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報告稱學生評價「唯成績」傾向突出, 中小學教育生態如何營造?
在12月11-13日舉行的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上,一份大規模中小學德育現狀調研報告發布。報告顯示,學校立德樹人的價值理念有待進一步健全,對學生評價的「唯成績」傾向仍然突出。
據介紹,調研由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德育分會組織開展,調研對象包括來自全國31個省份的100名教育局長、473名中小學校長、超過1萬名班主任、超過14萬名學生和13萬名家長,旨在全面了解我國中小學德育隊伍建設、德育管理、德育實施和德育實效等情況。
報告負責人、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志勇介紹,報告顯示,學生對學校教育的情感認同度高,整體反映了我國中小學教育積極向上的教育面貌。經常被積極向上的力量感染的學生達到了78.6%。這充分體現了我國中小學教育整體育人環境是健康向上的,是令人滿意的。
但對「學校評選優秀學生是從哪些方面考慮的」的調研結果顯示,我國基礎教育生態仍需要持續、有效的改善。
家校合作成效顯現
報告顯示,學生對思政課的認同度高,體現了思政課改革取得的積極成果。調研統計數據顯示,87.04%的小學生和初中生「非常喜歡」「比較喜歡」思政課;77.12%的高中學生「非常喜歡」「比較喜歡」思政課,且在東西部、城鄉上具有一致性。
廣大教師師德高尚、愛崗敬業,受到中小學家長的高度肯定。對學校教師師德「非常滿意」「比較滿意」的家長佔到91.95%,且在學段、城鄉上具有一致性。
家校合作育人機制初步健全,家校合作成效顯現。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學校都建立了校級、年級、班級三級家委會。家長對當前家校合作效果滿意度「非常滿意」「比較滿意」的比例達到80.95%,且在東中西、學段、城鄉、學歷維度上具有一致性。
家校協同如今已成為社會討論的熱點,尤其是家長群的出現方便了家校的溝通,但同時一些老師卻將學生作業變成了家長作業。
在12月10日的教育部發布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俞偉躍說,「對於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這個問題,教育部的態度是一貫的、堅決的。」
他介紹,下一步,教育部將主要採取三個方面的舉措,指導地方按照要求切實落實好作業的管理工作。
第一,健全作業布置的機制。比如學校作業的常規管理、年級和班級的統籌、教師試做和面批講解、學生反饋和評估等方面的機制。
第二,提升作業的質量。主要是在嚴格控制作業總量和時間的基礎上,優化作業的設計,創新作業的形式,強化實踐性的作業,積極探索彈性作業、跨學科的作業。
「我們也鼓勵各地系統化設計一整套符合學生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要求和學科特點的基礎性作業。」俞偉躍說。
第三,加強日常監管。對於違反有關規定,特別是布置懲罰性作業、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等明令禁止的行為,發現一起,嚴處一起,切實建立起有利於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良好教育生態。
「但是,不給家長布置作業,並不意味著家長把孩子交給學校就沒有教育的責任了,家長也要在家裡引導培養孩子養成自主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跟學校密切配合,形成育人的合力。」他說。
「三低」教育生態
報告還顯示,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有待加強,德育隊伍穩定性和思政課教師隊伍專業性有待提升。調研發現,兼職思政課教師比例佔到40%,其中小學兼職比例高達80.59%,初中兼職比例為10.34%,思政課教師隊伍特別是小學階段教師專業化亟待提升。
全員育人理念尚待提高,全員育人機制有待加強。大部分非思政課教師雖然認同學科育人理念,但很難做到的仍佔有一定比例。學校全員育人導師制初步建立,57.15%的教師選擇「已經在實施」,25.24%的教師選擇「正在嘗試」,但東中西推進不均衡,中部仍有21.63%的教師選擇了「沒有」。
學校立德樹人的價值理念有待進一步健全,對學生評價的「唯成績」傾向仍然突出。在對「學校評選優秀學生是從哪些方面考慮的」的回答中,選擇「體育運動」、「熱心公益」、「熱愛勞動」、「科研創新」的比例都不高,分別只有15%、21.06%、13.88%、2.46%。
「當前教育的主題之一就是要『破五唯』,它指向了對教育生態的改善,因為『五唯』的弊端由來已久,絕對不是一個單一的措施可以解決的。」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楊東平在年會上說。
他介紹,有研究顯示,平均每名中國學生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三,一共需要上13000節課,而有的國外發達國家,每個學生平均只上5800節課。「為什麼我們增加一倍的時間還學不完了?增加的內容是必要的嗎?」
「如果學習更簡單一些,更容易一些,更有效率一些,和每個人的發展、成長結合得更緊密一些,整個教育生態可能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學習就不會那麼痛苦了。」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說。
朱永新認為,在未來的課程改革中應該要進行學科整合。「不能學那麼多課程,現在是什麼流行,什麼課程就進學校,比如人工智慧進學校、編程進學校等。學生應該學什麼,這是一個應該認真研究的問題。」
以科學類課程為例,朱永新認為應該推出大科學課程。「中學的科學類課程根據不同學科分得很精細,這樣的目的是為了培養未來各個領域的人才。其實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需要的是基本的整體知識,需要的是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而不是某一個學科的具體知識,某一個學科的知識應該是個人的選修課。」
楊東平介紹,各地正在進行一些探索,改善對學生單一的分數評價,形成具有結構意義的全面評價。比如有地方提出結構性質量評價,將公辦和民辦教育、城區教育和農村教育、貧寒家庭子女和富裕家庭子女發展的均衡問題都納入教育評價。
他認為,教育生態的改善,最終要形成低競爭、低評價、低管控的「三低」教育生態。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責任編輯:DF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