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洋牧場生態修復
海風徐來,一條漁船行駛在寧波象山漁山列島國家級海洋牧場綜合示範區的海面上,船上搭載的是浙江大學海洋學院紀曉聲博士帶領的科研團隊和合作單位的施工人員。日前,他們將2380餘萬尾(粒)經濟魚類、貝類,分別投放到定點海域。
浙大科研團隊開展的這項增殖放流活動,是漁山列島國家級海洋牧場綜合示範區人工魚礁建設總承包項目的重要內容。近日,紀曉聲作為科研項目負責人,代表浙大牽頭中標了這項總投資2150萬元的人工魚礁建設項目。紀曉聲介紹,該項目工期300天,主要任務是通過對漁山列島海域開展本底調查、增殖放流、效果監測和評價、環境跟蹤監測等科學研究,實現對東海資源的生態修復。
在實施增殖放流活動前,科研團隊已經完成了對漁山列島國家級海洋牧場綜合示範區的本底調查,調查分析了漁山列島海域底質、水質和生物情況,優化篩選了增殖放流的土著魚類和貝類,確定了投放人工魚礁的海域和魚礁布局。「我們計劃在漁山列島海域建立21個魚礁群。以資源保護型礁體為主,休閒生態型魚礁為輔,最終實現生態資源的修復。」
人工魚礁是人為在海中設置的構造物,是進行近海海洋生物棲息地和漁場修復的一項技術措施。漁山列島自2015年底入選首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以來,當地漁政部門已陸續投放了一批以廢漁船為礁體的人工魚礁,形成了一定規模的人工魚礁群。紀曉聲團隊計劃在本底調查的基礎上,投放多元化的人工魚礁,增殖放流土著魚類和貝類,把漁山列島建成綜合性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
「傳統的生態修復以工程建設為主。在這個項目建設過程中,我們著手從工程建設中提煉相關科學問題進行攻關,系統解決影響生態修復效果的難題。」紀曉聲介紹,海洋生態修復除了常規的工程建設,還蘊含著礁體的水動力模型、海洋藻類優化篩選、海洋環境監測等科學問題。為此,他牽頭組建了由海洋學院海洋地質與資源研究所、水下機器人研究所、海洋工程研究所、海洋經濟與管理研究所的教師和研究生組成的科研團隊,綜合應用海洋學院在水下監測、生態資源修復、海島保護等領域的科研成果,以科技手段推進項目實施。
目前,科研團隊正在研製專門針對漁山列島海域的人工魚礁大數據管理系統,建立海底觀測平臺和地面傳輸網絡,實時掃描監測礁體投放和堆積過程,以強化對人工魚礁區域的建設、開發利用及保護管理;同時,通過對海流、波浪、葉綠素、溶解氧等海洋環境要素長期、實時、連續、在線觀測,對建設海域及對照區域的環境和生物資源跟蹤調查,對海洋牧場生態效果進行綜合評價。
「希望通過科技手段的介入,從根本上解決海洋資源修復的難題。」紀曉聲說,漁山列島海洋牧場建設項目是浙大首個海洋領域綜合性示範類項目,「希望通過項目實施,為浙江海洋生態特別是漁場的生態修復探索出一種可以推廣的新模式。」
(責編:郭揚、吳楠)