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藍地綠水清」 深圳的靚麗名片
金羊網 2020-08-26
「深圳藍」常伴深圳人,深圳空氣品質好已成了不少人才和投資者選擇深圳的一大理由。
關鍵字點睛 據生態環境部數據,深圳今年上半年空氣品質全國第四,6月份第三。深圳「天藍地綠水清」,得益於思想觀念上對城市生態環境的高度重視,堅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樹立全民生態環保意識,將生態環境好壞作為考評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把優化生態環境作為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工作。
深圳灣紅樹林公園市民與紅嘴鷗親密接觸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宋王群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 磊
「藍天白雲,繁花似錦,綠植滿城」,這是不少首次來深圳的中外友人的第一印象。40年來,深圳從一個邊陲農業縣迅速發展成為一座現代化大都市,昔日熱火朝天的「大工地」成了「國際花園城市」,「深圳藍」「深圳綠」成了這座年輕城市的代名詞。為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營造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態環境,深圳嚴守生態底線,優化發展布局,打好大氣、水、土壤「三大戰役」,立體推進生態環境建設。
多項全國首創 持續保護「深圳藍」
7月16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了上半年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狀況,6月深圳空氣品質排名全國第三,上半年深圳空氣品質排名全國第四。這已是深圳連續第7年排名躋身全國前十了。
「深圳藍」常伴深圳人,深圳空氣品質好已成了不少人才和投資者選擇深圳的一大理由。
2018年開始,深圳發布「深圳藍」可持續行動計劃,至今年已是第三個年頭。為保護好「深圳藍」,深圳有多個全國首創,如建成全國首個「一街一站」空氣品質監測網絡、在全國率先實現公交車和計程車100%電動化、船舶岸電使用率全國最高,等等。
如今,深圳成功入選全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成為廣東唯一因重點區域大氣、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明顯,獲國務院2018年度落實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督查激勵的城市。
不僅如此,深圳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編制全市溫室氣體排放清單,開展近零碳排放區示範工作創建的可行性論證。深圳2018年度碳排放權交易履約工作圓滿完成。截至2019年6月30日,全市共758家碳交易管控單位按時足額完成履約義務,履約率為99%,實現碳排放絕對量、碳排放強度雙下降。
今年是深圳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收官之年。深圳將繼續深入實施2020年「深圳藍」可持續行動計劃,實施機動車排放控制、工業源減排、綠色施工、綠色生活等「十大工程」80個項目,實現PM2.5濃度穩定達到25μg/m3的歐盟標準、AQI達標率控制在96%以上的控制目標。
實施綠色生態 營造「深圳綠」人居環境
深圳除了「深圳藍」還有「深圳綠」。為了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營造天藍地綠水清的人居環境,深圳市實施了重點林業綠化生態工程,綠地面積和覆蓋率增長迅速。
《2019中國綠色城市指數TOP50報告》顯示,2017年深圳市的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6平方米/人。截至2018年12月31日,深圳全市建成區面積已達到927.96平方公裡,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5.0%;全市綠化覆蓋面積10.18萬公頃;公園面積3.10萬公頃,增長41.0%。
與此同時,深圳的森林面積也在增加。截至2019年10月,深圳全市森林面積為797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達到了40.21%。同時,深圳擁有各類自然保護地24個,其中自然保護區4個、溼地公園9個、森林公園9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級地質公園各1個。2018年「森林城市建設座談會」在深圳召開,深圳正式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近年來,深圳實施生態景觀林帶建設和綠化提升工程,完善生態景觀林帶建設撫育工作,到2018年,完成建設面積約12萬畝的生態景觀林帶的種植和撫育任務。改善快速鐵路、公路周邊整體城市森林景觀和生態狀況,廣泛種植適合鳥類和其他野生動物棲息的鄉土樹種;同時注重古樹名木保護和挖掘村莊的歷史遺蹟、民俗習慣等相關元素,支持苗木生產研究推廣應用,廣泛推廣紅樹林、簕杜鵑在溼地建設、綠化方面的應用,確保新造林的鄉土樹種種植率達80%以上。
發起治理總攻 除黑除臭實現「水清」
「水清」是深圳立體推進生態環境建設的至關重要一環。
提起深圳對汙水的治理決心和成效,就不得不提茅洲河。茅洲河是深圳第一大河,被稱為深圳的母親河。在許多老深圳的記憶裡,茅洲河水曾經清得可以直接捧起來喝。然而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茅洲河流域內工業化和城鎮化突飛猛進。隨之而來的工業廢水、生活汙水以及畜禽養殖帶來的汙染,成了茅洲河的主要汙染源。
深圳治理茅洲河的決心不可謂不大。2013年3月,茅洲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成為10個省級掛牌督辦重點環境問題之一。2013年啟動長度近19公裡的茅洲河中上遊段幹流綜合整治工程,項目總概算17.49億元,1公裡花費約1億元。2016年以來,深圳共投入330億元開展茅洲河治理。
2019年11月5日最新監測結果顯示,茅洲河下遊共和村國考斷面氨氮、總磷同比分別下降40.9%和42.6%,達地表水V類標準。
終於,老深圳記憶中的茅洲河「悄悄」回來了,不少幹支流河段水質清澈,河兩岸草木蔥蘢、綠道蜿蜒,人們在戶外悠然慢跑健身,一派宜人的嶺南水鄉風情。
2019年初深圳市汙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發布「1號令」,向水汙染治理髮起總攻。至2019年底累計建成汙水管網6274公裡,完成小區正本清源改造13793個,提升汙水處理能力至748萬噸/日,補齊近40年歷史欠帳。
通過綜合治理,深圳159個黑臭水體和1467個小微黑臭水體全面消除黑臭,五大河流全面達標,310條河流水質全面提升,飲用水源100%穩定達標。
環境改觀,候鳥歸來
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數十萬隻鷺、鷗、雁等候鳥在深圳灣成群聚集,或在灘涂沐浴陽光,或在海面徘徊覓食。岸邊,來自全國各地的攝影愛好者「長槍短炮」紛紛聚焦,只為捕捉到候鳥們的動人身姿。每當有鳥下潛捉魚,嘴裡銜著翻騰的大魚躍出水面時,岸邊人群中總會傳出「咔咔咔」的快門聲。去深圳灣觀賞候鳥,已成為深圳灣紅樹林海濱生態公園最具特色的風景線。
深圳灣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主軸和深港門戶區域,是深港共有、外窄內寬的半封閉型城市內灣。這裡既是深圳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的核心地帶,更是展示深圳現代濱海生態城市魅力和形象的城市名片。
深圳灣曾經歷汙染之痛,近年來,深圳市委市政府打響汙染防治攻堅戰,各區各部門齊心協力,下大氣力全面系統整治深圳灣汙染,成效明顯,深圳灣入海河流水質明顯改善。每年有數十萬隻往返澳大利亞至西伯利亞的候鳥在此越冬停歇,深圳灣成為東半球候鳥重要的棲息地和南北遷徙通道上重要的「中轉站」。
如今,深圳灣沿岸已成為眾多市民休閒娛樂的主要區域,每天騎車、跑步、觀光的人絡繹不絕,海岸邊魚翔淺底、萬鳥翔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畫卷日日呈現。
數看特區
深圳主要汙染物減排連續多年超額完成任務,實現資源消耗強度和汙染排放強度「雙下降」,綠色發展指數在全省排名第一。2018年單位GDP能耗、水耗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3、1/9,2019年全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分別較2015年減排16.7%、6.3%、50.6%、21.2%,除氨氮外均提前達到2020年度目標。
編輯: 正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