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由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主辦的無極映射——在路上2020中國青年藝術家作品提名展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展出,展至12月16日。
今年是「在路上」的第8屆,本屆「在路上」在關注對象上延續了去年群體的概念。選擇了「無極映射」這個關鍵詞,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更主要的是人們觀念的開放,在全球化、商品化、信息化底色上應運而生的獨特的後工業藝術群體方式進行關照。之所以稱之為獨特的藝術群體方式,不但是因為群體中非藝術成分的佔比,更因為其成員之間合作藝術生產方式的動態變化和不確定性;之所以稱之為後工業群體方式,不但是因為數字媒介對群體藝術創作的介入,更因為其多樣的組織形式——空間、項目、組織、工作室、實驗室等等,以及它們相互之間不確定的夥伴關係。這樣的「群體」成為了一個動態的開放的模糊概念,相比較傳統的群體方式,這種後工業群體方式更像是由不同埠組成的動態網絡,而狹義的群體即其中某個經過定位的埠,通過這個埠,可以和任何一個關聯的目標形成廣義上的群體關係。由此,借用計算機科學的術語「映射」來定義它。
本屆展覽邀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17個藝術群體共同參與,從群體概念的構成與消解、群體的長效機制與臨時機制、群體的整體性與個體性、主觀映射與客觀映射等幾個層面來呈現當下中國當代群體藝術的面貌。
群體藝術並非陌生的話題,只是在不同的藝術發展階段,群體的組織方式和行動目的也不盡相同。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更主要的是人們觀念的開放,在全球化、商品化、信息化的底色上,一種特殊的後工業群體方式應運而生。
之所以稱之為後工業群體方式,不但是因為數字媒介對群體藝術創作的介入,更因為其多樣的組織形式——空間、項目、組織、工作室、實驗室等等,以及它們相互之間不確定的夥伴關係。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軒慧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軒慧
通訊員:劉樂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