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奇妙仙子
北美電影市場上,製片廠們處境各不相同,華納兄弟因混搭發行鬧得不可開交,而米高梅卻有可能無法順利等來疫情結束後的春天。
外媒報導,近日好萊塢傳統電影公司之一米高梅正在尋求出售,知情人士表示,米高梅已經接洽了投資銀行摩根史坦利與LionTree LLC,開始正式出售程序,根據私股和債務進行估計,這家公司的市值約在55億美元,長期負債約23億美元。
這並不是米高梅第一次尋求買家,2010年由於電影業務經營不善和40億美元的債務壓力,米高梅申請破產,這時米高梅也曾公開尋求買家收購,但因為售價過高乏人問津。而此時索尼還是米高梅的股東之一,持有其20%的股份。
在申請破產後,雖然米高梅陸續推出了《霍比特人》系列、《007》新系列等電影,但是米高梅尋求買家的舉動一直沒有停止,然而好萊塢電影公司們無意接盤,2019年米高梅公司宣布全面重組,索尼更是將所持20%股權全數轉予了華納媒體。
而今年米高梅的這次「求賣」更加引人注目的原因,一方面是疫情衝擊下,北美電影產業十分動蕩,各大製片廠與院線、流媒體針鋒相對,米高梅的賣身行為仿佛是疫情衝垮傳統製片廠的一個具象顯現。
另一方面,米高梅頭部IP《007:無暇赴死》受疫情影響幾次延檔,但是至今沒有傳出具體的買家,公眾頗為關注。同時此次尋求買主,米高梅將希望放在了好萊塢之外,希望能引起海外傳媒公司、私募投資者和空殼公司等的興趣,而亞馬遜、蘋果公司兩家網際網路巨頭被認為是潛在買家。
米高梅的這次「賣身」似乎冥冥之中預示著北美電影產業未來的走向,傳統製片廠們格局一再變動,網際網路流媒體已經站上了歷史舞臺。
4000+電影版權的米高梅,會成為第一個倒在疫情面前的巨頭嗎?
2010年米高梅宣布破產時,影迷們紛紛懷念那隻叫利奧的獅子(米高梅的經典商標是一頭獅子張嘴咆哮的樣子),沒有想到這隻獅子會走向沒落,而今天米高梅傳出賣身新聞,媒體同樣以悲傷的口吻描述:如果米高梅尋求到合適的買主,那麼它或許是疫情期間第一家「倒下」的巨頭。
巨頭的傾塌總是叫人惆悵的,何況米高梅從20世紀初成立到如今,近百年的歷史,踩過默片時代的尾巴、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混亂的局面裡成為好萊塢電影產業全球化進程裡的一支奇兵,是上世紀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好萊塢最大的電影霸主,它身上濃縮著好萊塢電影崛起的歷史。
對於影迷而言,米高梅是發起和推動了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和奧斯卡獎的關鍵性公司,貢獻了《亂世佳人》《綠野仙蹤》《魂斷藍橋》《雨中曲》《007》系列等駐紮影史的經典作品,而即便是完全不了解全球電影產業的人,也會因為《貓和老鼠》而對那隻咆哮的獅子倍感親切。
而現在,歷史地位與作品沉澱也變成了米高梅最有價值的地方。從1924年米高梅正式成立至今,公司積累了大量優質影片版權。據了解,20世紀三十年代鼎盛時期的米高梅,每年生產影片達到40-50部,匯集了好萊塢一線導演與影星。
2005年索尼牽頭財團花費48億美元併購米高梅之時,資料顯示,米高梅影視資料庫裡擁有4100部電影和過萬部電視劇版權,而這些經典影片和劇集版權對於任何一家好萊塢公司而言都是一筆寶藏。
彼時有媒體報導,索尼獲得米高梅的版權資料庫之後,幾乎掌握了美國電影市場50%的電影版權,在電視劇領域也有了重新整合的資本。
這筆寶藏到如今只會更加巨大,雖然米高梅電影產量與質量的黃金時期已經過去了,但是旗下《007》系列、《霍比特人》系列、《終結者》系列、《洛奇》、《沉默的羔羊》、《使女的故事》等依舊是電影市場的頭部IP資源,這對於各類急於擴充內容的流媒體平臺而言,是一個不小的誘惑。
據統計,截至2015年《007:幽靈黨》上映,《007》系列已經包含了24部電影,所有電影的總計票房達到近60億美元,在所有的系列電影中名列第3位,僅次於《哈利·波特》系列和漫威電影宇宙系列。
今年米高梅為了儘快收回電影成本,欲出售《007:無暇赴死》版權,將電影轉網放映。媒體報導,《007:無暇赴死》淨成本已經達到3億美元,其中6600萬投入宣傳。米高梅高層對電影的院線票房預期為10億美元,對電影流媒體版權預期的售價範圍為6億美元-8.5億美元。顯然,米高梅對於《007》系列IP有著一定的信心,而信心轉化成售價,對於流媒體平臺而言並不是一個小數目。
此前派拉蒙電影《芝加哥七君子審判》轉向Netflix,售價為5600萬美元,喜劇電影《愛情鳥的自救》售價為2000萬,哥倫比亞影業電影《灰獵犬號》轉向Apple TV+,售價為7000萬美元。雖然《007》系列為頭部IP,但是有流媒體平臺表示,他們的花費不會超過4億美元。
而從米高梅對《007》系列的態度,就能感受到它對於自身售價的預期也不會太低。雖然資本市場對於米高梅的市值估計是55億美元,但是早在疫情爆發之前,米高梅欲將自身賣給其他製片廠或者流媒體平臺的消息就甚囂塵上,而有業內人士表示,當時米高梅大股東安克雷奇資本集團(Anchorage Capital Group)的主席兼CEO凱文·烏裡奇(Kevin Ulrich)希望公司能以80億美元以上的價格出售。
製片廠、流媒體與院線混戰,誰會擁抱米高梅?
觀察好萊塢製片廠們近幾年的布局,或許不難理解米高梅為什麼會到如今的處境。這一方面與電影市場產出回報有關,一方面則是取決於製片廠們是否踩中了時代前進的鼓點。
傳統製片廠中最優秀的選手或許是迪士尼。在疫情爆發前及時上線了流媒體平臺Disney+,並趁著疫情迅速收割了一波線上紅利。數據顯示,截至12月初,Disney+平臺訂閱用戶達到8680萬,成為海外市場上繼Netflix之後最具存在感的流媒體平臺。
而Disney+的及時上線,讓迪士尼在疫情衝擊下有了一把保護傘。在線下主題樂園、衍生周邊與院線電影業務受到嚴重衝擊的情況下,流媒體平臺讓迪士尼保證了一定的內容輸出,並持續收割用戶流量。今年Disney+陸續上線了《星球大戰8》《冰雪奇緣2》等IP電影,《漢密爾頓》《曼達洛人2》等爆款音樂劇、IP衍生劇。
更重要的是,流媒體業務的崛起,讓迪士尼在院線面前有了議價權,電影放映多了線上渠道,製片廠不用苦苦等待影院開門,也不需要在票房市場尚未復甦之前花費過多的電影發行宣發成本。
今年原本預計院線上映的真人版《花木蘭》也轉向流媒體,雖然迪士尼並未對外公布具體的用戶數據,但據分析公司7Park Data提供的數據表示,截止到9月12日,所有訂閱Disney+的美國家庭中,有近29%的家庭購買了《花木蘭》電影(售價30美元)。而聖誕檔皮克斯的動畫新作《心靈奇旅》也將登陸Disney+。
華納兄弟在頭部大片《信條》失利之後,也開始擁抱流媒體。不管是將《神奇女俠1984》轉向旗下流媒體平臺HBO MAX,還是宣布2021年公司17部電影將實現院線與流媒體同步發行,採取混搭發行,這都是華納兄弟對傳統院線發行進行了一次顛覆。
而這場顛覆幾乎引起了北美電影行業上下遊各方的爭議,華納兄弟的合作方之一傳奇影業,與華納兄弟合作的《哥斯拉大戰金剛》《沙丘》,按照計劃也將登陸流媒體發行,而傳奇影業事先並沒有收到通知,這引起了傳奇影業的不滿。
同時其它混搭發行的電影項目也陸續有合作方發難,主演《國王理察》的威爾·史密斯明確將院線獨播寫進合同,驚悚片《蛛絲馬跡》的主演明星丹澤爾·華盛頓、拉米·馬雷克、傑瑞德·萊託也對華納兄弟的發行模式表示不配合。
而院線方對於目前混亂的發行模式雖然默默承受,但是不滿之意已經無法掩蓋。AMC院線執行長亞當·阿龍表示,「華納傳媒打算通過犧牲自己電影部門、製片合作夥伴和電影製作人的一大部分盈利空間,來支持構建自己的HBO Max。對於AMC而言,我們會盡全力確保華納不會犧牲我們的利益。我們將積極爭取有利的條款以保證我們的業務。」
環球影業、派拉蒙等公司雖然沒有大張旗鼓打破院線窗口期,但是環球影業與AMC、喜滿客兩大達成縮短院線窗口期的合作協議,派拉蒙已經與Netflix達成幾次版權售賣。製片廠們要麼忙於擁抱流媒體,要麼在汲汲營生,都在積極適應疫情下的特殊環境。
而米高梅作為好萊塢老牌電影公司之一,在電影業務出現疲態之後,除了繼續發展《007》經典系列之外,並沒有出現更多實質性的舉措,在數位化與網際網路大潮呼嘯而來之後,米高梅或許沒有意識到流媒體將擁有的能力。
到現在,米高梅既沒有自己的流媒體業務,也沒能及時為《007:無暇赴死》和自己尋求到合適的買家,它像一個曾經富有的老人,面對大時代沒有了年輕時的動力與反應速度。
現在米高梅的出售還沒有出現明確的買家,希望這位遲暮的巨頭能在這個特殊時期得到一個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