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引領垃圾分類新時尚,「城市美容師」當主角!5月27日,由荔灣區文明辦、荔灣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主辦,荔灣區嶺南街道辦事處、嶺南街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廣州市時報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解鎖垃圾分類 踐行綠色生活」——2020年垃圾分類活動在嶺南街黨群服務中心舉行,活動首次以「網絡直播」將垃圾分類知識輻射全區。
直播當天,荔灣首次推出的垃圾分類城市爵士音樂短劇《舞動分類新時尚》也正式上線,這支「動感MV」邀請了多位環衛工人與垃圾分類志願者參演。「倒垃圾,倒啥垃圾?要把垃圾分類記在心裡。新時尚做什麼最最有型?垃圾分類再垃圾倒……」直播開始,嶺南街環衛工人、垃圾分類志願者一起登場,跳起動感爵士舞,伴隨著各種舞蹈動作的穿插,各種類型的「垃圾」被正確地分類並投進相應的垃圾回收箱。
MV中,穿著淺藍色服裝的環衛工人與志願者一起,利用爵士舞這種時尚新穎的方式發出踐行垃圾分類的倡議,一改環衛工人的固有形象,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吸引了眾多網友點讚。據了解,《舞動分類新時尚》由荔灣童聲合唱團演唱,留法現代舞藝術家黃則玄編導的城市爵士音樂短劇。
嶺南街環衛站環衛工人甘志娟是本次MV中的舞蹈演員,作為一個從事環衛工作多年的「城市美容師」,她坦言整個拍攝讓她十分有自豪感。「在很多人眼中,環衛工人是一個不起眼的角色,所以很少有這種宣傳拍攝會讓我們環衛工人參與。這次有幸能夠參與到垃圾分類宣傳片的拍攝之中,讓我們感覺自己不單是執行者,更是垃圾分類的推廣者。」
「大骨頭可以說是燉製高湯的好材料,不少小夥伴都會自然而然地將其歸類為廚餘垃圾。但其實不然,它應該投放到其他垃圾中。」垃圾分類看似簡單,其實也有不少想當然的誤區。直播現場,嶺南街環衛站西片保潔班班長付雪勤垃圾分類科普環節的「主角」,為大家分享那些最容易分錯的垃圾。
「第一次上直播,肯定會緊張,我是一個不善於表達的人,我情願埋頭做事也不願意上臺。不過這種新形式對於推廣垃圾分類有好處,所以我也就嘗試一下。」直播前,十多年如一日堅守環衛一線工作的付雪勤顯得有些拘束,這位質樸的「城市美容師」面對鏡頭有時會害羞地笑著。
從推廣垃圾分類至今,經常有居民提出,「垃圾分類了,最後也是裝到一輛車拉走,真的能做到分類處理嗎?」直播現場,沙面幼兒園老師葉詩韻以一根骨頭為例,生動有趣地講述了骨頭的「漂流」歷程。她在講述過程中配以一幅幅場景圖,讓市民了解垃圾會經過哪些處理環節,從而打消市民的疑慮。
嶺南街還有這麼一群達人,對於塑料瓶類、木質類、紙質類、廢舊毛線等,他們根據劃分的種類,製作成一件件手工品,實現循環再用。活動現場,手工達人好姐現場演示製作方法。她說,自己利用別人丟棄的廢舊紙、廣告紙等製作了多個手工品,有親戚朋友喬遷、新婚,她還將這些手工品相送。「雖然原材料是舊的,但通過我的製作後,就成為一件新的物品,朋友都很喜歡。」她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定期在嶺南街社工站進行創作,實現「變廢為寶。」
據了解,今年以來荔灣區為了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逐步引入多元化的傳播手段。除了邀請環衛工人登上直播舞臺、拍攝垃圾分類宣傳MV外,荔灣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還把全民閱讀、脫貧攻堅、慶賀六一等活動進行可視化的轉換,以雲裳詩詞歌賦、直播帶貨、網上義賣等不同形式,把文明之聲通過網際網路向全社會傳播。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多 通訊員 荔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