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吃酥黃菜是在鄰居家,他家是從東北搬過來的,當時是慶祝他家喬遷新居。中午的時候他說中午要做酥黃菜給我們吃,我當時並沒有吃過,一聽菜名兒,以為是道南方菜,做出來才知道是道地道的東北菜,當時也是吃了一驚。當時看這道菜的時候就覺得怪好看的,但是一是也沒看出來是什麼做得,嘗了以後才知道竟然是雞蛋做的,也是又吃了一驚,就這樣,不知不覺吃了一大半兒。
酥黃菜是東北地區流傳已久的一道菜餚,它來自哈爾濱,其實它還有一個非常通俗的名字,就是「拔絲雞蛋」。酥黃菜的主要食材是以雞蛋和澱粉為主,還需要麵粉和白糖做輔料。整道菜的過程看起來有點複雜,但其實做起來並不難。前期需要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做的時候掌握好火候,基本上這道菜就成功了一大半兒了。下面我來講一下具體的步驟和需要注意的一些細節。
首先是需要準備一個容器,在容器中倒入80g的澱粉,然後再倒入適量的清水,用筷子進行攪拌,然後歸置在一旁進行沉澱備用。20分鐘後,容器中的澱粉會沉於底部,將上面的水倒掉,類似於做涼皮的過程。另外在準備一個容器,打入5個雞蛋,用筷子攪拌,再倒入先前的澱粉,然後攪拌均勻,之後倒入適量的麵粉,再不斷地攪拌,最後用過濾網過濾一下,這樣做出來的口感會比較細膩。
接下來在鍋中倒入適量的油,用刷子將鍋底塗抹均勻,油不要放得太多。油熱之後倒入攪拌好的雞蛋糊,來回晃動平底鍋,使雞蛋糊在鍋底攤平,蛋糊定型之後進行對摺,用工具將蛋餅壓幾下,使其完全沾在一起,然後繼續煎一小會兒,煎熟之後盛出來,然後將剩下的蛋糊按照剛才的步驟再煎幾張單兵,要留點雞蛋液。煎好的餅將邊上不規則的切去,切掉的蛋皮留著以後炒菜吃即可。
將中間的蛋皮切成2公分的小細條,再切成菱形,之後放入蛋糊中,進行攪拌,使蛋皮均勻的裹上蛋糊。再次起鍋燒油,油要多一點,油溫五成熱的時候就需要下入蛋餅,火不要太大,中小火就可以,炸的時候用筷子不停地攪拌,一是使蛋餅均勻受熱,二是防止蛋餅粘連。等到蛋餅能夠後浮起來並且蛋餅表面成金黃色的時候,就可以將蛋餅撈出來控油了。
最後是炒糖。在鍋中留一點油,油熱倒入大約50g的白砂糖,要開小火,不斷地進行攪拌一直到糖融化。當糖汁中由大氣泡到冒出小氣泡,並且顏色變為深棕色的時候,就倒入剛才炸好的蛋餅,一定要快速的翻炒至每一塊蛋餅都均勻的裹上湯汁為止,這個時候就可以關火了。如果是5個雞蛋,用50g白糖就可以了,差不多是適合的量。最後把蛋餅撈出來擺盤就可以了。
做酥黃菜的時候,火候最重要,記住以下三點,一定會事倍功半。首先是調蛋糊的時候,麵粉不要加太多,否則酥黃菜的口感會發硬,這樣的話它就會更酥脆,口感更好。第二是蛋餅對摺時,一定要壓一下蛋餅,這樣會將空氣排出,蛋餅就會粘連在一起,炸出來的蛋餅會鼓起來。最後是炒糖色的時候,一定要開小火,否則很容易將糖熬焦了,做出來的就會發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