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革命與憲政民主傳統的形成

2020-12-15 鳳凰網讀書

   美國的建立和及其發展

  根據我國史學界的一般認識,從1492年哥倫布抵達美洲到1607年在維吉尼亞建立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的一百多年間,歐洲人一直進行著對美洲的探查。就北美殖民地的形成來看,英格蘭的海外擴張活動起到了重要作用。從17世紀初開始到美國獨立戰爭前,北美大陸逐漸形成了13個重要的殖民地。

  在奴隸勞動的基礎上,資本主義經濟逐漸在北美各個殖民地發展起來。然而,就經濟狀況來看,各個殖民地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北部的麻薩諸塞等四個殖民地合稱新英格蘭,工商業比較發達,中部的賓夕法尼亞等四個殖民地則以大農場經濟為主,是北美的糧倉;南部的維吉尼亞等五個殖民地則以黑奴勞動的大種植園為主。

  1763年戰爭使英國戰勝了法國,成為北美殖民地的霸主。隨著北美殖民地與英國之間貿易與經濟往來的加強,英國意識到了北美殖民地的重要性,加強了對殖民地的控制,這使得他們之間的矛盾與衝突逐漸表現出來。一方面,為了減輕防務負擔,英國在北美殖民地增加稅收,希望藉此轉稼財政危機;而另一方面,北美人民的民族意識逐漸成長,反抗運動也日甚一日。早期的印花稅危機、波士頓慘案、波士頓傾茶事件等一系列事件均是這一危機的外在表現,又進一步使本已存在的衝突不斷加劇。矛盾與分歧不斷深入並以殖民地為一方,英國為另一方展開。就英國議會主權以及英帝國性質等問題上殖民地人民同英國殖民者展開了廣泛的辯論。

  經濟上、政治上的衝突逐漸演化為軍事上的衝突。1775年,北美人民在來剋星屯就打響了反擊英國殖民者、爭取獨立的第一槍。在人民反英武裝革命鬥爭的推動下,第二屆大陸會議漸趨堅決,通過了《拿起武器的原因和必要的宣言》,主張北美獨立,並募集和裝備軍隊,進行一系列的獨立準備。自1776年3月開始,各殖民地紛紛要求獨立。到1778年10月,大陸軍在約克敦戰役中迫使康沃利斯投降,在軍事上取得巨大勝利。巴黎和談進一步鞏固了這一勝利,北美取得了獨立。

  事實上,正如人們看到的那樣,北美的獨立並沒有形成獨立的主權國家,而是解放了13個主權實體。各州各自為政,邦聯國會的權力微乎其微,幾乎沒有能力應付國內外的各種情況。獨立戰爭結束後,美國經濟陷入了嚴重的蕭條,階級矛盾加深。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了1786年的謝司(DanielShays)起義,為獨立後的美國敲響了警鐘,這引起了中產階級的普遍恐慌,由北美十三州人民聯合起來建立一個強大而統一的政府成了愈加急迫的作務。1787年5月在費城召開的修改邦聯條例的會議在華盛頓、富蘭克林、漢密爾頓和麥迪遜等人的領導下開成了一個制憲會議。

  整個制憲會議充滿了和諧的氣氛。組織會議的華盛頓曾滿意指出,「會議的時間雖長,但在整個會議期間,充滿我希望見到的和諧一致、一心為公的氣氛。」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沒有分歧,米諾夫認為,「……美國的憲法誕生於衝突,而不是一致。」羅素看到,1933年以前的美利堅政治史是以傑斐遜和漢密爾頓為代表分成兩種思想體系而同時作為美國的主流思想而支配美國人生活的。隨著兩黨制的形成及發展,這兩種思想體系紮下了根,成為人們政治生活中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

  憲法通過後,華盛頓於1789年4月6日在第一屆國會期間被選為第一任總統,開始了聯邦黨人的統治。在此後的美國政治生活中,兩種政治思想在美國發展道路的問題上爭論愈演愈烈:在經濟主張、政治主張、建國方略乃至對外交往等諸方面,逐漸形成了以傑斐遜和麥迪遜為首的民主共和黨(Democratic-RepublicanParty)以及以漢密爾頓為首的聯邦黨(FederalistParty)。傑斐遜於1800年大選取得勝利,美國開始了民主共和黨人執政的歷史。兩黨不斷地發生分化組合,推動了美國兩黨制的不斷發展。

  憲政民主傳統的形成

  儘管北美殖民地的歷史並不長,但卻為民主制度的成長提供了養料。首先是遍布於各殖民地的議會包含了重要的民主因素。作為一個民主機構,各殖民的地議會不但能夠從總督那裡分離立法大權以及財政大權,而且還掌握了一些行政權。就其民主性來看,儘管它將黑人以及一部分白人外,但還是為北美後來民主制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其次是地方自治。市鎮會議成為自治的基本形式,每個白人成年男子均有權參加市鎮大會,參與公共事務。這為美國自治傳統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與大革命以前的法國不同,北美社會沒有形成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封建的負累較小,很容易在社會中形成一種平等的觀念。我國史學學者劉祚昌將北美社會比作「奇形怪狀的金安塔」,正是從北美社會這種等級觀念淡薄,社會差距較小的特點出發的。談到這一點,法國政治思想家託克維爾則不無嫉妒地指出,「美國人所佔的最大便宜,在於他們是沒有經歷民主革命而建立民主制度的,以及他們是生下來就平等而不後來才變成平等的。」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與社會歷史條件以及民族心理為美國資本主義民主的發展提供了基礎。

  圍繞著北美獨立戰爭展開的是一場美國式的啟蒙運動。傑斐遜的《英屬美利堅權利概觀》、派屈克·亨利的《不自由毋寧死》的演說以及潘恩的《常識》等小冊子成為人們為著民主與自由而戰鬥的口號。第二屆大陸會議發表的由傑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更是將這一啟蒙運動推向頂峰。《獨立宣言》發表後,北美各州紛紛建立起「保證獨立和保障自由的資產階級政府系統」。各州不但制定了州的憲法,而且建立起共和政體,以選舉產生的代表行使主權。

  直到制憲會議召開前,北美革命都是一場民主的革命。然而,革命取得勝利後,保守派的工商業資產階級逐漸走上前臺,它使得革命後的美國傾向於憲政秩序。正像美國史學家後來看到的那樣,「憲法代表了一種從與爭取獨立的鬥爭相伴的強大民主潮流中的後退。」它從傑斐遜在《獨立宣言》中的民主激情中退出來,從而使法治與秩序成為美國政治的主流。

  正因為如此,人們很難從憲法當中發現更多的民主性。美國政治學家達爾指出,美國憲法的非民主性是全方面的:選舉權、選舉人團制度、選舉參議員的方式、參議院中的平等代表權、司法權以及國會權力等制度均成為美國憲政體系中無可迴避的非民主成份。

  民主派與憲政派圍繞著限權憲法與違憲審查等原則進行了一系列的鬥爭。儘管鬥爭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美國憲法的民主性問題,但是,傑斐遜、麥迪遜等人的努力卻使得美國憲法的民主維度逐漸得以建立。美國憲政民主維度的形成得力於後來的憲法修正案,它使美國由共和制向民主制過渡,最終形成了憲政的民主維度,美國的共和也逐漸由貴族共和向民主共和過渡。

  在馬丁·戴蒙德看來,美國革命是一場「低調期望的革命」。如果除去同英國進行鬥爭、爭取獨立的代價,十三州人民為爭取憲政民主框架所付出的努力就更小得令人難以相信。戈登·伍德認為,美國的激進表現在:人們拋棄了「太理想化、太不切實際的」民主理論之後,將「普通人的平凡行為作為社會的基礎」。實際上,他道出了美國政治變遷中一個引人注目的事實,那就是:民主的運行是一種以社會為基礎的不斷演進,而不是激進的政治革命的建構。美國革命的特徵即在於以英國光榮革命式的平靜完成了一場人民革命。

  美國革命是一場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然而,正像孟德斯鳩看到的那樣,「對憲政政府的信仰是美國傳統的核心」。在民主革命完成後,美國成功地實現了憲政秩序,完成了建立民主政體與憲政秩序的雙重任務。憲政與民主的不斷融合亦使得美國的憲政民主製得到不斷的修正與鞏固。我們看到,以傑斐遜為代表的民主派和以漢密爾頓為代表的憲政派分別領導了美國的獨立革命和制憲革命,為美國政治文化的傳統的發展提供了兩條道路,兩個傳統的衝突與融合最終成為美國憲政民主制度的思想源泉。

相關焦點

  • 吳傳毅:走出西方憲政民主思潮的迷霧
    於是,1688年英國發生了光榮革命,英國資產階級同封建勢力相妥協後使英國走上了「君主立憲政體」的資產階級憲政之路。1787年,美國制憲會議產生了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確立了「民主立憲政體」,確立了美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聯邦制、總統制、三權分立制、司法獨立制。1789年法國發生了大革命,徹底推翻了封建勢力,最後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立憲政體」。
  • 梅榮政:西方憲政民主的「基因缺陷」
    在當今西方世界,憲政民主的衰落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在眾多學者筆下,在各種媒體上,「民主崩潰」 「民主失敗」「民主衰落」 「民主惡化」「民主危機」「民主困境」「民主失靈」隨處可見。這是為什麼?美國政治學者弗朗西斯·福山認為:「美國當今的問題是法治過了頭,民主過了頭,而國家能力沒跟上。」
  • 我國依憲治國不同於西方憲政民主
    西方憲政民主的表面化與中國特色依憲治國不能類比 我們所主張的「依憲治國」,完全不同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憲政民主」。我們所強調的「依憲治國」,其最大特點是作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依憲治國」是執政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一個重要「抓手」。
  • 從革命到憲政:宋教仁心路歷程
    其實,如果從宋教仁全部歷史看,革命只是他實現憲政中國的一個手段;革命不是目的,憲政才是中國革命的終極期待。這表明他對傳統士大夫成長道路已經失去了興趣,或者說傳統成長道路科舉制度已經意義不大,已經不再對宋教仁這代青年構成多大吸引力。宋教仁在武漢如果不是遇到了黃興、劉揆一、章士釗、陳天華等人,他或許應該在新學道路上前行。然而當他遇到這幾個人之後,不期然走上反清革命的道路。中國為什麼會在1903年之後發生反清革命呢?
  • 把「憲政」危機變成民主轉機
    :有關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以及臺「立法院長」王金平的關說案,現在已經演變成「憲政」危機。民主「憲政」的根本是三權分立,除了立法與行政部門之間的制衡之外,司法獨立更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現在的情況是「立法院長」介入司法關說,而司法部門又介入政黨事務,結果形成了一種「懸空狀態」的「憲法」危機。所謂「懸空狀態」是指王金平「院長」的「院長」正當性被質疑,「立法院」無法正常運轉,「行政院長」無法進行施政報告。
  • 許成鋼:從憲政看美國大選
    這個持續了兩百年的傳統,使一些長期保持客觀中立的媒體,靠著積累的聲譽,逐漸集體形成所謂的「主流」,其中包括所有民主國家的知名媒體。這個所謂主流,是市場的認可,是大眾的認可,而不是任何人封的,更與政府和政黨無關。主流媒體之間的競爭是激烈的。競爭的核心是聲譽。而媒體的聲譽來自對事實客觀中立的報導。因此,所有具有聲譽的媒體都有共同的底線:不會報導荒唐、聳人聽聞的謠言,虛構的陰謀論。
  • 「九一八」後的民主憲政運動
    但就這些研究成果的內容看,主要集中於對孫中山的憲政思想及其實踐、抗日戰爭時期的兩次憲政運動以及共產黨人的憲政思想及其實踐的研究上,而於「九一八」後的民主憲政運動少有涉及,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有份量的論文發表。
  • 權力憲政與權利憲政:理解美國憲法史的新視角
    「權力憲政」與「權利憲政」的矛盾和衝突構成了《美國憲法》發展的主要動力,在兩者博弈的過程中,美國先後形成了三個憲政秩序:從1787年費城制憲到1860年總統大選為「原始憲政秩序」,從內戰到1930年代經濟危機為「第二憲政秩序」,從羅斯福新政迄今則為「第三憲政秩序」。
  • 對憲政問題的一些看法
    18世紀後半期,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徹底廢除君主制國體,代之以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1875年最終確立)。之後,不少國家的資產階級在取得本國革命勝利以後,紛紛確立了以民主共和為基本特徵的資本主義政治制度。面對這種潮流,為避免遭歷史淘汰的命運,傳統的憲政思想開始吸收共和制的人民主權等觀念,並逐漸演變成當今西方關於憲政的諸多解釋,如提倡分權、民主、法治,以憲法法律體系約束政府權力,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等。
  • 為什麼說2020年總統大選很可能是美國民主憲政的最後機會
    這將是美國內戰之後最重要的一次總統大選,因為這次大選結果將會決定美國的民主憲政還是否能夠繼續。 正文共:3781字 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 撰文:海闊天空
  • 1927年前後的革命與憲政
    與史達林把包括蔣介石在內的國民黨右派人士當作可以擠碎扔掉的檸檬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孫文1923年1月26日與蘇聯外交委員會副委員長越飛籤署 《孫文越飛宣言》之際,對於黨內元老的坦誠表白:「中華民國就像我的孩子,他現在有淹死的危險。我要設法使他不沉下去,而我們在河中被急流衝走。我向英國和美國求救,他們站在岸上嘲笑我。這時候漂來蘇俄這根稻草。因為要淹死了,我只好抓住它。
  • 關於「憲政」問題的綜述
    (4)有限政府  有限政府這個概念是從西方政治傳統中發展出來的,出於對無限制的權力的恐懼和「天賦人權」的認同,人們制定憲法對政府權力進行約束和限制,按照美國學者路易斯?亨金的說法:「有限政府,即政府只享有人民同意授予它的權力,並且只為了人民同意的目的,而這一切又受制於法治。」
  • 任志強是西方憲政民主的傳聲筒 必須警惕
    任大炮瞄的靶子很明確,是黨的領導;炮彈上有籤名,寫著「西方憲政民主」;高舉的大旗也很鮮亮,上書「普世價值」。在中國玩過這一套的人曾經很多,當年也紅了一批人。但任志強不僅是網絡大V,還是中共黨員。作為黨員,他至少犯了四宗罪。
  • 汪亭友:西方「憲政民主」怎麼了?
    2016年3月底4月初,在資本主義最發達的法國和美國,接連爆發了「黑夜站立」「民主之春」抗議示威活動。成千上萬的民眾湧向街頭,向政府和社會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憤怒。法國和美國向來以西方「民主典範」著稱,歷史上法國《人權宣言》《美國憲法》以及以此為基礎構建的「憲政民主」,成為西方世界津津樂道並大肆向全球推廣的「普世價值」。
  • 孫中山訓政制度的實質:專制壓倒憲政
    一、孫中山民主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孫中山早年先後在檀香山和香港受教育,對西方民主制度有直接的了解。在1895年策劃第一次武裝起義時,即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綱領。[1]創立合眾政府,表明孫中山是以美國為榜樣,以建立民主共和國為目標。但這同時表明,此時孫中山對民主制度的認識還基本上是直觀的,是對一種特定的資產階級國家形式的認同。起義失敗後,孫中山到英國,一度被清使館扣留,脫險後「暫留歐洲,以實地考察其政治風俗,並結交其朝野賢豪。兩年之中,所見所聞殊多心得。」
  • 世界憲政文明體系裡的「中國色彩」
    自19世紀60年代始,隨著內憂外患的不斷加劇、西方文明的強烈衝擊,早期改良派知識精英認識到了民主政治對國家興盛的意義,因而開始主張向西方學習、實行立憲,明確提出了憲法問題,形成了一股憲政思潮。但總的來看,這些人的思想基本上停留在紙上談兵、空發議論的階段,他們對民權和憲政的認識也比較朦朧模糊。真正引起社會劇烈嬗變的,還是戊戌變法及後期改良派的主張與行動。
  • 古希臘羅馬憲政為何會形成?
    一、古希臘羅馬憲制——世界文明「特例」公元前8世紀,「荷馬時代」末期,古希臘文明崛起,各個新城邦國家紛紛建立,一種新型的政治制度在這一時期悄然興起,這一政治制度就是西方憲政制度,過去的幾十年內,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選擇了憲政作為國家的政治理念。古希臘文明也被後來興起的羅馬文明所繼承,其憲政制度也被羅馬文明保留了下來。
  • 莫紀宏:我國依憲執政不同於西方資本主義憲政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為了鞏固新生的革命政權,保障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我們黨領導人民迅速創建社會主義法制,努力構建以「五四」憲法為統帥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框架,開啟了中國法治建設的新紀元。但是,1957年以後,特別是由於「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使我國社會主義法制遭到嚴重破壞。1978年12月,鄧小平同志深刻總結了這一段歷史教訓,明確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
  • 百年宋教仁——百年憲政路終究繞不過宋教仁
    【要點4】 辛亥百年歷史剛開始的三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1911年是革命之年,以武昌革命為代表的革命過程導致了一個傳統的、舊的帝制開始向一個現代國家轉變;1912年是國家構建之年,中國從古典的皇權專制到共和國的演變,比較和平的完成了中國版的「光榮革命」。1913年開始建設國家。
  • 1949年蔣介石反省丟掉大陸原因:全怪搞了民主和憲政
    核心提示:1949年9月8日,蔣介石與人談往事,覺得民主、憲政、國民大會等一套做法「到處束縛軍政」,以致無法「剿匪」。他心有餘憤地表示:「所謂民主與憲政,其害國之大,竟如此也,誠悔莫及矣。」    研究蔣介石的《反省十三條》,綜合考察蔣遷臺前後的其他日記與文章,這一時期,蔣介石的反省大致可分為八個方面:    ……    反省之五,是抗戰勝利後,選擇實行民主憲政的時期、制度,以及國民代表大會選舉等,都動搖「剿匪之基本」,與「剿匪對共政策」背道而馳。他強烈感到,錯學了美國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