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考試」,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就再熟悉不過了,上學的時候無時不刻不在考試,什麼小升初、初升高、高中升大學等,都需要考試。不僅如此,現在一些事業單位、公務員還有一些企業,都需要進行考試。當然,考試並非只是筆試,還有面試。
那麼問題來了,從小就經歷「考試」的你,知道我國考試的由來嗎?
什麼是考試?
根據《中國考試大辭典》中記載:
考試,實際上就是考察別人的知識、智力和能力的一種社會活動。源於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客觀需要,並隨著社會發展需求的變化而不斷改變其內容、性質和操作方式,以發揮不同的社會或時代需求的功能!
不過這樣的解釋有點書面化了,難以理解,簡單來說,所謂的考試就是一種考察手段而已,而它是隨著不同的社會需求而改變的。
考試的歷史沿革
中國是全世界實行考試最早的國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末期或奴隸社會初期的「選賢與能」,即選擇一些賢能的人來擔任某個職位或者是部落首領等等。比如堯當年在傳位的時候,就對舜「詢事考言」,考察他的賢能。
到了夏商周時期,三朝均創辦了學校,並在一定程度上將教育與考試聯繫在一起。比如西周時期的選士制度,就是學校教育、鄉舉裡選、諸侯貢士三位一體的模式,而這正是我國考試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
不過請注意了,我們雖然說「考試」,但在這一時期,「考」和「試」是分開的,直到漢代時才將其合用。也就是說,在漢代才出現「考試」這個詞!
而考試作為一種客觀衡量人才優劣的手段,實現制度化則是在漢文帝和漢武帝推行、完善察舉制的過程中形成的,是當時考察官員資格的重要手段之一。
此外,漢代設置的科射策和太學科試等多元考試方式的推行,使得我國古代的考試制度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時期,並且一直延續到隋朝以前。直到隋朝開創科舉制度之後,這一考試制度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科舉制考試
為了更好的選拔人才進入到朝廷官僚系統中,隋朝便建立起了「科舉制」。而天下的士子們想要通過科舉制進入官僚系統,那麼勢必就得進行系統的學習,那什麼地方可以學呢?當然是學校!
所以科舉制的出現,便使得學校成為其賴以發展的基礎和人才培養的基地,從隋唐一直到明清時期,科舉必經由學校。
當然,千百年來,人們對科舉制都是褒貶不一的,但它從建立到廢除一直延續了一千三百餘年,如果說它弊大於利,那確實有點說不過去。
雖然它的確有些弊病,但它也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總而言之,它都是當時的士子們步入仕途的一大重要途徑!
值得一提的是,在16世紀以後,西方的傳教士們便陸續將中國的科舉制介紹到歐洲各個地區,對當時的歐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到了19世紀,英國便首先建立起了文官考試制度!
科舉制度結束之後,中國便迎來了全新的考試制度,不過這種考試制度是從西方引進來的,始於同治元年建立的「京師同文館」。
到了20世紀初,新學制度的頒行和科舉制度的廢止,使得新的學校考試制度最終得以確立。此外,隨著西方創立的經典測量理論以及項目反應理論的引入,中國在考試理論和實踐上有了快速的發展。
綜上所述,便是我們對中國考試的由來做的一個簡單概述了,看完之後你有什麼想說的呢?
參考文獻:《中國考試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