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會對70年代的香港電影存在著一種特殊的情懷。誠然,從七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香港電影製造業始終都在國際上享有「東方好萊塢」的稱號,說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也並不例外。
但縱觀香港電影50年,竟有一人同時背負著萬千盛名罵名與盛名,而他就是香港電影人王晶。
如今的王晶似乎已經被大多數的觀眾們冠以「爛片製造機」的稱號,也早已距離當初的那一段黃金歲月甚遠,但是回首往昔,仍然不難發現,在王晶的身上,映射的是整個香港電影圈的興衰歷史。
王晶本人表示過,自己從來都不想要在電影史上留下絲毫的印記,也從來不把自己當回事。當時這樣的言論還引發了不小的爭議,有人說他看似不羈卻活得透徹,並不在時代的洪流中做徒勞的掙扎;卻也有人說他本就懦弱平庸,輕易向世俗作出了妥協。
其實王晶儼然已經成為了香港電影歷史上的一個標記,大眾如何看待他,就是如何看待這些年間香港電影從輝煌到落寞的發展史,如何看待在商業與藝術之間徘徊的香港電影。
1
1975年4月,王晶首次出現在香港五臺山TVB大樓中,當時的王晶只有十九歲,還是一個正在香港中文大學念書的學生,而當時的TVB,也只是王晶打暑假工的地方。
當時的王晶在TVB《歡樂今宵》節目中打暑假工,也是當時電視臺最長壽的一檔綜藝節目,彼時的王晶,則負責沒日沒夜的寫笑話。當時的他,想著用這些錢來減輕父親王天林的經濟負擔。
王晶的父親也是一位導演,從當初不起眼的學徒工一直熬到導演,雖然憑藉著是《家有喜事》斬獲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看起來風光無限,卻始終深陷在商業片與文藝片的來回掙扎中。
眼看著父親深陷理想與現實的掙扎,不斷的為了生計作出妥協,於是那個時候的王晶,就下定決心,要走務實的道路。於是此後的幾十年,王晶也只拍商業片,並且給自己的定位十分明確----一名電影商人。
二
1979年,邵氏電影公司與王晶籤約,合約上寫著:三年九部電影。雖然看似荒唐,但是當時的王晶由於急需用錢,所以也一口答應。而知道1980年,王晶第一部電影《千王鬥千霸》開機,王晶才知道如何去拍電影,才知道寬銀幕究竟有多少個鏡頭。
而片子上映,僅僅三周,就達到了五百多萬的票房,王晶也一舉成為邵氏電影票房第二高的導演,分紅拿了25萬。那時,香港電影還是亞洲最大的電影輸出地,最多的時候一年生產電影高達250部,甚至大於法國和德國兩國總數。
香港資本家們為了保障每一部電影的盈利,所以在每一部電影開拍前,都會將故事大綱發送給發行商進行測試,如果反應不理想的話,絕不開拍。所以在那個時候,包括王晶在內的許多導演們,為了迎合觀眾們的口味,都會不斷的加入各種惡俗、怪誕、暴力的情節,絕不讓觀眾有一分鐘感到無聊。
那時有觀眾說,所謂香港電影,大概就是想盡一切辦法討好觀眾。而在此方面,王晶有著絕對的優勢。所以香港電影最輝煌的時期,也是作為王晶作為導演最輝煌的時期,他拍的每一部電影都幾乎是同檔期電影中的票房冠軍,由此,他也終於奠定了「票房之王」的稱號。
三
輝煌期的王晶,不僅斬獲了票房,也斬獲了當初豔及一時的邱淑貞。但是在得到的同時,也意味著失去。直至今日,也依舊有很多人認為王晶是成功的商人,卻並不配被稱作是導演。
1984年,王晶的電影遭遇滑鐵盧,票房遠不如同期電影,甚至被大家稱作是「屎尿屁」導演。因為一直以來都在電影圈是無往不勝的票房冠軍,意氣風發的他把這一切貶義詞都稱作是「嫉妒」。
然而在1990年的時候,當王晶這個名字與「王家衛」捆綁在一起,王晶才真正開始在意。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人們開始對文藝片無比推崇,同時對商業片充滿鄙夷。
而那時候幾乎所有電影人腦海中的都會縈繞著一句話:「你想當王晶,還是想成為王家衛呢?」
四
也許是一時之間落差太大,王晶也開始對自己一直引以為傲的商人堅持開始不自信,於是他也開始投資文藝片,卻始終都以虧本收場。大概這一切,王晶都是為了讓自己依舊在香港電影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然而在90年代中後期,好萊塢開始在亞洲大肆宣傳,臺灣電影也開始走進亞洲市場。於是在香港本地,當年來港的移民們並不認為電影是非常新奇的東西,走進香港電影院的人也越來越少。
雖然當時的王晶依舊在高產地拍著電影,堅守香港,接下所有的爛片,卻也改變不了傳奇的香港電影走向落寞的命運。於是在2000年,王晶轉戰大陸,這似乎也預示著香港電影史輝煌時期的終結。
如今,華語電影圈可謂是百花齊放,然而卻沒有多少觀眾再願意為了「王晶」這個名字買單,正如香港電影,似乎存在感也越來越弱。
結語
可能有人會說,王晶代表不了「香港電影」。這點我不否認,但你又不得不承認的是,王晶的人生走向、成敗起伏,正是大多數香港電影人的一個縮影,一步步映射著香港電影的興衰歷史。
即便現在,很多北上香港導演依然無法打破桎梏,沉浸在當年玩剩下的老套路中不能自拔。
但正如王晶執導電影《九品芝麻官》中的一句臺詞,「你拿著前朝的尚方寶劍,焉能斬掉現朝的官」。
導演如此,演員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