待,認真傾聽他們內心的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接納孩子,孩子就更容易敞開心扉。
我有個朋友,就是一個非常贊的爸爸。
因為平時工作比較忙,和孩子相處的時間不多,為了能和孩子多點交流的時間,他每天早上都步行送孩子上學。
他告訴我,如果開車的話,十分鐘就能到,但步行卻要半小時,足足多出20分鐘和孩子交談的時間。
聽完我特別佩服,有這樣用心的爸爸,孩子也會感到很幸福吧。
有句話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為人父母,也是一次修行,必須足夠用心經營,才能和孩子擁有一段健康和諧的親子關係。
孩子的聲音,需要被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