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校園霸凌對孩子,對社會產生的影響越來越惡劣,引起了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關注。校園霸凌是在很久以前就存在的,只不過當時人們對他的了解較少,而造成的影響也不算很大,因此不受人們重視。
前些天,半島都市曾報導了一件事情,某學校一名小女生因被男同學扎到腳背而送往醫院,如果再偏一點就會扎到腳筋。面對這樣的情況即便男生家長已經做出了及時的道歉和賠償。
但是很多家長在得知此事時並不能接受,因為類似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了。家長做出承諾也不是第一次了,但事實上卻沒有什麼用。孩子繼續調皮繼續傷害別的同學,家長繼續賠償繼續承諾。
面對這樣的情況已經能被稱得上是校園霸凌了,在這件事情中小男孩屢次作出傷害同學的事情,即便受到教育也依舊不知悔改。
面對這樣的情況學校做出了一定想辦法積極解決問題的承諾,而在這些背後,還需要家長學校孩子三方面共同的努力。
一、霸凌背後的責任人。
當霸凌事件發生時,最基本最常見的解決辦法就是讓霸凌者轉學,但是這樣的辦法只能是治標不治本,霸凌者去了別的學校依舊會不知悔改,那他的未來又該怎麼辦呢?我們都知道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那麼該方法也同樣用於這些霸凌者身上。
我們應該從霸凌者身上找原因,而不是去問為什麼不欺負別人只欺負你。可能有的家長會說應該從被霸凌者身上找原因,為什麼只有他會受到欺負。但是,被霸凌者已經被欺負了,付出了身心的代價,還要讓他背上大部分責任這是很不公平的事情。
二、老師應當重視霸凌事件。
前些天,班裡有一個孩子的家長來送孩子上學,因為是住宿學校所以孩子們一周才回一次家。這位家長把孩子送到教室之後跟老師們反映說她家的孩子回去說有人欺負她,並且不想來上學。
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老師們都非常驚訝,因為他家的孩子之前並沒有跟老師說過,而且他在平常的生活中也沒有表現出來不想上學的樣子,相反的上課非常認真。
在跟班裡的孩子了解情況之後才知道在宿舍裡面有別的班的同學欺負他,有時候會無緣無故的打他。而他自己也算是那種膽子比較小的,也不懂得跟老師進行交流,因此就出現了上面的情況。
而那些知情人都是他的朋友和玩伴。平常生活中也都在一起,但是當出現同伴被欺負的情況的時候,他們並沒有跟老師反應。
在這種情況下其實老師有很大的責任,他們應當多關注孩子的情況,或許不需要一個一個挨著問,但起碼可以通過班委或者其他同學來了解一些基本情況。換在這件事情當中,如果老師可以及時了解一些情況,那麼還是很有可能避免這些情況的。
雖然我們沒有辦法做到事前預測,但還是可以亡羊補牢的。所以在事情發生的時候不應該是將霸凌者送往別的學校來解決問題,而是要尋找合適的方法開導解決問題。在這一事件中 學校和老師扮演的角色應該是幹預者和彌補者。
三、面對這樣的情況,霸凌者也有可能出現心理障礙。
我們平常所做的一些事情都是有一定行為反應的,而這些行為反應可能是下意識的舉動,也可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行為,但是不論從哪一方面來講都不能否認思想對行為的影響。
而在這件事情中,霸凌者只是一個八九歲的小男孩,或許在他的潛意識中根本沒有認識到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
而造成這樣的原因可能是家長在平時中教導不當,也有可能是因為小男孩兒自身的性格原因導致同學疏遠。
我們不能因為他是霸凌者就遠離他,甚至厭惡他,試想一下 當我們站在他的角度想問題時,小男孩兒是否會因為別人遠離自而痛苦,而這份痛苦帶給他的可能是再一次的霸凌。
人性本善,為什麼小男孩兒會做出霸凌的舉動呢,經過分析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例如,精神問題,家教和環境,以及孩子的自我認知能力。對於第一個方面我們無從得知,那麼就來了解一下第二和第三兩個方面。
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有自己的定位 而霸凌者可能是因為想要讓別人看到他,卻沒有自身的閃光點,因此選擇了霸凌。
而做出這種選擇可能是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比如 當孩子做錯事情,父母沒有及時阻止。又例如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對孩子不關注。甚至可能出現當孩子做錯事情父母生氣時,孩子會很高興的狀態。
面對以上情況,父母應該及時跟孩子做出反應,可以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來和孩子進行語言交流,以此來了解孩子的想法。
四、其他解決辦法。
或許有的父母自身也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響 無法為孩子做出更好的榜樣,面對這樣的情況 我們可以採取下述辦法。
1.和孩子一起成長。父母和孩子其實是一個雙向教育的過程,雙方在陪伴過程中彼此影響彼此成長。不僅能夠幫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也有利於父母走出原生家庭的影響。
2.避免做錯。可能有的家長能力和知識水平有限,在面對一些重大事情時無法做出正確的選擇。但即便無法選擇正確的,也請不要用自己的錯誤來影響孩子。或許我們沒有能力在更多的事情上幫助他們,但起碼要做到不添亂。
能夠成為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是一種難得的緣分,而這種緣分需要父母和孩子的共同努力來讓他們延續下去。
在平常的教育過程中父母可以選擇正確的教育方式,為他們樹立的正確的三觀,能夠和父母進行良好的溝通,同時也有勇氣面對困難,正視自己。父母或許能力很小,但還是應該盡最大可能為他們提供良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