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左圖:《坤輿萬國全圖》。(資料圖片) 右圖:耶穌像 下圖:人面獸面組合紋玉琮 |
從今年7月24日以來,南京博物院「鎮院之寶」選拔一直吸引眾多關注的目光,40萬件院藏文物中「大浪淘沙」下來的18件國寶到底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呢?昨日,南京博物院14件「鎮院之寶」特展在南京博物院現代藝術館亮相,由武警貼身保護、高科技安保儀器「護航」的這批國寶終於揭下了神秘面紗。
「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繪製的《坤輿萬國全圖》這次是首次公開亮相!」南京博物院圖書館主任、研究館員王明發介紹,「它流傳到南京博物院確實經歷了一場非常曲折的旅程。
」
據王明發介紹,《坤輿萬國全圖》是利瑪竇在中國傳教時所繪製的世界地圖,該圖於明萬曆三十年在北京付印後,刻本在國內已經失傳,南博所藏《坤輿萬國全圖》為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宮廷中的彩色摹繪本,是國內現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幅據刻本摹繪的世界地圖。而且根據這幅圖的註解,也能證明中國在明朝甚至以前的時期裡就已經了解包括南美洲在內的許多地方。
南京博物院古代藝術研究所館員龐鷗曾經深入研究過《坤輿萬國全圖》,根據他的研究發現,《坤輿萬國全圖》非常先進,它以地球為一圓球,把東、西方兩個已知世界彙編在同一幅地圖上,並引進了南極洲、南北美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地理概念,並且第一次在中文地圖上,使用了赤道、回歸線(圖中稱「晝長線」、「晝短線」)、極圈、南極、北極等名詞。
在本次展出上,記者發現《坤輿萬國全圖》運用了多種色彩來點綴地圖:南北美洲和南極洲,染以淡粉紅色;亞洲呈現淡土黃色;歐洲和非洲近乎白色;少數幾個島嶼的邊緣是朱紅色;海洋以深綠色繪出密密層層的水波。在畫面上,各大洋中還繪有16世紀不同類型的船隻9艘。而在各個海域中,最為吸引人眼球的無疑是一些活潑的動物了,其中就有鯨、鯊、海獅等海生動物15種。而在南極大陸上,則繪有陸上動物8種,其中就有犀牛、大象、獅子、鴕鳥、恐龍等等。對於南極大陸為什麼會有這些動物,專家推測,當時尚未有人真正去過南極大陸,這也許是利馬竇本人的一種臆測。
「這圖原來是清宮舊物,清朝皇帝退位時動蕩而流出宮外。當時一位外國人想出資購買,消息被商務印書館的經理孫伯恆得知後,立即通知了當時的北平歷史博物館籌備處,最終以重金購回,藏在了當時北平歷史博物館。"九一八"事變後,為確保文物的安全,1936年,這幅珍貴的世界地圖才來到南京博物院珍藏。」王明發向記者介紹了這幅畫的輾轉流離。
18件國寶只有14件展出在南京博物院18件「鎮院之寶」中,青瓷神獸尊、錯金銀重絡銅壺、鎏金鑲嵌獸形銅盒硯由於在國外「遊歷」巡展,只有印刷品陳列展出。而《竹林七賢與榮啟期》模印拼嵌畫像磚由於已經鑲嵌在牆內,因此本次展出的是複製品。
據南京博物院原院長、文博專家徐湖平介紹,在這18件文物中,讓他印象最深的是戰國「錯金銀重絡銅壺」和西漢「金獸」的出土,這也是他親自參與發掘並徵集的。1982年正月初七,盱眙縣南窯莊馬湖店村農民萬以全在挖水渠時一鍬下去,發現一個閃閃發光的金獸。金獸下蓋著一個精美奇特的銅壺,壺內裝滿了金器,其中9塊半金餅重達2864克,15塊馬蹄金、麟趾金重達4845克,11塊金版「郢爰」重達3260克。黃金總重量超過20千克。萬以全把這些珍寶捐給了國家。
《耶穌像》向世人展示中國刺繡「沈壽的《耶穌像》是中國著名的狀元張謇後裔張緒武先生捐贈給南京博物院的。」徐湖平回憶起《耶穌像》的入藏過程。
據徐先生介紹,沈壽1874年生於吳縣,清時曾任農工商部繡工科總教習,並赴日本考察刺繡和刺繡學校。民國三年(1914),沈壽應張謇之邀,赴南通辦女工傳習所,並任所長。此時適逢即將在美國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向中國徵集展品,沈壽決定利用「仿真繡」的手法,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刺繡。為了讓世界公眾更加容易接受中國的精湛技藝,她選中了一張義大利明信片上印的耶穌畫像為原本,開始了再度的創作。
沈壽創造性地運用了虛實針、旋針等新針法,並根據人物肌膚絲理的需要和油畫明暗層次的變化,精心選用自己染就的100餘種不同色澤的絲線,將這幅《耶穌像》繡織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更為巧妙的是,沈壽還將這件繡品中所用的100多種不同色彩的絲線各取一根,在繡像的上方繡成一個十字架,供觀眾審辨,以此證明這幅繡像的所有部位無一處是繡後染色的。《耶穌像》在1915年美國舊金山巴拿馬世界博覽會上被評為一等獎,使得這屆世博會成為對中國影響非常大的一屆世博會。
(責任編輯:趙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