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月
近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江蘇張家港開展「民生微實事」項目,廣泛聽取群眾意見、訴求——急事難事煩心事 快報快批快處理》的報導,對張家港以回應民需為導向、以項目推進為載體、以共治共享為目標,精準高效解決居民身邊難事急事的社區治理經驗進行了案例式解讀。
張家港市於2018年啟動實施民生微實事項目。截至目前,該市城市社區徵集項目建議1488個,經流程產生民生微實事項目967個,資金預算共約4577.96萬元。今年,經議事會商議、區鎮審核,共產生404個項目,包括242個工程類項目、162個服務類項目,徵集社區覆蓋率達100%,資金預算共約2061.03萬元,項目量、資金量均已超過前兩年水平。
張家港市推進實施民生微實事項目,是江蘇持續不斷辦好民生實事的一個縮影。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把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連續多年實施「民生十件實事」,先後實施「草危房」改造、蘇北農房改造、「村村通」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全省一批又一批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實事項目精彩紛呈、可圈可點,贏得了人民群眾的廣泛讚譽。有力推動了人民群眾「最直接、最現實、最迫切」利益訴求得到切實解決,彰顯了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民生的初心和使命。
實踐證明,以辦好「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為追求,認認真真辦好民生實事,扎紮實實幹好「關鍵小事」,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辦好民生實事應當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的必修課,並應賦予嶄新的時代內涵。
毋庸諱言,隨著經濟社會結構的調整嬗變、新一輪產業革命和技術進步的加速發展,人民群眾越來越注重生活品質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多元,以及社會認同和個人價值的實現,由此帶來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和期待與日俱增。如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養老和生育服務需要;快速城鎮化帶來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就業需要;完善社會治理和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帶來的生活安定和社會和諧的需要等,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變化、新特徵。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各級黨委、政府要認真研究制定實施有關民生微實事指導意見和民生微實事項目工作指引,為推動民生實事的精準實施提供遵循。探索創新「群眾點菜、政府買單」等多種方式,積極穩妥實施民生微實事項目,「短平快」地解決社區居民身邊的「小急難」事,努力把一個個民生「痛點」「堵點」轉變為撬動社會文明進步的支撐點、著力點,讓人民群眾更多地感受到改革發展帶來的紅利。堅持以人為本,針對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實際,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老舊住宅增設電梯,方便老人出行;推進老舊小區的整治改造和功能提升,在建設完善諸如電動車充電樁、樓道摺疊椅、公共衛生間等便民惠民設施上下功夫、求實效,讓廣大居民群眾生活更便利、更舒心。共同打造民生實事協商平臺,拓展人民群眾與政府部門雙向交流渠道,更好更快推進民生實事項目落地見效。
「中國共產黨把為民辦事、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新階段,期待各級黨委、政府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帶領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
聲明:所有來源為「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城市商報」和「蘇州新聞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於網絡,並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