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計算市場,除阿里雲、亞馬遜、微軟等巨頭外,新生代雲計算廠商的力量也不容小覷。
以優刻得(688158)為例,2015年到2018年,其在中國公有雲IaaS服務市場,一直穩定保持4%左右的份額,在巨頭叢生的雲計算市場,穩穩站住了腳跟。青雲科技與優刻得具有相似之處:二者均為國內最早一批開展雲計算商業化實踐的第三方中立廠商。
不過,在具體業務上,二者卻存在顯著差異:優刻得的營收主要來自企業使用其公有雲資源所支付的服務費用。而青雲科技的營收主要來自其核心技術所形成的產品。因此,青雲科技把業務發展重心放在了為客戶部署私有雲以及混合雲上。
不同於市面上大部分雲服務商以收取服務費作為主要營收來源,青雲科技將雲產品作為主營收入來源。報告期內,雖然其營收保持了一定增長,但在淨利潤增長上卻承受了一定壓力:虧損金額從0.94億元漲至1.91億元。
那麼,青雲科技連年虧損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其在混合雲、私有雲領域的產品業務未來能否實現高速增長?中國雲計算市場,下一個爆發領域又將在哪裡?
公有雲業務增長乏力
雲計算,按照服務模式可分為「IaaS」、「PaaS」及「SaaS」三種類型。按照平臺類型,雲平臺可分為有公有雲、私有雲和混合雲。
青雲科技的主要業務包括「雲服務」和「雲產品」兩塊。「雲產品」業務佔總營收比重為65%,「雲服務」佔總營收比重為35%。
其中,「雲服務」指客戶通過訂閱的模式,使用青雲科技自行採購的電信資源和基礎硬體。該業務主要適用於公有雲部署以及混合雲構建。
「雲產品」指的是核心技術產品化後,形成可供出售的軟體或與硬體深度融合的軟硬體一體機。該業務主要滿足企業私有雲部署或混合雲管理。
目前,公有雲是市場競爭最激烈的領域,而從公有雲服務模式來看,IaaS是增速最快的細分市場。這是因為我國雲計算市場仍處於對計算、存儲等傳統IT資源的替代過程中。因此,IaaS這類「向企業提供IT基礎資源」的雲服務形式,為用戶節約了硬體成本和維護成本,自然受到市場歡迎。
不過,由於雲服務所需計算、存儲、網絡等硬體基礎更新迭代迅速,青雲科技需要根據市場環境持續性採購和更新固定資產,並配套採購數據中心資源。比如,為了解決雲服務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網絡不穩定問題,青雲科技圍繞SD-WAN技術,前瞻性地購入了金額較大的網絡相關設備和資源。
報告期內,青雲科技固定資產投入呈增長趨勢:2017至2019年,其固定資產新增金額分別為6626萬元、5489萬元以及6494萬元。
除了固定資產投入較大外,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公有雲市場,雲計算廠商多次下調資費,青雲科技也不例外。報告期內,青雲科技「雲服務」板塊一共下調了7次價格,單次資費下調幅度一般在5%-20%之間,最高下調幅度超過30%。受雲服務價格不斷下調影響,青雲科技「雲服務」板塊營收增速隨之放緩。
此外,公有雲行業具有「整採零售」的行業特徵,而青雲科技公有雲服務客戶數量及業務規模遠小於巨頭企業,從而導致整體採購量較小。因此,其固定資產和數據中心資源採購單價較同行高,導致毛利水平落後具有規模效應的雲服務商。2017至2019年,青雲科技毛利率從22.27%下降至12.51%。
可以說,在依賴服務費用的公有雲領域,青雲科技由於客戶規模較小,在軟硬體資源採購上不具備成本優勢;並且,在行業價格戰下,其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因此,單純收取服務費的模式,無法支撐青雲科技營收突破性增長以及利潤積累,其亟待尋找新的贏利點。
雲產品規模效應出現
「雲服務」業績增長承壓,收取服務費的模式遭遇挑戰,青雲科技開始探索其他路徑。「私有雲」和「混合雲」成為其重要布局方向。
私有雲,是企業利用自有或租用的基礎設施自建的雲,私有雲不僅安全性更高,並且用戶可自定義雲環境以滿足特定業務需求
在私有雲部署方面,青雲科技應用「超融合架構」。超融合架構在降低成本、簡化運維、便於拓展等方面優勢顯著。並且,對於提供架構的廠商而言,超融合促進了私有雲業務的產品化,由此可以保證持續收入:
一方面,超融合架構將雲計算的存儲、計算和網絡功能整合到單一設備中,形成了標準化解決方案,簡化了傳統私有雲部署中組網規劃、容量規劃、設備選型、設備採購、安裝調試等繁雜流程,大幅縮短了私有雲IT架構構建周期,降低了交付、運維和擴展難度,推動了私有雲業務由項目制交付轉向產品化交付。
另一方面,超融合架構可實現彈性擴容,用戶在初次購買時無需超額配置硬體,前期投入較低。不過,由於超融合架構擴容時無法與其他廠商產品兼容,用戶在一次購買後,若要實現擴容,仍需採用青雲科技的產品,因此客戶復購率較高,這能夠為雲計算廠商帶來持續性收入。
根據IDC發布的報告,在超融合方面,2018年青雲科技市場份額為4.0%,位列行業第五,僅次於華為、新華三、深信服、聯想。
憑藉在超融合領域的技術優勢,青雲科技「超融合產品」營收在「雲產品」中佔比快速增長,由2017年的44.14%大幅提升至2019年的63.50%。2017-2019年度複合增長率達68.26%。
混合雲則兼顧了公有雲和私有雲兩者優勢,便於企業更為靈活地調度IT資源,受到全球企業廣泛歡迎。根據RightScale調查數據顯示,在已經上雲的企業中,84%的受訪企業採用了多雲戰略,其中,採用混合雲的企業比例由2018年的51%提高到2019年的58%。
相較於全球市場,中國混合雲市場尚處於發展初期,採用混合雲的企業比例較低。根據信通院調查數據,2016年,我國採用混合雲的企業在所有企業中佔比5.3%,2018年已達8.1%,上升2.8%。
混合雲模式的構建,需要企業將本地私有雲、本地數據中心等與公有雲資源池高速連接,最終實現本地計算環境與雲上資源池之間數據遷移、容災備份、數據通信等功能,而實現這些功能的關鍵,在於雲和雲之間高穩定性的數據傳輸能力,也就是「雲網融合」的能力。
目前,VPN和專線是市場上佔比最大的兩種網絡連接方式,中小企業傾向於採購VPN,而業務量較大的企業通常選擇專線實現網絡連接。青雲科技則依託業內領先的SD-WAN技術,形成了強大的雲網融合服務能力,從而幫助客戶實現各業務節點的高速互聯,在市場上形成了獨特的競爭優勢。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青雲科技的公有雲、私有雲和混合雲使用同一架構和代碼。這意味著,其產品在API接口、開發工具、操作界面等各方面都保持一致,這將大幅降低IT人員使用新平臺的學習成本,並且,統一的代碼體系便於規模化拓展,形成規模效應。
混合雲市場先發制人
在三種雲平臺類型中,單一雲越來越難以滿足企業業務多元化需求,混合雲開始成為上雲最優策略。這是因為,混合雲能夠讓用戶一方面在本地數據中心搭建私有雲,處理大部分業務並存儲核心數據;另一方面,用戶能夠通過網絡獲取公有雲服務,滿足峰值時期的IT資源需求。
基於這一市場趨勢,青雲科技將混合雲作為未來主要布局方向。在募投資金中,青雲科技將投資7.3億元用於「雲計算產品升級項目」。
在雲產品業務落地過程中,超融合和軟體定義存儲是最受矚目的兩款產品。二者皆可大幅簡化雲產品IT架構的安裝運維周期,降低投入成本,減少擴展難度。
此外,隨著IaaS層廠商競爭日趨激烈,價格戰進入後期,繼續降價的空間已經較小。IaaS僅僅幫助企業優化了IT基礎設施,企業要實現真正的數位化轉型,需要將雲計算實踐擴展到產品研發、銷售管理、人力管理等各個業務環節,這就要求企業對整個業務系統和所有上層應用都作出雲化改造。
然而,傳統應用架構與雲計算的分布式架構結構截然不同,因此,業務上雲要求企業對系統及眾多上層應用重新開發。PaaS平臺是這一過程中的重要工具,它能夠幫助企業有效優化軟體開發模式。目前,青雲科技的「QingCloud企業雲平臺」能夠與其公有雲服務統一架構,同時提供PaaS平臺。
整體來說,PaaS平臺在中國發展相對滯後,2018年市場規模僅為22億元,在總體市場中佔比5%。不過,隨著雲計算對產業加速滲透,PaaS平臺將成為雲計算廠商未來必爭高地。
在公有雲發展初期,青雲科技並未佔據先發優勢。目前,公有雲這塊大蛋糕已被眾多企業瓜分。青雲科技在此期間另闢蹊徑,在混合雲以及PaaS平臺上作出前瞻性布局,有望在未來市場真正爆發之時,能夠憑藉有競爭力的技術,以及規模化帶來的成本優勢,在眾多雲計算廠商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