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年前,我同學阿卯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後來被學校勸退了。阿卯退學在家休整沒幾年便因病去世,去世時不到30歲,白髮人送黑髮人,令人唏噓不已。聽阿卯同鄉提起這事,在扼腕痛惜的同時,不禁想起他患病前的一些異常情況。
阿卯與我同住一間8人宿舍,我們兩個睡在相鄰的上鋪。一天半夜,阿卯突然從他的床跳到我的床上,緊挨著我睡下。我從睡夢中被驚醒,問他幹什麼,他說窗外有人說話。因為床太小,兩人擠在一起,我能夠感受得到他皮膚冰冷,渾身顫抖……
一次,阿卯和另一位室友發生了一些口角,那位室友剛好拿著一把裁紙刀在手上玩,阿卯非說那個室友要殺他,叫來幾個同鄉為他助威。他的同鄉們了解阿卯小題大作的情況後,在宿舍跟大家聊聊天,就回去了。
那時候,我們打心眼裡瞧不起五大三粗的阿卯,覺得你一個大老爺們,一個人睡覺還害怕,遇到點小矛盾就叫老鄉,跟小孩子一樣,沒想到幻聽、被害妄想等都是精神分裂症的症狀。
從此,我知道了,人除了身體上會患病,心理上也會患病,而且心理疾病更加難以發現和治療,弄不好會出人命的。
但是,我和很多人一樣,一直以為心理疾病和身體疾病一樣,主要是個人原因引起,即「內因」,跟外界沒有太大的關係。
直到前幾天,在幸看到《熱鍋上的家庭》一書,我才明白,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更多的是外在環境引發的,即「外因」,而個人的自我調適和抗壓能力,只是其中的影響因素。
02
有數據顯示,在戰爭時期、強權社會和特殊政治環境下,得精神分裂症的人數會明顯增多。
特別是一個不良的家庭環境,更是精神分裂症的直接誘因。生活在其中的家庭成員,猶如「熱鍋上的螞蟻」,很難跳出原生家庭帶來的精神危機。這樣的家庭也猶如「熱鍋上的家庭」,問題表象往往只是冰山一角,問題的實質通常不是一個人生病了,而是一家人都生病了。
《熱鍋上的家庭》這本40年長銷不衰的原生家庭經典著作,在樊登讀書會收聽收看量突破1300萬,該書作者是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奧古斯都·納皮爾,和美國雪城大學醫學博士卡爾·惠特克,他們是合作開展家庭治療的一對搭檔。
卡爾·惠特克,這個「瘋狂」的心理治療師,開啟了心理治療的「外部視角」,即:面對一個心理疾病患者,他完全脫離了以往僅局限於病人本身的「內部視角」進行藥物治療或心理諮詢和幹預的模式,而是將患者的一家人集中在一起面談,找出並矯正家庭關係中的隱患問題,從根本上消除精神疾病的治病機制,他也因此成為家庭治療學派的創始人。
對他來說,治療就是「玩」,精神疾病的本質是了幽默和放鬆的能力,家庭需要重新學會讓生活變得好玩。
奧古斯都·納皮爾曾經是他的學生之一,後來成為了他的輔助治療師。
在家庭治療中,如果將惠特克比喻成探尋家庭問題的「福爾摩斯」的話,那麼納皮爾就是家庭治療的華生醫生,他們相互配合,讓家庭問題在面談中無所遁形並逐步得到療愈。
該書的譯者是臺灣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李瑞玲,知名心理學家李松蔚傾情作序推薦,稱惠特克是夢幻般的大師——全家人同時坐在一個房間裡,共同接受心理治療,家庭改變了,病人往往會不藥而愈。
03
《熱鍋上的家庭》只寫了一個經典案例,寫了一個熱鍋上的5口之家:爸爸大衛·布萊斯、媽媽卡羅琳、大女兒克勞迪婭、二兒子丹、小女兒蘿拉,書中穿插了部分精闢的理論分析,逐步還原了這個家庭從有人生病到發現並解決家庭問題的全過程。
看完全書,我最大的體會是:有多少家庭也像布萊斯家庭一樣,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湧動,明明是夫妻關係存在問題,卻讓子女陷入奇特的家庭「三角關係」中,成為「第三者」,成為「替罪羊」,難以自拔,甚至以生病、離家出走、自殺等極端形式進行抗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可怕的是,有的家庭問題隱藏得很深,家庭成員深陷其中,難以自查,或者不願改變這種用幾十年時間沉澱下來的家庭結構,結果家庭「生病」了,卻以某個家庭成員「生病」的形式表現出來,甚至為了家庭犧牲個人。
布萊斯家庭就是這樣的典型案例。
16歲的大女兒克勞迪婭經常和媽媽吵架,以致於離家出走,夜不歸宿,和不同的男人發生關係,甚至在自己寫的詩中流露出自殺傾向,經長時間的個別心理治療無效後,才開始尋求家庭治療。
治療過程中,「問題女孩」克勞迪婭的情況有較大改觀後,布萊斯家庭11歲的二兒子丹卻出現了嚴重問題,認為自己力量無窮,可以和大人較量,瞧不起同齡的小朋友……
看到丹一副全知全能的模樣,卡爾非常擔心,以他的治療經驗,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都有一段很長的妄想史,口中常常念念有詞:「我是上帝!」如果不將丹從危險的邊緣拉回來,這個小傢伙的未來不堪設想。
經過面談才知道,丹常常陷入父母給自己製造的兩難選擇中,媽媽支持的爸爸反對,爸爸支持的媽媽反對,他為此感覺到「快瘋了」。
實際上,不管是以前的克勞迪婭,還是後來出問題的丹,都只是布萊斯夫妻關係的「替罪羊」,因夫妻不願面對已經出現危機的婚姻,於是子女便及時替補成了家庭關係中的「夾心餅乾」,子女也想通過「生病」的形式,引發父母關注,轉移或延緩家庭危機。
04
專家指出,好的家庭關係,應該是一個倒三角關係,即:夫妻處於家庭結構的最上方,平等和睦,相親相愛,子女在父母的關愛和庇護下,孝老愛親,快樂成長!
在現實生活中,特別是一些獨生子家庭,子女的位置往往被不恰當地抬高,被奉為「掌上明珠」,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這種不正常的正三角關係,往往是孕育敗家子和「小祖宗」的溫床。
有的家庭沒有將子女的地位抬那麼高,卻有意無意地讓子女介入自己的婚姻關係,或者子女在潛意識裡想討好父母,就可能形成前文所述的「夾心餅乾」關係,子女處於父母之間左右為難,成為「問題少年」,家庭結構並不會因此而有所改善。
總之,家庭就好比一個小宇宙,家庭關係並不比複雜的社會關係簡單。當家庭問題、心理問題出現時,人們不必也不應孤軍奮戰,而要和每一位家人在一起解決問題。
一個人或許無法突破「原生家庭」,但一家人可以。
出於幸福目的組建起來的家庭,除了應該有福同享,還應該有難同當。而恢復正常的家庭結構,即家庭「倒三角關係」,是恢復家庭生態系統的關鍵,也非常重要。因為家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諧了,社會也就和諧了,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