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前數四十年,農村家家戶戶都要養幾頭豬,等到過年時就可以吃上香噴噴的大肉了,八九十年代走親戚串門拎著一串豬肉也是很有面子的。可是自從2018年爆發非洲豬瘟之後,我國普通人民吃豬肉的壓力驟然增加,尤其是去年豬肉的價格已經逼近牛肉!然而老百姓日常吃的最多的還是豬肉,據數據分析:我國每年消耗掉的豬肉已經超出5000萬噸,佔據全球市場的一半以上。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中國豬的歷史,為什麼現在吃不到經典的土豬肉了?
歲數稍大一點的人都有這樣的感慨,不管怎麼烹飪現在的豬肉都比不上上世紀80年代的口感。其實這不僅僅是飼養方式不同造成的結果,更是因為豬肉的品種已經發生改變。在那個年代我國農村所養的大部分都是黑豬,而現在鄉下和養豬場養殖的都是從歐洲進口的白豬品種。豬作為人類馴化比較早的動物之一,可以說伴隨著我們農業生產的全過程。
以前農村養殖的黑豬需要飼養一整年才能宰殺吃肉,大部分豬在宰殺時才只有110公斤左右,豬肉的味道十分獨特,香濃可口回味無窮。而現在進口的白豬品種半年就能出欄,體重就能達到150公斤左右。雖然白豬生長迅速可以滿足更多人口的需求,但是豬肉品質卻不斷下降,吃起來只有蛋白質沒有很好的口感,吃過黑豬肉的人都會不自覺地嫌棄白豬肉。
不過,從實際情況來看,黑豬作為中國豬的代表也有自身的局限性。生長速度緩慢、生育繁殖能力較弱等缺點也註定了它要被快速發展的時代淘汰。其實深扒一下,白皮豬被引進中國也才不過百年,而黑豬已經在中國繁衍養殖了幾千年。白豬最早被引進國內是丹麥的長白豬以及英國的約克夏豬,有一部分豬因為水土不服而消失,不過活下來的逐漸與本土的黑豬結合所生的下一代已經可以完美適應環境,在這之後黑豬就逐漸被淘汰了。
筆者總結:如今社會是市場經濟佔主導的,我們普通的農民在選擇吃豬肉或者養豬的時候都應該去考慮一下實際情況。過去的黑豬肉雖然美味可口,但是十幾億國民想要吃上源源不斷的豬肉還是離不開白皮豬的貢獻,您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