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牧場生態修復 浙大團隊系統解決東海資源問題

2020-12-17 人民網

原標題:海洋牧場生態修復

海風徐來,一條漁船行駛在寧波象山漁山列島國家級海洋牧場綜合示範區的海面上,船上搭載的是浙江大學海洋學院紀曉聲博士帶領的科研團隊和合作單位的施工人員。日前,他們將2380餘萬尾(粒)經濟魚類、貝類,分別投放到定點海域。

浙大科研團隊開展的這項增殖放流活動,是漁山列島國家級海洋牧場綜合示範區人工魚礁建設總承包項目的重要內容。近日,紀曉聲作為科研項目負責人,代表浙大牽頭中標了這項總投資2150萬元的人工魚礁建設項目。紀曉聲介紹,該項目工期300天,主要任務是通過對漁山列島海域開展本底調查、增殖放流、效果監測和評價、環境跟蹤監測等科學研究,實現對東海資源的生態修復。

在實施增殖放流活動前,科研團隊已經完成了對漁山列島國家級海洋牧場綜合示範區的本底調查,調查分析了漁山列島海域底質、水質和生物情況,優化篩選了增殖放流的土著魚類和貝類,確定了投放人工魚礁的海域和魚礁布局。「我們計劃在漁山列島海域建立21個魚礁群。以資源保護型礁體為主,休閒生態型魚礁為輔,最終實現生態資源的修復。」

人工魚礁是人為在海中設置的構造物,是進行近海海洋生物棲息地和漁場修復的一項技術措施。漁山列島自2015年底入選首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以來,當地漁政部門已陸續投放了一批以廢漁船為礁體的人工魚礁,形成了一定規模的人工魚礁群。紀曉聲團隊計劃在本底調查的基礎上,投放多元化的人工魚礁,增殖放流土著魚類和貝類,把漁山列島建成綜合性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

「傳統的生態修復以工程建設為主。在這個項目建設過程中,我們著手從工程建設中提煉相關科學問題進行攻關,系統解決影響生態修復效果的難題。」紀曉聲介紹,海洋生態修復除了常規的工程建設,還蘊含著礁體的水動力模型、海洋藻類優化篩選、海洋環境監測等科學問題。為此,他牽頭組建了由海洋學院海洋地質與資源研究所、水下機器人研究所、海洋工程研究所、海洋經濟與管理研究所的教師和研究生組成的科研團隊,綜合應用海洋學院在水下監測、生態資源修復、海島保護等領域的科研成果,以科技手段推進項目實施。

目前,科研團隊正在研製專門針對漁山列島海域的人工魚礁大數據管理系統,建立海底觀測平臺和地面傳輸網絡,實時掃描監測礁體投放和堆積過程,以強化對人工魚礁區域的建設、開發利用及保護管理;同時,通過對海流、波浪、葉綠素、溶解氧等海洋環境要素長期、實時、連續、在線觀測,對建設海域及對照區域的環境和生物資源跟蹤調查,對海洋牧場生態效果進行綜合評價。

「希望通過科技手段的介入,從根本上解決海洋資源修復的難題。」紀曉聲說,漁山列島海洋牧場建設項目是浙大首個海洋領域綜合性示範類項目,「希望通過項目實施,為浙江海洋生態特別是漁場的生態修復探索出一種可以推廣的新模式。」

(責編:郭揚、吳楠)

相關焦點

  • 投放數千萬魚類貝類 浙大專家建設東海海洋牧場
    近日,紀曉聲作為科研項目負責人,代表浙大牽頭中標了這項總投資2150萬元的人工魚礁建設項目。紀曉聲介紹,該項目工期300天,主要任務是通過對漁山列島海域開展本底調查、增殖放流、效果監測和評價、環境跟蹤監測等科學研究,實現對東海資源的生態修復。
  • 重構貝藻礁生態系統 唐山海洋牧場打造海底「新綠洲」
    通過貝藻礁生態系統構建,唐山海洋牧場中的海洋生物顯著增加,局部海域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12月13日,在青島召開的「唐山祥雲灣海洋牧場深化貝藻礁生態系統構建」項目階段性成果驗收會上,專家驗收組通過對該項目四個課題組有關成果的驗收,評定成果為優秀。「通過祥雲灣海洋牧場貝藻礁生態系統構建,日本鱘、脈紅螺等海洋生物顯著增加,局部海域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為河北海域生態綜合治理提供了有效借鑑。」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前副所長、研究員,專家驗收組組長李培英表示。
  • 鬱志榮:中日韓可共建東海海洋牧場
    中日韓在海洋領域合作的可能性很大,而且項目很多,應該先易後難,先近後遠,循序漸進。目前最有可能成功的是共同建設東海海洋牧場。上世紀末,日本遠洋水產研究所的專家曾經提議,將整個東海看做一個碩大的養魚池,中日兩國或更多的國家可一起參與建設海洋牧場,以解決漁業供需矛盾突出的問題。很可惜該提議當時沒有引起業內和官方的高度關注。如今重提舊事,有其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
  • 浙江嵊泗:保護「東海魚倉」 打造「海上牧場」
    嵊泗地處著名的浙江舟山漁場中心,是中國十大漁業縣之一,原本水產品資源十分豐富。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由於過度捕撈和無序無度開採,生態系統受到威脅。為保護人類的「藍色糧倉」,嵊泗展開了全方位修復海洋生態環境行動。圖為嵊泗縣枸杞鄉漁民正在作業。
  • 烏賊重現東海 海洋牧場為魚類再造「海底家園」
    人工魚礁是人為在海中設置的構造物,其目的是改善海域生態環境,營造海洋生物棲息的良好環境,為魚類等提供繁殖、生長、索餌和庇敵的場所,達到保護、增殖和提高漁獲量的目的。  它通常長這樣。今年舟山市已投放376個人工魚礁入海。
  •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李培良教授團隊建設的海洋牧場水下在線監測工作...
    農業農村部海洋牧場建設專家諮詢委員會日前發文,公布了第一批科技團隊工作站名單。由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李培良教授團隊建設的海洋牧場水下在線監測工作站入選全國工作站名單。  「主要是開展海洋牧場在線監測系統關鍵技術、海域海洋環境和海洋災害預報預警技術等研發和應用推廣,組織撰寫海洋牧場在線監測信息化建設相關標準,培養海洋牧場建設相關技術人才等服務工作。」李培良介紹說。
  • 全國首批海洋牧場科技工作站設立 舟山2個入列全國工作站,1個入列...
    近年來,舟山以生態修復為抓手,不斷加強海洋生態牧場建設,嵊泗馬鞍列島、普陀中街山列島、白沙已獲批成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桃花島、葫蘆島、裡外洋鞍、六橫等區域也納入了國家級海洋牧場建設規劃,從而逐步將舟山沿岸漁場打造為全域海洋牧場,建造魚類安樂家園。此次舟山市入選的3個工作站研究方向各有不同側重。
  • 全國首批海洋牧場科技工作站設立 我市2個入列全國工作站,1個入列...
    近年來,我市以生態修復為抓手,不斷加強海洋生態牧場建設,嵊泗馬鞍列島、普陀中街山列島、白沙已獲批成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桃花島、葫蘆島、裡外洋鞍、六橫等區域也納入了國家級海洋牧場建設規劃,從而逐步將舟山沿岸漁場打造為全域海洋牧場,建造魚類安樂家園。此次我市入選的3個工作站研究方向各有不同側重。
  • 撐起海洋生態保護傘 千裏海岸線迎來藍色「逆襲」
    大岙沙灘整治項目是寧波加快海洋生態修復的一個有力佐證。寧波與東海相鄰,誕生了一條綿長而曲折的海岸線。這條海岸線全長1672公裡,居全省首位。優越的海洋資源為寧波經濟提供了堅強的支撐,但是開發利用也帶來了「傷害」。海岸帶髒亂差、濱海溼地退化、海洋生態系統弱化等一系列問題,給寧波海洋生態敲響了警鐘。很多海洋汙染「問題在水裡,根源在岸上」。
  • 華高萊斯丨產業觀察:韓國海洋牧場初探(下篇)
    韓國海洋牧場示範分布資料來源:楊寶瑞,陳勇.韓國海洋牧場建設與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1觀光型海洋牧場主要設施在海洋牧場示範區的建設中,韓國把漁業生產與旅遊、觀光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保護生態環境、增大漁業資源的同時,因地制宜地開發海洋空間的旅遊和娛樂功能。利用海底、海中、海面進行娛樂和知識充分結合的旅遊、觀光事業。
  • 海南穩步推動海洋牧場建設 給海洋生物安個「家」
    我省穩步推動海洋牧場建設  給海洋生物安個「家」  文\海南日報記者陳雪怡  「揚波大海走向深藍」是2017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主題。那片大海、那波深藍,給予人類以豐盈饋贈的滋養,資予人類以無限可能的資源,還有需要人類倍加呵護的生態。「絳樹無花葉,非石亦非瓊。」
  • 2020年度全國海洋牧場建設與管理培訓班在遼寧大連舉辦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副局長韓旭在開班講話中指出,要堅守海洋牧場的建設宗旨,始終把修復海域生境和生物資源養護放在首要位置。同時要不斷規範海洋牧場建設管理,強化海洋牧場建設科技支撐,融合創新做好海洋牧場相關工作。
  • 遼寧大連市金州新區全面推進海洋牧場建設
    瀏覽量: 2346 次 我要評論 &nbsp&nbsp&nbsp&nbsp海洋牧場是一種新型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模式,以投放人工魚礁為基礎
  • 健康海洋 守「土」有責—新聞—科學網
    ■本報記者 馮麗妃 廖洋 對俞志明來說,今年1月10日是個特殊的日子。
  • 發展海洋牧場,不僅可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海產品的需求,也是...
    發展海洋牧場,不僅可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海產品的需求,也是恢復漁業資源、改善海洋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 什麼是海洋牧場 通常意義來講,海洋牧場是指在一個特定的海域內,為了增加和恢復漁業資源而人為建設的生態養殖漁場。它通過魚礁建設和藻類增養殖營造一個適宜海洋生物棲息的場所,然後再將人工培育的種苗放養到該區域內,同時吸引野生生物資源,形成一個人工漁場。
  • 東海「海上牧場」迎豐收
    近年來,南麂鎮政府引導漁民養殖戶充分發揮「靠海吃海」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海洋養殖經濟和海島旅遊經濟,實現了南麂由「生態美」向「產業美」,「產業美」向「經濟美」的轉變。近年來,南麂鎮政府引導漁民養殖戶充分發揮「靠海吃海」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海洋養殖經濟和海島旅遊經濟,實現了南麂由「生態美」向「產業美」,「產業美」向「經濟美」的轉變。
  • 到2022年青島爭取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達到15處以上
    青島魯海豐國家級海洋牧場副總經理汪顯剛說,深海網箱的生長環境與大海沒有區別,加上海洋牧場所在的位置海水不停地流動,這些魚需要不斷地在網箱內遊來遊去,幾個月下來,肉質就變得緊實,接近於純野生魚的品質。隨著漁業轉型升級,走向深遠海成為必然,深海抗風浪網箱養魚已成為青島主導養殖模式。青島市以海洋牧場為平臺,利用牧場區抗風浪網箱資源,大力推廣「南魚北養+燈光誘餌」、不投料綠色養殖模式。
  • 浙大海洋學院海岸帶藍碳研究成果獲省海洋科技進步一等獎
    浙江省海洋學會近日公布了2020年浙江省海洋科學技術進步獎獲獎成果名單,浙大海洋學院為主完成的「中國海岸帶藍碳戰略、資源監測及環境效益評估」項目獲一等獎。據悉,這是浙江省首度設立海洋科技方面的專門獎項和首個一等獎。
  • 答記者問丨山東:預計今年海洋牧場綜合經濟收入將超過2500億元、居...
    現代化海洋牧場是在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前提下,將海洋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充分聚集的現代化漁業綜合體。發展現代化海洋牧場,是修復海洋生態環境、養護水生生物資源、拓展海洋漁業發展新空間的有效途徑,是調整優化漁業產業結構、促進海洋漁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 「你好,小島」東海枸杞島:壯麗「海上牧場」 致富「黑色寶石」
    這是無人機航拍的枸杞島海上牧場(記者魏煒 攝)央廣網嵊泗8月7日消息(記者王權 李佳 魏煒 傅煒如 楊光)東海之濱,波光粼粼的海面上,鱗次櫛比的漁船靠岸停泊,乘風破浪的萬噸巨輪駛向遠洋。蔚藍壯闊的海洋滋養著生活在這裡的人們,而星羅棋布的小島就是海洋中的串串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