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楊金祝
今年是施麗麗從臺灣來成都的第20個年頭,這些年她一直從事咖啡相關的工作。因為咖啡,她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對成都這座城市有更深入的認識。如今,她是一名資深咖啡師,經常在咖啡相關的比賽中擔任評委。
和施麗麗一樣,林秀珍也是從臺灣來到成都。作為一名資深飾品設計師 ,林秀珍被四川多彩的文化資源吸引,這也為她的文創創作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
資深飾品設計師林秀珍
如今,她們有了同一個身份——「少年老城」業師。9月18日,由四川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指導的「少年老城·青年創生——海峽兩岸青年創生工作營」啟動儀式暨「華燦少年」城市微更新論壇在成都舉辦。
據悉,「少年老城·青年創生——海峽兩岸青年創生工作營」由已連續舉辦兩年的「少年老城」海峽兩岸高校暑期青年設計工作營發展而來,旨在以「兩岸青年創生推動城市微更新」為目標,推動海峽兩岸青年交流合作、互動共融。
啟動儀式上,「少年老城」項目與合作高校、社區及企業代表籤署合作協議。未來,項目致力於將兩岸業界導師資源及高校青年力量導入社區營造及地方創生中,形成青年創生的產業聚合平臺,推動兩岸城市創意設計和社區營造交流合作。
交流合作
共同營造社區生活場景
今年的活動如期而至,都有哪些亮點呢?記者了解到,今年的創生工作營延續以「兩岸青年創生推動城市微更新」的目標,將原暑期舉辦的工作營延展成為年度項目制工作營,攜手四川師範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臺灣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等兩岸18所高校,深度介入到成華區跳蹬河街道杉板橋社區、成華區府青路街道桃源社區、武侯區機投橋街道潮音社區、武侯區金花橋街道金花社區、幸福公社中國福村(大邑縣青霞街道分水社區)、天府心意糖糖捌號(青羊區汪家拐街道文翁社區)等社區營造、地方創生項目中。
「臺灣和成都都是讓人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兩地人民共同來營造社區生活場景是非常讓人期待。」少年老城項目技術總監李承翰介紹,在這個過程中,兩岸青年可以通過這個機會創造出不一樣精彩的社創業態。
臺灣青年陳品惇已連續三年參加「少年老城」項目,通過一個個項目,讓他對成都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喜歡上成都的火鍋。對於今年的活動,他期待發揮自己在臺灣學習建築設計專業特長,深入融入成都社區營造,見證這座城市街頭巷尾的改變。
嘉賓共同澆灌「少年老城-青年創生」樹
展演互動
兩岸專家經驗分享
活動中,由「少年老城」兩岸業師團隊傾情打造的「場景式啟動儀式」很是吸引眼球。作為「少年老城」臺灣業師團隊之一,施麗麗帶來了以臺灣頂級咖啡豆為原料的手衝咖啡,「現在我主要從事『咖啡培訓教室』等項目,希望透過這次展示和『少年老城』項目平臺,能幫助更多兩岸青年就業、創業」。 活動還播放了「少年老城」業師、臺灣新銳導演李志祥帶領兩岸青年學子拍攝的「百憶東郊」項目先導片——《不一樣的東郊記憶》,未來一年項目將邀請100位兩岸青年,聚焦居住在東郊社區的100位人物,製作紀實微電影。此外,臺灣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孔憲法教授、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郭崇志教授等11位臺灣嘉賓通過視頻對活動表示祝賀。
四川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副會長袁明對工作營開營表示祝賀,他說,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蹟,文化古蹟、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力的最重要體現,「要把城市的改造更新與保護歷史文化,保存歷史遺蹟有機的結合起來,要讓人們留住城市的記憶」。他還與大家分享了自己對城市微更新的觀點:「只有實現城市故事化、生活化、科技化和旅遊化,才能創造出真正的城市IP」。
當天下午,兩岸專家學者還就「青年」如何「創生」進行了圓桌對話。在9月19日將舉行的「華燦少年」城市微更新論壇上,兩岸專家學者還將分享各自在城市更新、社區營造方面的觀點和看法,介紹成功案例,並就城市更新之「微」為議題進行深入探討,對以兩岸青年力量共同構建「青年創生共同體」進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