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稱學生評價「唯成績」傾向突出 中小學教育生態如何營造?

2020-12-16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報告稱學生評價「唯成績」傾向突出, 中小學教育生態如何營造?

  在12月11-13日舉行的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上,一份大規模中小學德育現狀調研報告發布。報告顯示,學校立德樹人的價值理念有待進一步健全,對學生評價的「唯成績」傾向仍然突出。

  據介紹,調研由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德育分會組織開展,調研對象包括來自全國31個省份的100名教育局長、473名中小學校長、超過1萬名班主任、超過14萬名學生和13萬名家長,旨在全面了解我國中小學德育隊伍建設、德育管理、德育實施和德育實效等情況。

  報告負責人、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志勇介紹,報告顯示,學生對學校教育的情感認同度高,整體反映了我國中小學教育積極向上的教育面貌。經常被積極向上的力量感染的學生達到了78.6%。這充分體現了我國中小學教育整體育人環境是健康向上的,是令人滿意的。

  但對「學校評選優秀學生是從哪些方面考慮的」的調研結果顯示,我國基礎教育生態仍需要持續、有效的改善

  家校合作成效顯現

  報告顯示,學生對思政課的認同度高,體現了思政課改革取得的積極成果。調研統計數據顯示,87.04%的小學生和初中生「非常喜歡」「比較喜歡」思政課;77.12%的高中學生「非常喜歡」「比較喜歡」思政課,且在東西部、城鄉上具有一致性。

  廣大教師師德高尚、愛崗敬業,受到中小學家長的高度肯定。對學校教師師德「非常滿意」「比較滿意」的家長佔到91.95%,且在學段、城鄉上具有一致性。

  家校合作育人機制初步健全,家校合作成效顯現。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學校都建立了校級、年級、班級三級家委會。家長對當前家校合作效果滿意度「非常滿意」「比較滿意」的比例達到80.95%,且在東中西、學段、城鄉、學歷維度上具有一致性。

  家校協同如今已成為社會討論的熱點,尤其是家長群的出現方便了家校的溝通,但同時一些老師卻將學生作業變成了家長作業。

  在12月10日的教育部發布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俞偉躍說,「對於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這個問題,教育部的態度是一貫的、堅決的。」

  他介紹,下一步,教育部將主要採取三個方面的舉措,指導地方按照要求切實落實好作業的管理工作

  第一,健全作業布置的機制。比如學校作業的常規管理、年級和班級的統籌、教師試做和面批講解、學生反饋和評估等方面的機制。

  第二,提升作業的質量。主要是在嚴格控制作業總量和時間的基礎上,優化作業的設計,創新作業的形式,強化實踐性的作業,積極探索彈性作業、跨學科的作業。

  「我們也鼓勵各地系統化設計一整套符合學生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要求和學科特點的基礎性作業。」俞偉躍說。

  第三,加強日常監管。對於違反有關規定,特別是布置懲罰性作業、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等明令禁止的行為,發現一起,嚴處一起,切實建立起有利於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良好教育生態。

  「但是,不給家長布置作業,並不意味著家長把孩子交給學校就沒有教育的責任了,家長也要在家裡引導培養孩子養成自主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跟學校密切配合,形成育人的合力。」他說。

  「三低」教育生態

  報告還顯示,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有待加強,德育隊伍穩定性和思政課教師隊伍專業性有待提升。調研發現,兼職思政課教師比例佔到40%,其中小學兼職比例高達80.59%,初中兼職比例為10.34%,思政課教師隊伍特別是小學階段教師專業化亟待提升。

  全員育人理念尚待提高,全員育人機制有待加強。大部分非思政課教師雖然認同學科育人理念,但很難做到的仍佔有一定比例。學校全員育人導師制初步建立,57.15%的教師選擇「已經在實施」,25.24%的教師選擇「正在嘗試」,但東中西推進不均衡,中部仍有21.63%的教師選擇了「沒有」。

  學校立德樹人的價值理念有待進一步健全,對學生評價的「唯成績」傾向仍然突出。在對「學校評選優秀學生是從哪些方面考慮的」的回答中,選擇「體育運動」、「熱心公益」、「熱愛勞動」、「科研創新」的比例都不高,分別只有15%、21.06%、13.88%、2.46%。

  「當前教育的主題之一就是要『破五唯』,它指向了對教育生態的改善,因為『五唯』的弊端由來已久,絕對不是一個單一的措施可以解決的。」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楊東平在年會上說。

  他介紹,有研究顯示,平均每名中國學生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三,一共需要上13000節課,而有的國外發達國家,每個學生平均只上5800節課。「為什麼我們增加一倍的時間還學不完了?增加的內容是必要的嗎?」

  「如果學習更簡單一些,更容易一些,更有效率一些,和每個人的發展、成長結合得更緊密一些,整個教育生態可能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學習就不會那麼痛苦了。」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說。

  朱永新認為,在未來的課程改革中應該要進行學科整合。「不能學那麼多課程,現在是什麼流行,什麼課程就進學校,比如人工智慧進學校、編程進學校等。學生應該學什麼,這是一個應該認真研究的問題。」

  以科學類課程為例,朱永新認為應該推出大科學課程。「中學的科學類課程根據不同學科分得很精細,這樣的目的是為了培養未來各個領域的人才。其實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需要的是基本的整體知識,需要的是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而不是某一個學科的具體知識,某一個學科的知識應該是個人的選修課。」

  楊東平介紹,各地正在進行一些探索,改善對學生單一的分數評價,形成具有結構意義的全面評價。比如有地方提出結構性質量評價,將公辦和民辦教育、城區教育和農村教育、貧寒家庭子女和富裕家庭子女發展的均衡問題都納入教育評價。

  他認為,教育生態的改善,最終要形成低競爭、低評價、低管控的「三低」教育生態。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責任編輯:DF524)

相關焦點

  • 中小學教育評價改革推進 綠色評價代替唯分數論
    中小學教育評價改革推進 綠色評價代替唯分數論   中新社北京6月18日電 (記者 馬海燕)為扭轉長期以來單純以學生學業考試成績和學校升學率評價中小學教育質量的傾向,中國教育部18日宣布將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用一套新的「綠色評價」代替原先的「唯分數論」。
  • 破解「唯分數」「唯升學」新時代教育評價如何改革?
    上海師範大學副校長李曄教授在致辭中表示,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和辦學導向,希望與會專家共同研討高等學校、中小學、職業院校的評價與治理問題,深入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推進新時代教育評價和學校治理改革。
  • 如何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教育部11問答詳解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就深化教育評價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特別是在2018年9月10日全國教育大會上進行了集中論述,明確提出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強調有什麼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麼樣的辦學導向;要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對學校、教師、學生、教育工作的評價體系要改,堅決改變簡單以考分排名評老師
  • 教育部:啟動中小學綠色評價 不惟成績升學作標準
    這一評價將改變以往用考試成績評價學校的做法,學生的睡眠時間、補課時間等將被納入調查,學業負擔過重,將影響學校的評估成績。  評估學校教育質量不再惟分數  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教育陷入怪圈,單純以學生考試成績和學校升學率評價教育質量,導致出現重分數輕素質、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等突出問題。
  • 如何破解「唯分數」「唯升學」?上師大論壇探討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頒布實施的大背景下,該論壇的舉辦旨在系統推進教育評價改革、改進現代學校治理。浙江大學劉海峰教授在題為「改革教育評價促進人才成長」的演講中指出,「堅決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傾向」是《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重要內容;高考改革是教育改革中最複雜、最重要、影響面最廣的問題,「破五唯」中的「唯分數」「唯升學」與高考改革息息相關。
  • 以教育評價釋放學校發展活力
    同屬於義務教育段的小學教育與初中教育本身有差異,評價重點在於關注小學生和初中生不同的身心發展特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保障學生平等權益、引領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育教學水平、營造和諧育人環境、建設現代學校制度以及減輕學業負擔等情況。
  • 指導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綱領性文件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教育評價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特別是在2018年9月10日全國教育大會上進行了集中論述,明確提出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強調要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對學校、教師、學生、教育工作的評價體系要改,堅決改變簡單以考分排名評老師、以考試成績評學生、以升學率評學校的導向和做法
  • 綠色評價體系為中小學教育「全面體檢」
    綠色評價體系為中小學教育「全面體檢」   今年,浙江將全面實施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
  • 關注|對外經貿大學專題學習《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 合肥正制定中小學綠色指標評價體系 唯分數論成歷史
    合肥正制定中小學綠色指標評價體系 唯分數論成歷史   在不久的將來,學校課堂上,「唯分數論」或將成為歷史!日前,合肥市人大常委會專題調研教育問題,記者了解到,市教育局正在研究制定合肥版的「中小學綠色指標評價」體系,下一步,將在全市探索符合本市中小學生的評價方式。
  • 創先發布中小學評價綠色指標 上海評價學生不再只看分數
    中小學評價十大指數   ◆ 學生學業水平指數  ◆ 學生學習動力指數  ◆ 學生學業負擔指數  ◆ 師生關係指數  ◆ 教師教學方式指數  ◆ 校長課程領導力指數  ◆ 學生社會經濟背景對學業成績的影響指數
  • 合肥中小學教育不再「唯分數論」
    今後,「唯分數論」或將退出合肥歷史舞臺,而是換成「優秀、良好+老師點評」這樣的等級評價。11月26日,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實驗暨學校品質提升經驗交流會在合肥召開,市教育局透露,合肥版「中小學綠色指標評價」已取得實質進展,將於12月底前完成論證工作。
  • 「唯分數」時代該如何終結
    祁門縣胥嶺學校的孫祁崗認為,其根源在於:一方面,當下無論是中考和高考選拔機制還是政府對教育部門的評價、學校對教師的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還是處在以「分數」作為主要評價標準的現狀。毫無疑問,教育評價具有指揮棒的作用,以考試和分數作為評價的主要手段和依據必然會導致「唯分數」傾向。
  • 「破」「立」結合 打造新時代教育評價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然存在許多薄弱環節,其中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教育的功利化和短視傾向仍然嚴重。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總體方案》提出,要從黨中央關心、群眾關切、社會關注的問題入手,破立並舉,推進教育評價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突破。
  • 教育評價需要一場刀刃向內的改革
    為此,各地應建立分類評價機制,對辦學條件和辦學業績進行分類考核。其中,對辦學業績考核要結合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課程建設、教學改革、教師專業發展等情況,構建核心指標體系,實施專家線上與線下評議機制,並建立考核結果與校長職務調整相掛鈎機制。三是改革教師評價機制。教師評價應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突出教學實績和學生業績評價。
  • 撫州高新區召開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報告反饋會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客戶端撫州訊 通訊員劉牡琴報導:為積極推進國家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實驗區建設,根據市教體局統一部署,4月26日上午,撫州高新區社會事業局在金巢實驗學校召開全區2018-2019年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報告反饋會,市教體局教育質量監測組相關成員及區社會事業局副局長許紅出席會議。
  • 日本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計入中考總分轉動教育「指揮棒」
    隨著新學習指導要領的實施,學生學習狀況綜合評價作為日本中小學校改善學習指導、有效組織教育活動的重要依據,同時也成為新學習指導要領基本理念下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的根本措施。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提出了中小學生學習評價的基本方針以及具體標準和評價措施,要求配合新學習指導要領的實施,使學習評價在課程管理過程中發揮核心作用,在推進主體性、對話性、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 專家解讀《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
    《總體方案》從黨中央關心、群眾關切、社會關注的問題入手,破立並舉,推進教育評價關鍵領域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文件有哪些新亮點,下一步如何貫徹落實?多位專家從不同角度提供了分析與思考。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總體方案》明確,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
  • 「龍頭之戰」打響,「教育湘軍」如何破立並舉立德樹人?
    但是,曾幾何時,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讓教育多了幾多功利色彩,讓好老師「漸行漸遠」。不破不立,破立並舉。日前,湖南省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秘書組、省教育廳組織召開學習宣傳貫徹《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專題培訓班,聚焦教育評價改革這場事關全局的「龍頭之戰」,吹響「教育湘軍」立德樹人集結號。
  • 教育部推行中小學「綠色評價體系」
    本報訊(記者李莉)今天上午,教育部正式啟動「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此後教育部將在全國推行中小學「綠色評價指標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部表示,將同時深化課程改革和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興趣特長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