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扔垃圾,上傳雲數據
綠蔭環繞,曲徑通幽,這是北京市西城區玉廊東園小區給人的第一感受。而讓人印象更為深刻的,是小區裡不久前安放的8臺智能垃圾箱。
這些智能垃圾箱有著封閉、不鏽鋼的箱體,箱頂上兩個密封蓋,每個有120升左右的容量,一邊可投放廚餘垃圾,另一邊則投放電池、保鮮膜、菸頭、廢手紙等其它垃圾。再仔細一瞧,箱體的正中間設有一塊智能識別區,用於掃描二維碼、顯示垃圾重量。智能識別區的最下方設有兩個腳蹬子,是專門為不願意掃碼的懶人設計的。
居民掃碼扔垃圾,後臺就會將信息第一時間上傳到雲數據終端機,之後平臺根據二維碼追蹤到每一位居民的垃圾投放行為,記錄每一位居民每天扔垃圾的具體時間、垃圾重量、垃圾類別等信息,而後進行大數據分析,並將分析結果反饋給小區物業以及垃圾回收站,確保後續的垃圾處理工作可以做到「定時、定點」,提高工作效率和節約人力物力。
負責該項目研發的北京必發世紀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呂宗武介紹,他們通過數據分析發現,玉廊東園小區的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的總量是6∶1,「說明這個小區的居民可能存在浪費糧食的情況,環保節約的意識不夠,我們願意為相關管理部門提供數據,方便他們日後在小區內開展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宣傳工作。」
據悉,該平臺為每一戶居民編制了對應編碼,用戶可以憑編碼到公司網站查詢個人帳戶信息,包括累計扔垃圾的總量、全部積分以及使用積分兌換禮品等服務。
垃圾分類換積分,廢品上門回收
「以前我家裡的垃圾都是一袋裝,現在有了智能垃圾箱,我們分類垃圾做得好,可以去他們公司的官網積分換禮,能兌換大米、肥皂等生活用品,也可以提現。雖然東西不貴重,但還是很實用的。」玉廊東園的居民王大媽告訴記者。
據了解,居民每扔一公斤廚餘垃圾對應給予4個積分,一公斤其他垃圾對應1個積分,每100個積分可兌現1元人民幣。兌換禮品的項目除了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以外,還包括「愛心公益包」,居民可以根據自己的積分自願兌換,當「愛心公益包」積攢的金額達到一定數量時,公司會以愛心善款的方式捐獻給貧困山區兒童。
此外,公司還研發了一個可回收物品的交易平臺——「e易平臺」,居民可以自主下單賣廢品,輸入地址後工作人員準點上門服務。
設備故障頻現,好點子還要再「歷練」
智能垃圾箱投入使用將近一個月,對培養和提高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有一定效果。但由於設備經常出現故障,小區居民仍覺得不是很方便。
「有時候在家把垃圾分好了類,噌噌地跑下樓來扔,結果發現要麼蓋子打不開,要麼就是箱子容量不夠放不下」「有時候二維碼掃描也不夠靈敏」「桶太高,小孩子夠不著」「原來三個垃圾箱用得好好的,容量也大,現在少了一個,有時候沒辦法只得把垃圾放在外邊」「維修不夠及時,我家樓下那個垃圾箱都壞了三五天了,還沒人過來修」大爺大媽們意見還不少。
對於居民反映的問題,技術人員鄭先生表示,由於目前還處於試點階段,對技術上的漏洞他們一直在不斷修補。「電子識別區故障通常是供電不足造成的,我們正增派技術人員加大對設備的後續維修和養護力度。」
上海環境衛生工程設計院院長張益認為,智能垃圾箱的推廣使用可以增強居民分類垃圾的主動性,同時也對於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兼顧智能垃圾箱的便利實用性和後續實現垃圾分類的正確處理,還需要企業、政府和社會在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摸索出適合我國國情的合理的垃圾分類模式,否則即使這個『前端』很高級、很實用,還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垃圾分類的難題。當然,邁出這一步,值得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